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先秦汉语中,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名词可以直接做处所宾语。而到现代汉语中,它们后面要加上“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才能构成处所词语做处所宾语。本文追溯了从先秦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这一历时演变,从中可以窥见汉语语法格局各个部分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动词"坐"带处所宾语的现象在先秦晚期始出现,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个稳步和持续的发展过程,至唐五代,动词"坐"带处所宾语的现象发展到稳定的阶段,从宋代开始,"坐"带处所宾语的能力呈下降的趋势。现代汉语中,"坐"直接带处所宾语这一用法的使用范围变得十分有限。在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中,介词对处所论元的引导为"坐"带处所宾语提供了合适的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3.
谈动宾语义关系分类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语法学界一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十分丰富的,宾语可以表示动作的受事、施事、结果、对象、处所、时间、工具等等。本文认为,动宾语义关系分类迄今还存在不少缺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在作这种语义分类时,应该首先把宾语分为规定宾语与非规定宾语。规定宾语的语义角色是由动词词汇意义赋予的,对动词与规定宾语的语义关系可以不作分类。对动词与非规定其语的语义关系才需要分类。  相似文献   

4.
汉语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复杂,译成日语后,由于动宾结构中作为语义关系核心要素的动词语义特征的改变,致使其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带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致使宾语、同源宾语、施事宾语、处所宾语、工具宾语等八种类型的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在日语中变化最为凸显。  相似文献   

5.
"是、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焦点理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里"唯宾是动"结构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可以用焦点理论来解释."唯…是…"结构从表达焦点的功能上讲与现代汉语里的"是…的"结构相似,也是将焦点圈定于结构范围之内,而它主要是用来标志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专属焦点标记.同时,应把强调式宾语前置里的"是、之"解释为助词.  相似文献   

6.
在揭示现代汉语处所宾语把字句([SUBJ [OBJBaNpV OBLpp]])的语义现象过程中,从动词与构式论元的熔合出发,根据动词参与者角色的数量,对动词这一直接致使论元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基于动词参与者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的熔合,对进入处所宾语把字句构式的动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设A为形容词,O为宾语,"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主要有五种:具体处所终点、抽象处所终点、时间终点、量度终点以及程度终点.从认知角度看,这五种语义类型是从"空间图式"向"非空间图式"投射的结果.可见,"A到O"结构反映了人们认知上的"终点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进行”、“给以”一类动词所带的宾语的性质。 1.宾语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名词性宾语和谓调性宾语两类。根据所带的宾语的性质,可以把述宾动词分为两类:一、要求带名词性宾语,不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二、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包括要求带谓词性宾语的和既能带谓词性宾语又能带名词性宾语的。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说到“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时,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人的"谁",从语法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助动词,介词的前面.这种"谁"充当宾语时的前置现象,是先秦典籍中突出的特殊语序."谁"字指物的用法与指人的情况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一般只用于指人,而不用于指物.古代"谁"字指人的四种常见用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通过比较"谁"字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揭示汉语句法发展的一些特点有些用法消失了,有些用法得到了继承,有些用法又有了发展,有些还生成了新的用法.正是由于汉语词的用法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才永葆了其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的一般规则,但历史地看,先秦时期这一规则受到严格遵守,两汉则有所变化,东汉中后期的口语文献《太平经》中出现前置和后置并存的局面,并且有时前置与后置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的词汇中,动宾式动词数量较少,普遍的看法是动宾式动词在句法上一般不带宾语.但是作为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的,而且,现实语言生活也表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日浙趋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动宾式动词与宾语的相互选择、相互制约所构成句法形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来/去"位于动词之前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具体义动作动词之前时是位移动词,在短时性动作动词之前时是助动词;在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时是连词;在"到+处所宾语"与动词之间时是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13.
VA述补结构带宾语的情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A述补结构带宾语的情况考察董淑华范庆华VA构成的述补结构在汉语里是较常见的结构。VA的后面有时可以带宾语,有时又不能带宾语。本文只对VA后面能否带宾语的情况做一些考察。先看一些例句:(1)几年不见,小明又长高了。(2)鸡买贵了。(3)小文学聪明了。...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5,(1):84-89
"胡须"义从先秦开始用"须""髯""髭"表示。从先秦至明代,"须"都是表示胡须义的主导词。南北朝时期,"胡"的"胡须"义开始萌芽,但发展缓慢,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大约在元代,"胡"加上了词尾"子"来表示胡须义,"胡子"的使用频率从明代开始逐渐增加,到清代超过了旧词"须",并在现代基本实现了对"须"的替换。  相似文献   

15.
试论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特殊句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先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已经表现出由动词前向动词后的过渡状态。到了汉代,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后置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魏晋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已仅仅是文人的仿古用法,不再反映口语实际。  相似文献   

16.
辛文 《社会科学论坛》2007,1(22):153-155
"诗""志"关系是先秦诗学的核心关系.朱自清先生对"诗言志"命题从赋诗言志、献诗陈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个方面做了经典阐发;从这四大内涵考察,孔门则对"诗言志"内涵做了进一步概括和发展,充分展示出先秦诗学发展的连续性和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处置句不同于Inuit语的逆动句式,处置句中"把"的宾语是基础生成的,并非由后续实意动词移位的结果,不存在宾语降级现象,故不可以被定义为逆动句.处置句同逆动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的主宾语同被动呈逆向分布.处置句可被分为处置意处置句和影响意处置句,前者可进一步分为打击意及安置意句式.处置句内部有题元角色的重要性差...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句子成分和虚词在使用中常可缺省。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期的语料显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中心语、被动标志、系词、介词和大部分复句关联词的缺省都逐步减少。主语的量项和结构助词、动态助词等成长起来。汉语句子形式渐趋周详。"意合"现象在诸多语言中较为普遍,它不是汉语的特点或优点。现代汉语是发展中的语言。人的思维由混沌粗略走向精细严密,带动句子形式朝同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进 《殷都学刊》2009,30(1):118-125
概述近年来近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研究情况,针对"被"字句研究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做了初步的讨论:语义色彩问题、不表示被动关系问题、"被"字后的多VP结构、"被"字后动词带宾语、主语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