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代通俗文学繁荣兴盛,民歌小调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明代通俗文学的一枝奇葩,受到当时文人学士的极大重视。《挂枝儿》、《山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两部民歌集,他还对其中的200多首进行了评注,本文对这些评注进行了仔细研究,分别从它们的功能以及其中透露出的编辑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从爱情暨友情题材谈“三言”思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冯梦龙及其作品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过去我们评价冯梦龙,大抵都只注意到他是个通俗文学的倡导者,只肯定了他在文学样式通俗化方面所作的贡献.谈到他所编纂的著名话本小说《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下简称“三言”)时,大都突出地肯定了他编纂的功劳,而对冯氏的思想、文学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则重视不够.有谈到“三言”的思想内容的,也往往是从历史的角度着眼,诸如考察明代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及生活习俗、明代工商业发展的状况,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等.当然,这些研究无疑都是很有意义、很必要的.但是,冯梦龙作为一个在当时和后世卓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决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搜集编纂.事实上,冯  相似文献   

3.
《挂枝儿》中不仅编录了大量的民歌,而且冯梦龙还作了大量的评注。这其中包含了冯梦龙本人的早期经历。体现了他本人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价值观。近年来,冯梦龙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有些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答棠,《挂枝儿》的成书时间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引用的三则材料加以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得出了观点,即民歌集《挂枝儿》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前后。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首次将民歌作为一种与正统诗文并列的文学样式,承认其文体性,大大超前于时代.其《叙山歌》从“民歌是一种文学样式”,到“抑诗文而扬民歌”,再到“借民歌以宣扬情教、反对名教”,从不同层面肯定民歌的价值和地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民歌编辑的总原则——“从俗谈”,并在体例的编排和评注的运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编辑方法,对今天的俗文学整理工作仍具有极大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5.
明末苏州方言音系资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苏州方言的音系,我们能从当时苏州地区作家的各类作品里窥测到其大致面貌。如明代作家冯梦龙,编篡了民歌集《山歌》、笑话集《笑府》,还改编古代话本小说,编成有名的小说集“三言”。从他的这些作品里就能看到当时苏州话的很多情况。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不仅是明代著名的作家、编纂家、出版家,而且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编纂出版过多种民歌集、散曲集、笔记小品集,创作、改编或整理出版过多种戏曲。在小说方面,编纂(其中也不乏创作成份)出版过合称为“三言”的短编小说集《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改编整理过《平妖传》、《新列国志》等长篇小说,还纵恿书坊重价购刻过(从现在一些资料看至少是这样)作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正如他的文学实践活动在小说方面最为突出一样,他的文学理论也以小说理论最为见长,在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最为显著。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传统文化意识积淀的原因,历来的研究,连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的《三言》,成就卓著,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但他所整理、刊布的《童痴一弄·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连同他对民歌研究的杰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而这方面的深入探索,就更显得疏漏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于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发行过一套《明清民歌丛书》,其中就有冯梦龙的这两部民歌集。但这套丛书,也只是“内部发行”,偌大的国家,仅印了两千册,且在发行前后,有关报刊几乎没有发表过评论文章。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校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文系陆树仑先生的遗著《冯梦龙研究》,探讨了冯梦龙的生平、思想、文学和交游活动等。卷首有章培恒先生的“序”,书后附有李平先生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及民间文学搜集者冯梦龙(1574~1646),曾经编选了《笑府》、《广笑府》、《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或《古今笑》)等笑话专集。在他编选的三部笑话专书的序文及部分引言里,冯梦龙比较集中地从笑话的接受心理、笑话的本质特征以及笑话的分类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笑话理论,充分地表达了他对笑话这一民间文学体裁的理性认识。在我国古代稍欠发达的笑话理论史上,冯氏的理论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异数。认真总结这一笑话理论遗产,将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笑话这一民间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0.
哈罗德·阿克顿是英国的历史学者与汉学家,也是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哈罗德·阿克顿选译冯梦龙“三言”小说,并结集为《四则训诫故事》,既是其生平第一部汉学著述,又寄托了他的中国文学理想。《四则训诫故事》的译笔雅俗并举、瑰奇生动,被誉为“东方《十日谈》”。在注释环节,阿克顿以严谨的史学研究态度,引证大量汉学典籍为该书作注,向英语读者呈现了西方文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汇编。同时,阿克顿通过强化楔子部分的归化翻译,彰显了冯梦龙“三言”作为通俗小说的伦理性色彩,擢升了译本的训诫意义。而阿克顿对译作篇目的甄选与编排,在不同章节间形成复调,与冯梦龙的创作动机相契,并与阿克顿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创作期待融合,汇通了中西文人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三言"将世情百态、人生诸相与民俗风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揭示风俗人情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文化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使"三言"具备了风俗史或民俗志的意义.通过"三言",可以解读冯梦龙以正统儒家观念为内核化育厚俗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民间立场的矛盾性、对信仰民俗的双重态度以及对语言民俗"真"与"雅"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同乡前辈,曾为李玉、毕魏改订传奇,并对两位青年才俊不吝奖掖与提携,还和张大复讨论曲谱与剧作。冯梦龙的文学创作与戏曲主张对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明显影响。苏州派剧作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苏州的历史、传说和时事编剧,直接从冯氏的"三言"中取材。冯梦龙严守曲律的戏曲创作主张和文学教化观也为苏州派剧作家普遍接受。可以说,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戏曲导师,苏州派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3.
"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才子佳人小说出版家“素政堂主人”姓名及简况的考证。根据《列女传演义》“东海犹龙子”序后的“龙子犹印”、“素政堂”两枚印章,推知“素政堂”即冯梦龙所有之堂。但素政堂主人从事才子佳人小说出版事业时,冯梦龙已死,故素政堂主人当是冯梦龙后人。再据其他资料,推定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是一位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批评的文学家。冯梦龙的尚俗主张主要是就文学体裁而言.冯梦龙的“情教”说,本源于儒家的学术思想.冯梦龙的文学直接承嗣了李贽,汤显祖、袁宏道等人的文学主张,并在俗文学领域中得到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颇深,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又有来自于中国文化内部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晚明文艺思潮。晚明文艺思潮对丰子恺漫画创作的影响,表现在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上的独创、强调个性表达以及向民间文艺学习等三个方面,丰子恺在漫画领域取得的成就,正得益于这种遥远但却坚实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对主流性别规范所做的种种调和与修补,貌似反抗,实为妥协。他对情的倡扬,是以主流性别规范为养料的恶之花,是注入了传统性别观念之蘖的鸩酒。他对主流性别规范的再思考,再次证明了主流性别规范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17.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文中,用通俗小说的手法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与正史记载严谨简约的笔法不同,冯梦龙更多采用"因文生事"的笔法,用亦真亦幻的笔墨来塑造李白。其文结合众多传说故事,写实的成分居少,想象、夸张的成分居多,将李白的人生经历展示得淋漓尽致,使广大读者对李白有了另一种解读。而像冯梦龙这样的晚明士人,在精神气质及科举仕途上也多少与李白有某些相通之处:既追求精神超越的愉悦,也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既狂狷、旷达,又善于"玩味"生活。因此在创作这篇小说时,他便以一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创作心理来塑造李白形象。  相似文献   

18.
将情视为天地间一切生命的本源,以情为伦理道德是冯梦龙情教思想的核心。他企图以情为基础构建完美的社会道德体系,却在"三言"中表现出种种背离自己的情教思想本意的言行。文章从《醒世恒言》对佛教既抨击又推崇的矛盾态度进行论述,认为作品对佛教的态度与情教思想相背离,主要是时代与个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