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在承继20世纪50-60年代“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和“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和“三层面”来分析艺术.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意象”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的美学。本文认为,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两个方面都集中表现为二位先生对于“意象”的重视和研究。“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契合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在意象”的理论。中国当代美学本应从朱光潜“接着讲”,但是没有这么做。50年代开展了对朱光潜美学的批判。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朱光潜的批判者(例如李泽厚)并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从而也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这就要求我们回到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从朱光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突破,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美学目前正处于徘徊状态,原因主要在于其主流——实践美学固守且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些现成的结论,没能与当代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结合起来,其他诸多弊端也对此制约很大。中国美学首先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其次要克服自身发展中的弊端,还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当代其他理论成果,紧密联系美学实践,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论《太平经》的“寿—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之一,它的宗教思想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也包含了丰富的美学观点。以生命为美、以“寿”为美,是它的美学思想的最核心内容之一。“守道”可得长寿,是其美学判断标准极为主观化、生之美可以向“内”追求的独特的宗教思想依据。这一思想,与西方的(包括西方宗教的)生命美学观区别明显,对中国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何在?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中没有详尽而明确解决的问题。西周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时代,有西周的文化的昌明,才会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隆盛。可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范畴都是在西周萌芽和成形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敬天保民的社会观念,宗教礼仪的文化制度,所彰显的理性、人文精神,是孕育中国美学的胚基。形成了中国美学以德为美、重视人格、推崇生命精神的审美取向。这是中国美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美学观念的独特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和厦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4月22日至29日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美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刘纲纪等到会作了专题报告.与会的美学工作者分别从“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传统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美学如何面对变化中的文学艺术”、“美学的现实应用”、“门类美学的当代发展”等问题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刘纲纪同志关于“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表现”这一新界说,就目前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来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观点。它贯串在刘纲纪的一系列著作——《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对话》以及和李泽厚同志合著的《中国美学史》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实践自由说”的美学新学说。这个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美学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述了中国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简单对比了中国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中西传统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分野。总体趋势表现为,西方美学以美的方式再现美,中国美学强调得意忘形;西方美学讲究以个性为美,中国美学重视以和为美。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28日至3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文艺学博士点、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学界前辈徐中玉、钱谷融,著名学者曾繁仁、刘梦溪等近百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以“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为主议题,对“中国美学与江南文化(或其他区域文化)”、“中国城市文化与当代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价值框架下的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等专题进行了交流对话和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学者们认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如何挖掘不同区…  相似文献   

12.
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来源于饮食中的味觉,但不是味觉。中国美学重视事物内在的意味,这种意味是精微的,模糊的,需要自身体验的。中国美学用了“味”这个词比喻美感,说明中国美学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的,与西方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美学相区别。中国美学要求审美者超越现象的美,而深入到现象后面的意义,认为这才是最高的美,最高的是“妙”。“妙”是不可言传的,通向无限的。  相似文献   

13.
刘纲纪同志关于“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表现”这一新界说,就目前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来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观点。它贯串在刘纲纪的一系列著作——《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对话》以及和李泽厚同志合著的《中国美学史》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实践自由说”的美学新学说。这个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美学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对于回答当前艺术实践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都富于理论意义和现  相似文献   

14.
扬弃“积淀”是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流派区别于其他“主体性美学”或“实践美学”派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从对主体及其个体主体性的肯定至“积淀”的扬弃,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和复杂的过程:潜在———酝生———形成———发展———高潮———完善———影响———余波。这一艰难的历程有着难以尽述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对这一个“过程”的描述与评述,将有助于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揭示中国现代美学新潮的历史轨迹;开拓当代中国美学同一流派内部的“史学”研究;进一步认识高尔泰及其同仁扬弃“积淀”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视角──“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马国柱美学植根于哪里?美学将向何处去?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美学工作者们十分关注的焦点。审美本身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愉悦身心的活动,是任何人(包括人民大众)都享有的自由“权力”。尤其是在商...  相似文献   

17.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中和之美”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轫,其大道本源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自然的审美化态度,具有现代意义,在实现古典美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先秦身体审美的实践与思想对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普遍学理价值:在人类审美意识起源问题上,身体审美可视为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在“美本质”问题上,“美在生命”论又一次显示了自身的真理性;在审美形态研究上,身体审美的特殊性使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心论的偏执显示出自身的尴尬,它醒示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应当把身体审美研究接纳为自身的基础性话题。这些来自先秦身体审美史的历史成果,有助于完善、健全当代美学理论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界开始关注“生活美学”。2000年以前的“生活关学”研究关在生活中的存在领域;2000年以后的“生活美学”把“生活”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并把“美的活动”定位在两者之间。这些研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美学”的基本问题“美”与“生活”之关系。引入马克思的“类生活”观可以发现,“美”乃“生活”应有之义,人类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充满乐趣的生命活动就是“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对“美”的讴歌是贯穿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主旋律,中国古典美学却更多是对美的非议、拒斥和否定。美与其说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不如说是作为反面形象诞生。这种“非美”倾向滥觞于中国美学的开端之处——先秦美学,特别是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庄美学中的非美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等观念有关,并对当代美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