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归宿和宗旨。落实"以人为本"不能停留于"话语"层面,而要在实践的高度上认识和把握。这就需要强化三种理念。一是反思的理念,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反思走过的道路,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二是创新的理念,"以人为本"既不同于古代的以民为本,又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一旦离开创新就无从谈"以人为本";三是系统的理念,只有更好地掌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社会需要和全面生产理论,才能"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思维视角,解析价值问题的实践本质、实践意蕴.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现实根基,是价值实现的现实途径,也是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构建的依据,探析"以人为本"思想所倡导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蕴涵,及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理念具有发展性,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这是我们正确贯彻这一理念的前提.化工学科实践性很强,将以人为本理念与化工学科特色相结合,是正确运用这一理念在化工教学实践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其极终价值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社会,就必须在立法、执法等社会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探讨"以人为本"的意蕴,有助于法制的改革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实践思维"即"关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形上之思"未分化独立之前作为现代哲学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形上之思"作为现代哲学的理论理解样式,是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的超越,是在"解构"逻辑理性中心主义的同时积极建构人类未来意识形式。作为"形上之思"初始阶段的重要思维方式,"实践思维"试图揭示人类的哲学意蕴,认为实践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哲学的本性,因此"类哲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形上之思"是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新发展,是对古代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由"形上之思"作为核心与基础的现代哲学也是古代实体哲学、近代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发展。"实践思维"与"形上之思"二者,由于前者直接来自于马克思思想,后者则是大陆哲学(主要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产物,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从学理上看,实践思维是"从大到小",而形上之思是"从小到大";从合法性上看,实践思维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形上之思则把自身看成哲学的当然样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表现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解放思想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所进行的能动的反映论思想,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包含了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辩证理解的辩证法,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唯物史观,三者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8.
论医院现代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的健康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世界范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念.可见"以人为本"也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观念及思维方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制度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阐述了观念及思维方式创新在三者互动中的先导作用:理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变化,产生产品创新的需求,产品创新进一步诱致市场制度创新来适应理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以观念及思维方式创新为支撑的技术创新物化为产品创新与工艺、材料、管理的创新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与加深,多种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正成为现实的社会竞争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沟通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成为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之道.本科生应在了解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以"跨越性"的比较文学思维来思考所学,以期打通民族界限、文化界限和学科界限.初步获得世界性视野.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就其性质而言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意义无论在理论和逻辑上都具有优先性.学界关于实践观点之本体论意义的几种不同说法,如"类推说"、"统摄说"、"论证说"等,是笔者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12.
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厘清文化事象的本体论内涵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文化作为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独特性,是文化主体生活方式的总和.基于文化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借鉴"文化基因"隐喻和"文化共生"理念,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应在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多元及主体性的原则,关注文化选择中占主位价值立场的方法论原则,由此兼顾文化传递与保护的"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一种近代化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属于现代发展观,二者有本质区别."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两种不同价值导向的发展观,前者以人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后者以物为本,以生态(自然)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和平发展理念强调"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而不同、和谐共进;和衷共济、科学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对人类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理性探求,体现了党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强化和平发展理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践路径,探讨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营销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消费者的最终满足为归宿,开发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消费者的愿望、需求和价值观念来展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避免营销活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鲁迅构建的基本价值观和教育观,也是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内容.鲁迅中学以鲁迅的英名命名,学校的显著特色是以鲁迅的"立人"思想为办学理念,全方位地建设以鲁迅"立人"思想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从理念、制度、课程、环境四个维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操作和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初步建设起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同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引领。思维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却有优劣之别。“向古看”的思维方式不可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最基础性的思维方式,乃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于引领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最优的思维方式是带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由它自身的起点高、视野宽、思路活的特点,以及构成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整体论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三个组成部分的优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工程化"是指按照"工程化"思维方式设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的一种教育理念。运用工程思维来办教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更多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形式化和片面化,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阻碍我国教育的创新发展。教育"工程化"的表现教育规划"工程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推动我国教育的高速发展,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使得理工科高校形成了以线性思维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然而,由于线性思维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当前理工科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必须转变教育思维方式,通过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空间、造就学术碰撞的氛围、转换领导管理方式、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等路径来构建以非线性思维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