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约诗文用韵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沈约诗文用韵,旨在得出其用韵概况,以期了解其用韵分部与《广韵》分部之关系。通过圈联、归纳韵脚,沈音共得四十六部。阴声韵十七部、阳声韵十四部、入声韵十五部。把沈音韵部与《广韵》韵目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四点,如《广韵》开合口分为两韵的,沈音同为一部;《广韵》中重韵,沈音中未见。四声分用。  相似文献   

2.
金代文赋用韵与辽代石刻碑文相比大体相同,但也有差异:阴声韵中,歌戈、鱼模、尤侯三部与辽代石刻碑文表现一致;家车、皆来、支微、豪萧四部则略有不同。阳声韵中,江阳、庚清、东钟三部的表现与辽代石刻碑文相同;覃盐、寒先、侵真三部则有不同。在入声韵中,屋烛、德质两部的表现与辽代石刻碑文中的表现一致;觉铎、月帖两部则有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于魏源诗歌,学者只从文学的角度加以考察,目前尚无语言研究的成果。穷尽考察魏源诗歌用韵,得其18韵部系统,其中阳声韵7部、阴声韵7部、入声韵4部;然后分析阴声韵部韵字以及阴声韵部之间的混押。魏源诗歌用韵研究有助于揭示晚清湖南方音的特点,从而推动湖南方音史乃至汉语方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及阴声韵、阳声韵之间通押的特殊韵例.宋代江浙诗人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体现在庚青、江阳、东钟三个韵部的通押,阴声韵、阳声韵之间的通押集中在寒先部、监廉两部分别与支微部的通押.这两种押韵形式均反映出宋代江浙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6.
邈真赞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当地文人写给当地人看的有韵之文,所以,它的用韵现象必然是当地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联系邈真赞的韵脚字,我们可以获得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极有价值的资料.《广韵》有七十三个韵的字出现于赞文的韵脚,这些韵脚字可以分为十五部,即阴声韵六部、阳声韵六部、入声韵三部.与《广韵》相比,邈真赞的韵部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韵部已经合并,有的韵部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7.
改自北曲杂剧的南戏《小孙屠》,其用韵沿袭了南戏的押韵特点,如支微与鱼模通押,真文、庚青、侵寻通押,先天、寒山、桓欢、廉纤、监咸通押。韵部的分合接近宋词18部,如齐微与支思合为一个韵部,这与宋词18部相同,而先天独立为一个韵部则与之有异。《小孙屠》中没有单独押入声的曲子,入声字一律与阴声韵的字相押,这可能与改自北曲有关。其入声字的归属与《中原音韵》大致相同,只有个别入声字的押韵不同,这种不同属于方音的音近通押。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赵嘏古体诗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均表现出一定的用韵特点,它们能客观地反映中唐时期语音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9.
宋代江浙词人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江浙词人用韵有丰富的通押现象,如歌麻通押、歌豪通押、麻灰通押、支鱼通押、鱼灰通押、尤萧通押等,阳声韵部之间和入声韵部间的通押也比较频繁。以地域而论,浙江词人的通押现象明显多于江苏词人。  相似文献   

10.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