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璐璐 《兰州学刊》2007,(3):127-128,64
汉代文人有着深厚的政治情结,他们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该文主要根据他们的散文创作来具体分析这种现象,并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为了帮助祖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对国内给予了广泛持久、形式多样的支援.他们捐助大批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缓解了国内缺医少药的状况;他们选派医技人员回国,参加战场救护,实践疆场;他们以报效祖国之志,为国内培训了大批医护卫生人员.华侨对抗战的医药支援,是其对抗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其早期文言论文中对以洋务派和维新派为代表的新派知识分子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鲁迅看来,当时的知识分子没有精神的追求而只有浅薄的功利主义;他们以志士英雄自居,但却充满奴性,没有独立的见解;他们虽然有一些新知识,却极其浅陋粗疏,或者只看表面而不探求根本;他们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对民众颐指气使,毫不留情地压制和打击一切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与杨贤江体育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与杨贤江同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杰出的教育家,他们俩人在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都为中国二十世纪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在论及体育的功能时,陶行知与杨贤江均认为体育具有身心两健,养成完全人格的特殊价值;在德、智、体三者关系上,他们均主张三育并重,健康第一;在健康教育方法上,他们均提倡体育与卫生相结合.这是陶行知与杨贤江体育思想的相同之处.但在体育理论方面,杨贤江注重体育自然属性的研究,陶行知则更多的关注于体育社会属性的研究;在体育实践方面,杨贤江主张在大自然里进行自然的身体活动,陶行知则主张体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陶行知与杨贤江的体育思想之所以同中有异、特色鲜明,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时代生活背景的相同与学术经历的差异.陶行知与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堪称中国现代体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于我国今天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十九世纪美国男性小说家的作品.将它们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特性,捕捉其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关联,发现这些故事共同表现出作者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他们的小说是将妇女符号化为"天使"和"妖妇",视女性为"他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样充满力量、完全独立的"新女性"的赞叹与不可阻挡.最终显示出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那个"他者"是胜利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唐代营州的高句丽武人集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是一事农、尚武之民族.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境内的高句丽人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地区:其一为唐东西两京所在的河南、关内和河西地区.其二为山南、江淮地区.其三为营州、幽州地区,他们处于原高句丽社会的最低层,在当地诸族混杂的局面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因此,平卢军中的高句丽武人被排斥到了高级将领的队伍之外,对以安禄山为首的胡人军事集团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趁安禄山从平卢军抽调大批精兵猛将发动叛乱,对军内却未做周密人事安排之际,高句丽武人集团趁势崛起.当他们来到淄青地区以后,尽管很快适应了当地的情势,并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了势力,但是与此同时其统治基础也在不断弱化,其尚武的特性也在不断消磨.  相似文献   

7.
目前,萌芽代作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他们的创作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萌芽>杂志的大力推介和出版社成功的商业包装.虽然他们被归于萌芽代,或八十年代后作家一类,但其作品在精神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评论界对他们的创作和作品评价也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许由在《庄子》中共出现8次,其中内篇2次.在浩如烟海的《庄子》注解中,围绕“许由”是何形象,形成三派主要观点:一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贬唐尧而崇许由”派,他们认为许由是适性自由的隐者或贤者,属道家形象;二是以郭象为代表的“劣许而优尧”派,他们认为许由形象似儒家,但其境界不如圣人;三是以德清为代表的“以佛释庄”派,他们认为许由是佛教破我执之先锋,是真人而真知者.  相似文献   

9.
边沁与李觏的功利主义思想都以自然主义人性论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相近性.但他们在对功利原则、功利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分析方面,在对行为动机与效果的侧重方面却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表现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特质.对他们功利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发挥其积极因素,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思想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张万杰 《学术界》2007,(5):243-247
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入关的东北各阶层爱国人士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以"收复东北失地、打回老家去"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东北救亡人士为东北救亡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与参与者,他们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争取张学良的思想发生转变,沟通张学良、杨虎城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下定"兵谏"的决心,发动了转变历史的惊人之举,其历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1.
齐君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9):154-163
作为晚清西书中译的重要力量,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笔受"译员在离馆后,积极投身近代文教事业、政界或其他领域,不仅对中国文教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应和了中国由洋务自强、维新变法至辛亥革命的近代变革全过程.其职业走向显示,晚清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为其职业选择提供导向,爱国情怀是其动力源泉,译书经历为助力铺垫,知识结构系重要基础,传统主流价值观则使他们存在强烈的纠结心态.而"笔受"译员群体的职业走向亦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在晚清中西冲突、新旧更替中的抉择与纠结,以及他们在近代中国政治、社会转型中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辛弃疾为主帅的辛派词人是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词学流派.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既体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也散见于他们的词集序跋和有关词话词论中.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弘扬主体,崇尚词品的词学主体观;二、陈经济之怀,作陶写之具的词体功能观;三、以气为词,刚柔兼济的词体风格论.  相似文献   

13.
刘少文 《北方论丛》2005,22(3):50-54
在张恨水的艺术世界中,常常有大量的记者、准记者的身影出没其间.细察之,这些人物的叙事功能远大于其形象功能.他们自由腾挪,处处"在场",为叙事带来了极大的自由,许多故事随着这些人物的目光汩汩流出.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白话语体和人的文学观念方面.在白话语体的建设中,他们明确意识到语言与思想文化、语言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建设现代白话文的具体设想.他们的现代文学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性论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以此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常.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为现代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并在形成规约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传统的同时,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80后"作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一代,其成长背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与老一辈石油人有明显的差别,他们在油田未来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80后"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在了解他们思想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加强和改进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使其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给出"城市自由民"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特征和主要组成成分,并针对不同成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目的是在克服这一群体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使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在学术领域内独树一帜,主要是由其经济学方法论使然.他们的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如下观点:极端的个人主义,激进的主观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解释学的倾向,坚持因果发生的本质主义,坚持方法论的实在论,后期向演化经济学转向.这些特点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使得他们在看待经济问题时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并使自己沦为异端.由于他们拒绝数理模型,也使得他们难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之内,从而失去发扬光大自己学术观点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晚年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引起了哲学家们广泛的关注,他们先后从不同的立场对其进行了阐释和改造,使其理论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许茨、哈贝马斯等人的贡献尤其突出.尽管他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否定它是一种视域性的存在,这正是生活世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传统世界观祛魅后的哲学家们为人类生活寻求新视域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梁山好汉群体自由与生命的失落,其核心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缘于他们的经济和心理--在宋江身上寄予了血酬最大化的期待,从而心甘情愿在其麾下卖命;另一方面,缘于他们无比孱弱、萎缩的智慧,这使得他们除了形而下的物质利益,看不到生命权力、自由意志这些美好却抽象的心灵感受,最终盲目被动地走向覆灭.  相似文献   

20.
考察龚自珍、魏源的友谊,其相识以刘逢禄和今文经学为媒介,其相知则不仅建立在共同的学术旨趣和共同的经世志向之上,而且在共同应对当时腐朽势力的曲解和迫害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他们的叛逆风骨和坎坷人生,是腐朽的社会造成的,反过来又化成批判黑暗现实、倡导社会改革的人格力量和时代精神.被人们指摘的所谓"狂""傲",恰恰是使其成为开一代风气的思想家卓而不群和勇猛坚强的学术品格.龚、魏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相似和相近,不仅构成了二人友谊的牢固精神纽带,而且成就了他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