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平凹相隔十年写下的两篇针对同一地区的纪实性作品《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非虚构”热潮背景下,具备了历史的意味。两作以“非虚构”对事实的发现,给予这些因偏狭的眼光而变得单一的地方以立体多维的形象,拓展了人们对当下中国现实的认知;同为“行动”和“在场”的非虚构之作,较之《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个体经验的介入方面更加深入,彰显了非虚构写作主体的自觉意识;在文学性的深层把控方面,具有更为充分的经验。比较分析两作的“非虚构”书写,对于当下“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虚构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词。非虚构作为文学观念的倡导,是对20世纪虚构文学的反拨,也是传统文学的一种精神回归。非虚构创作重新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目的是治疗文学的形式虚浮症,提升文学的思想质地。而从人类书写历史的发展而言,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类经过长期的分野后重新走向合一,这是新世纪书写文化的一道标志性景观。由文学到历史再到新闻,非虚构写作的盛行,可视为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现实远远超出艺术家的虚构能力时,文学只能返朴归真,寻找一种非虚构的表达方式,这是非虚构重新获得文学意义的社会学解释。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非虚构如果过分张扬,文学有可能滑入死亡一端。毕竟,文学仅有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与生活保持某种间离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写得好看(而不是多真),是文学之为文学的生命底线,也是衡量平庸之作与优秀之作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3.
文坛上掀起了一股"非虚构"文学之风,以《中国在梁庄》为代表的一批"非虚构"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仅仅依靠"非虚构"文学就能应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吗?"非虚构"文学存在的单向度摄取,无法深入人物内心,简化生活等弊病限制了其对现实的深入反映。"非虚构"文学的成功,尤其是《中国在梁庄》的成功给予文学的启示,不是"虚构"文学没有价值,而是"虚构"文学选材上必须要贴近现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兴起的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旨在重建文学与社会之间联结的、涉及文学和新闻领域的边缘性文体,其理念、实践中蕴含着重要的公共性.然而,当下网络非虚构写作中的商业取向、娱乐取向逐渐压过公共取向,使它背离了自身的初衷.回顾历史可以发现非虚构写作产生于对当时流行文体的反拨,以对公共性的强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对当下网络非虚构写作一系列表征的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对"我"的过度强调、写作内容的固化和判断性叙事手法的滥用使公共性沦为了"背景".基于存在的问题,应以艺术生产等理论为依据,从加强"生产-消费环节"的社会联结、以"改造社会"作为终极目标、以"公众认知"为评估手段三方面,探索重构网络非虚构写作公共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和中西方海伦、涂山氏神话文本的故事流变,分析神话构形暗含的虚构"越界"行为,与虚构化行为的现代阐释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及其赋有的理论意义。分析认为:其一,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适合用来观察、审视和检测处于流变中的不同时期的神话文本;其二,作为艺术起源的神话,海伦、涂山女的故事流变,缘自于神话虚构所赋有的"越界"行为。概言之,神话虚构"越界"行为从属"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然而这一源自于远古神话遗存的"艺术方式"却不断地"在每个时代产生回音"与生产着人类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6.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的表现领域,进一步发挥了其国家/民族叙事的功能。从文学外部而言,“非虚构”书写打破了文学本身最关键的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的界限,拉近了文学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其文学史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书写潮流与现实及历史的密切联系之中,表征着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性”时代特征。战时“非虚构”书写的思想精神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于文学自身的价值观念、生产机制、审美标准、文本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及创造性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文学的“非虚构”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虚构”文学作品在当前形成热潮90年代末,相对于传统的虚构小说,一批“非虚构”的文学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关注。一些作家把自身真实经历写进作品,并明确表示此乃“我”的真实的故事;另一些作家,则以“纪录员”的身份,将他人的真实经历以“口述”方式如实写出;由此再推向极致,则有原始文本的直接展示,如日记、书信及其他有关资料等。第一类作品,可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乡下五年的记忆》为代表;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不再虚构故事,不再塑造典型,而是现身说法、自我登场,以平叙的手法,讲述他自己早年求职受阻、恋爱不…  相似文献   

8.
从平行研究视角出发,中国先锋小说在接受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影响下产生明显变异,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义文学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持"介入观",是置身于真实中的虚构。先锋小说远离现实政治,从虚构中假想真实,"边缘性"特征突出;存在主义文学更多的是在"荒诞"中体现悲剧精神和人道情怀,先锋小说是通过"悲剧"来体现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存在主义文学因与现实的亲缘性关系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话性特征,影响"跨世纪"。中国先锋小说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个人性、独白性特征明显,只有"阶段性"影响,文学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陈丹燕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来考量,青少年题材的创作阶段是传统的小说写法;欧洲游历系列是正统的随笔散文;上海城市系列真正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并逐渐形成其诗性质感、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融合的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近年的长篇新作又显示出她在人事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努力。陈丹燕从自我身份的焦虑出发,展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探寻。她三十年创作历程中的推动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以及这个自我伴随时代走向丰盈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出现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并逐渐形成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2000年以来,虚构派不仅在日本国内出版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著作,而且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努力向英语世界推介其"成果"。这些主张包括:屠杀俘虏是捏造的、大屠杀事件不存在、掠夺行为被误解、强奸事件极少发生、民间慈善机构掩埋尸体数量不可信等等。虽然虚构派的英文文献远远超过其他两派,但其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影响力却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彼此雷同的观点和不顾客观史实的荒唐逻辑。随着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全史》英译本的出版,虚构派在英语世界的"主导"局面将被改变,这将有助于消除对中国相关研究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阿来进行文体探索的重要文学作品,《瞻对》吸收借鉴了报告文学、现代散文和历史小说等的文体特征,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杂"文体。其文体特征的形成决定了作品的"非虚构"性质,分梳《瞻对》所体现出的"非虚构"写作中历史与现实、虚构与写实的复杂关系,可窥见这一创作潮流的文学伦理。  相似文献   

12.
在李娟的非虚构创作中,清晰地呈现出两个截然对立的世界——"天真的世界"和"经验的世界";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便是牧场的世界和牧场外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始终相互交织,存在着内在的互动,这是贯穿李娟作品的一条主线。李娟冷静而不冷漠,如实地描绘了"天真的世界"毁灭的过程,传达出人类在两种文明冲突下的复杂情感,这是她非虚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真意。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他的散文化小说比较接近当今流行的"非虚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小说的背景都在家乡等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表达的感情大都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非虚构小说是小说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热潮 ,是小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一次积极拓展。非虚构小说的奠基作《冷血》以其创作实践表明 ,无论在社会价值还是美学价值上 ,非虚构小说都可以和传统的小说相媲美  相似文献   

15.
宇文所安在其对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研究中提出中国文学传统中"非虚构"的特点。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臆断。然而实际上,他所谓的"非虚构"观主要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阅读传统的片面性描述,它概括了中国古人对诗歌意义的一种理解方式和倾向,但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虚构叙述虽不具有现实指称性,但可以经历从经验到纪实再到虚构的转化,对虚构叙述的接收最终必然还原为感知经验。虚构叙述是"再现中的进一步再现",并非再现两次必然为虚构,而是虚构必然被再现两次,必然与经验世界隔两层。文化程式不但是判断虚构叙述的主要依据,而且是叙述对象的指称性的判断依据。区隔框架与叙述者框架是重合的,区隔问题与叙述分层问题也是重合的,它们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角度。区隔可以有多度区隔。双层区隔是纯抽象思考,并非每个区隔都在文本中有具体显现。虚构叙述的"双层区隔"原理的发现是对广义叙述学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西,香港文学现代派的代表作家。在她的文集《故事里的故事》中,收录了多篇"故事新编"型的作品,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这些重写经典故事的作品均从叙事视角的方面对原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而其中的三篇,则是在视角改编的基础上,以戳破虚构的"元虚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透过这种"元虚构"手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关照、理解西西重写故事背后蕴含的"反省"意图以及"拆解"、"重构"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能看到在后现代语境中小说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对自我进行突破与革新的。  相似文献   

18.
数字媒介技术赋予受众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自主权,进而生成了大量纪实与虚构互相渗透的"杂交叙述",消解了新闻的传统边界,进一步加剧了纪实文类的危机。如果以"符号双轴"理论加以考察,新闻的"杂交叙述"实际上属于一种"宽幅操作"的结果。原本属于"窄幅文化"的新闻,获得了更多的内容选择与形式创新的可能。"宽幅操作"的新闻文本大多生成了独特风格,纪实与虚构杂交的聚合选择使得新闻叙述融合了事实与想象,更具娱乐和审美意味。不过,新闻的"杂交叙述"以及"宽幅操作"面临着"标出项翻转"和"选择悖论"的问题,需要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9.
小说以虚构为本体,小说自发端起就和虚构荒诞相联系,先秦时期小说虚构特点尚未自觉,一方面受释道巫术等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史家实录精神的影响,小说批评以"实"为阅读美学的原则,视神怪志异为实有。唐宋时期,小说与历史的文体特征区别开来,文人有意识地用虚构的艺术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明清时期小说虚构的艺术特征趋于成熟,总结归纳出诸多虚构艺术手法,真幻关系的认识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话、词话、小说和戏曲评点、曲论及其他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说遍地丛生,"诗文评"的各种著作大面积出现,是中国古代文论"集大成"的时代。在诗论方面,许多学者的思想、著作都带有所谓"总结性"、"集大成"、"系统化"的成分,而叶燮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可谓清代诗论家第一人,其《原诗》内外篇四卷数万言,是中国"诗文评"史上少数几部最富体系性和系统性、理性思维缜密、哲理味道甚浓的"集大成"理论著作之一。小说评点的代表人物首推金圣叹,他的成就,一是表现在特别区分了叙事文学之"纪实"与"虚构"的特点;二是对叙事文学写人状物、性格刻画作了精彩论述,总结了前人又超越了前人。而曲论则非李渔莫属,其《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之一部分,堪称中国古代最出色、最具系统性、吸收并总结了前人的有关理论思想的一部"集大成"曲论著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