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视角下的公共服务民营化面临着公共服务民营化与传统公、私二分法理论的冲突;公共服务民营化是否同时受公法和私法调整;公共服务民营化中是否适用"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是否存在"责任真空"等问题.中国的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改革面临重重障碍.应当理性认识公共服务民营化,构建规范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法律体系,尤其是要防止出现"责任真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虽然推不出"德先生"与"赛先生",却可以推出不同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大人先生".就是能够超越"自我中心"、超越"地球中心"、超越"人类中心"等等的"中心论"而对天地万物"一体平看"的一个"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从一开始就具有广大的"宇宙主义"视野,以打破各种"中心论"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其"大人视野"至少有三个维度:追求最高境界,是谓"最高";追求最大视野,是谓"最大";追求最大多样性,是谓"最多".<易经>奠定了中国哲学中"大人视野"的总体架构.  相似文献   

3.
钱穆心目中理想的"士",在政治领域,是能够练达政事,又能够上达天德的"君子";在学术领域,是能够"博学于文",又能够兼具通识与达德的"通人".士奉行"士志于道"、"君子不器"的修身处世原则.在道统、政统与学统三者的关系上,以道统为宗主,以德行领导政治与学术,力求在政治与学术中实现"君子不器"之人生大道,这是一种极高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4.
枟道德经枠言"大",除有"四大"之论,更主张以"大"名"道",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但为老子所重视的"大",并不是日常的程度比较之"大",而是指"容"或"有容乃大". 是故,以"大"名"道"就不仅意谓"道"之崇高伟大,更意谓包容性是"道"的基本特征. 它包括三个层次:大道以潜藏万物的一切可能而称"大";大道以总揽万物的一切生成而称"大";大道以保全万物的一切价值而称"大". 第三层次最为核心,也是"域中四大"的"大"之所在. "四大"之"大"表现为价值上的包容,又被老子界定为"公". 这既是指不以外力干涉具体存在者的发展,也是指存在者因自身之故堕落时能有所补救. 总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5.
信息与学术期刊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期刊的传播,其核心是信息的传播.学术期刊质量的核心就是信息的质量与信息传播的效率.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要保证学术期刊的质量,就要做到:输入信息保证"新";加工信息注重"精";输出信息力求"真",收集反馈信息尽量"广".  相似文献   

6.
笔者主要对<集成>文字校勘中的误漏作出举正,计22条.1、"如水走口为",一本作"如水走下.兄其以吾言为然否?禹锡再拜";2、"柯叶张王",一引作"柯少叶张";3、"泉明"当作"渊明";4、"明旧"当作"朋旧";5、"壮士"当作"壮夫";6、"向陶"当作"问陶";7、"衍衍"当作"桁衎";8、"诗能入人",一本作"诗能兴人";9、"使之文不为使之诗,文且可以为全乎哉?"一本作:"使之为文,不使之为诗,且可以为全乎哉?"10、"谓身后有袁陶之交相击节而轶稿始出"当作"渭身后"云云;11、"五律宜高浑圆洁,右丞、左思为佳","左思"当作"左司";12、"五代云拢",当作"五代云扰";13、"讦谟定命",当作"行谟定命";14、欧阳元"当作"欧阳玄";15、"不可校雠"当作"不可不校雠";16、"行与罔直"当作"行于罔直";17、"太历"当作"大历";18、"禹数文命"当作"禹敷文命";19、"王裒称是",当作"王褒称是";20、"谢元晖"当作"谢玄晖";21、"成诗集名"以下文字,不是成书<古诗存凡例>之文;22、"盘本之歌",当作"盘木之歌".  相似文献   

7.
"从斗争需要出发",这句前几年很流行的话,源出于"四人帮"之口.叛徒江青曾指使其御用文人:写文章"要从斗争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有什么材料出发".于是,他们的各种"需要"应运而生:"造反派入党做官"是"重建党的需要";工厂"停工停产"是"抓革命的需要".为了"阶级斗争的需要",农业"颗粒无收也可以";为了"批判封资修的需要","全国都成了文盲也在所不惜"…….在"四人帮"的辞典里,这个"斗争需要"是高于一切、右左一切的至上原则,是他们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自由诗的节奏是语言自然节奏的直接表现,是一种"内在的旋律";现代格律诗的节奏是将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以"形式化",体现在规律重复的顿上,是一种"外在的旋律".二者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道两家都视和谐为天地自然之根本,但在和谐的本源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方式上则有所不同.概括来讲一个主张"天行有常",一个坚持认为应"道法自然";一个强调"和而不同",一个坚持"知和曰常".  相似文献   

10.
丁品 《北京纪事》2016,(2):84-86
一 我的父母都是南方人,但我打小儿一直住在保姆家的大杂院里,所以幼时学会了一口"京腔".例如,出门见人是"不熟假充熟,见面就点头";打招呼是"吃了吗,您呐?上街打听道开口先说"请问";请别人让道要说"借光儿";回家叫"撒丫子颠家了";看叫"瞅瞅"或" ";傍晚叫"晚么晌儿";包出的饺子不好看,立不起来叫"仰巴饺子(仰面朝天式)"之类.墙旮旯逮的虫儿有"油葫芦""三尾儿大扎枪"或"土鳖",螳螂叫"挂大扁儿"之类.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超稳定结构"及其突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来看,当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超稳定结构",从而抑制产业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致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产业集群的"超稳定结构"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基于网络层级关系的"超稳定结构";二是基于社会根植特性的"超稳定结构".产业集群应通过实行全球化市场的持续扩张、深化专业化分工的业务领域、拓宽专业化分工的空间区域等措施,突破产业集群的"超稳定结构",以促进产业集群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光谷似火"、"富康入沪"、"川渝中烟"、"西水东开"、"周庄阆中"等发生在东中西部区域"合作"中的几个"随机事件"说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制度机制下,需要"仰视"亦需"环视";而随着制度和体制的转型,"环视"的作用会日益突出和重要.川渝鄂湘黔"五边"的"巴人土家族",实在是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期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运用传统阐释观念对杜诗进行阐释.前者力图考辨史实,批驳旧注,后者力图阐发杜甫的"蔼然忠厚之本心";前者侧重"知人论世",后者侧重"以意逆志".两者各有特色而又互补,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杜诗学.  相似文献   

1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对于人大制度的组织原则,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议行合一";另一种是"民主集中制".本文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我国人大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而不是"议行合一".同时对其原因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观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贯彻的是天人相应认识论路线.这条认识路线的本体是天和人都具有的的有机结构;在这条路线中,贯穿天与人的是生生不息的"流",也就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道";"道"使得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于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流".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在博采众家思想之长的基础上,熔铸了其博大精深的管理哲学思想体系.管中窥豹,对其管理哲学思想可以概括如下:在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上,要求管理者能够"行德爱人";在管理的根本原则上,强调"因而不为";在管理的控制手段上,主张"正名审分";在管理的社会责任上,追求"全生利群".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流活动.英汉两种语言出自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因而英汉民族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思维差异导致语言差异.在英译汉过程中,译者应转换思维方式,发挥汉语优势,避免"英味译文".途径有转"形合"为"意合";变"静态"为"动态"; 化"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命题的含义,历来诠释不一.文章试图对各家之论进行一些探讨.文章既不赞同班固的"遭忧说",也不赞同王逸的"别愁说";既不同意游国恩先生的"乐曲名称说",也不同意龙海清、龙文玉中先生的"苗族语言说".文章认为,"离骚"就是"离忧",也就是"无限忧伤"或"痛忧"的意思.<国语*楚语>云"德义不行,迩者骚离."骚离"就是"离骚".屈原用此楚语命其诗篇名,也正含有"亲者痛、爱国情"之意.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读苏东坡文化随笔的札记.苏东坡认为,孔子为政,"危而难成";子思发扬中庸之道,"善为论",使人信服;孟子继承了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但不如子思之善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讲诚信,合人情,无"过"无"不及".这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不无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