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所有书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来学者称之为"官书"。在书籍史上,从原始书籍到汉代以前是漫长的官书时期。官书的重要特征有三:一、不准公众传播;二、作者不署名;三、书无定本。官书三特征决定官书具有与汉以后书籍迥然不同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规律。官书不准公众传播,就是不准公诸于世,就是不准出版,这对官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者概不署名,说明官书中不存在著作权问题,说明官书无所谓真与伪,社会上不可能产生汉代以来才有的那种伪作观念。在不准公众传播与作者不署名的共同作用下,致使作品多是无名氏的集体著作,个人著作很难留存后世。无名氏集体著作经过历代修订与整合,到最后公诸于世时,必然成为文献学家所说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有官书三特征,必有"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汉代以前,经籍与子书无不深受官书三特征的影响。考察官书三特征,旨在按本来面目认识官书,认识先秦书籍,避免将它们与汉以后书籍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孔子将六种官府典籍作为私学教材,结果演变为六种民间之书,这是古代对官书制度的首次重要叛离;他给弟子讲学又开民间著述之先河,从而为结束官书制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官书制度下,源于孔子讲经而产生的各种经学传记,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包括孔子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著作,只能是一家之学的集体著作。通过官书与汉以来书籍的比较,可以看出,孔子将经义"口授"弟子而不录为文字,以及经学传记经长期"师徒相传"后演变为一家之学集体著作的原因,都是受同一客观因素——官书三特征影响制约的必然产物。以官书制度为历史背景,考察孔子与官书制度之间存在的既接受又叛离、既继承又变革的复杂关系。以出版学观点诠释孔子所作所为,着重考察书籍尚未公众传播对文化活动的影响,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或可为重新认识诸子以至先秦学术提供一个新途径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孔子将六种官府典籍作为私学教材,结果演变为六种民间之书,这是古代对官书制度的首次重要叛离;他给弟子讲学又开民间著述之先河,从而为结束官书制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官书制度下,源于孔子讲经而产生的各种经学传记,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包括孔子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著作,只能是一家之学的集体著作。通过官书与汉以来书籍的比较,可以看出,孔子将经义"口授"弟子而不录为文字,以及经学传记经长期"师徒相传"后演变为一家之学集体著作,究其原因,都是受同一客观因素——官书三特征影响制约的必然产物。以官书制度为历史背景,考察孔子与官书制度之间存在的既接受又叛离、既继承又变革的复杂关系。以出版学观点诠释孔子所作所为,着重考察书籍尚未公众传播对文化活动的影响,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或可为重新认识诸子以至先秦学术提供一个新途径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受印刷技术不断改进、传媒制度相对宽松、城市商业繁荣、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等因素影响,诞生于晚清时期的中国画报画刊在短时间内得以兴盛,成为开启民智、传播风尚、浸润审美的重要媒介。研究发现,从出版时间、发行地点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聚集性;从出版类型、周期以及外观形式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多元性;从出版内容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通俗性;从运作与销售策略来看,晚清画报画刊出版具有灵活多变性。图文并举的画报画刊不仅开启了图像阅读的序幕,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可靠史料。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中国出版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完成其古今之变,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变革与转型的因素贯穿和渗透于晚清出版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从宏观上看,印刷技术、出版物形制、出版物内容、出版物类型、出版机构、出版观念、出版管理体制、著作群体、出版交流、出版社会作用等10方面的变革能够充分反映和印证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契约性的合同,晚清报载征文广告属于显性文学制度,除组织文学生产外,还规范着文学内容与形式,引导着文学生产传播机制趋向成熟。晚清报载征文广告还是文学变革、文学思潮的策发媒介,起到设计、倡导和指引文学发展的作用,报载征文广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学生产、传播、接受机制。晚清报载征文广告是近现代文学制度开始在中国建立的推动力量,也是该制度在中国开始确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与清军勇营制度张红军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从晚清兵制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咸丰以前是八旗.绿营制度的时期,由咸丰、同治到光绪甲午勇营制度为代表的时期,而甲午战争以后则是新军制度为代表的时期。因此,甲午战争乃是晚清兵制第二...  相似文献   

8.
宁夏近代基督教史研究较为薄弱,且舛误甚多。宁夏基督教史始于1877年1月6日,在晚清先后经历四个阶段,即第一次内地会时期(1877~1895年)、宣道会时期(1895~1900年)、无差会时期(1900~1904年)和第二次内地会时期(1904~1912年);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宁夏的传教效果欠佳,这与接受方、传播方的因素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戏班是戏剧活动的组织载体,也是戏剧传播的载体。以娱乐市民为主且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戏班的大量出现,是剧种走向成熟以及剧业兴盛的重要标志。晚清民国福州戏剧演出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表现出剧种繁多、专业戏班增多,商业化演剧日渐兴盛等特征。专业戏班的大量出现,刺激演剧商业化,加剧了剧种之间、戏班之间的竞争,由此出现了因戏班之组织模式、经营方式乃至演员技艺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的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10.
文人五言诗只所以晚到东汉末年才臻于成熟,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时代风尚和不同时期文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作为其成熟标志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于东汉末年,也绝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刺激了文人对新文体的追求。二、五言诗所显示的优越性,使其取代四言诗成为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汉代乐府民歌的完善和丰富,为文人创作五言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产品。清中期放松对叶茶控制,茶叶贸易跳跃式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十七世纪到一八四①年,独占世界市场阶段;一八四三年至七十年代,发展阶段9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鼎盛时期;九十年代至民初,衰落时期。华茶贸易构成近代中国外贸主体商品,占输出总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时期正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清政府通过成立专门的翻译机构,系统地出版介绍和传播西学。这些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都发展成为晚清重要的西学传播中心。洋务运动时期的英语翻译和出版活动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媒介,促进和推动了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中国传统的思维和语言方式的转变。同时,洋务运动时期的西方科技图书的译介出版活动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内容简介: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浙江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含上古到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前期和中期卷、晚清卷、民国卷和当代卷七卷。此次出版了晚清卷、民国卷和当代卷。晚清卷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时期浙江的科学技术传播和研究活动以及科技教育的演进历程,同时叙述了晚清时期浙江在传统中医药学和民间传统工艺技术方面获得的新  相似文献   

14.
民主思想是陈独秀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甚至是贯穿其一生的主线,他的民主思想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推崇资产阶级民主;第二阶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无产阶级民主;第三阶段被开除堂籍,民主观发生了某些量变;第四阶段是一生最后4年,民主观有了质的变化,分析、探讨陈独秀一生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仍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汉晋之际是道家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东汉后期为第一阶段,是道家思想挣脱压抑,走向复兴的时期;第二阶段为曹魏正始年间,是《老子》学说大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为魏末西晋之时,是《庄子》学说大发展的时期;第四阶段是东晋时期,道家思想进一步走进宗教和社会生活,为道教的成熟提供理论基础,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契合之点,在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美学、庄园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翻译被作为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中央至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官书局体系。政府的全面参与不仅体现在官书局机构的设立、经费的支持与人员的配置等方面,而且体现在书籍的审查乃至销售等方面。这种参与既是顺应时势的实际需要,也是政府维护统治的手段。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客观上对于促进晚清西学翻译的繁荣、晚清教育的近代化,乃至整体社会进步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女性读者对戏曲的阅读评点时有出现,但是由于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评点只在闺阁之中传播,很难进入公众视野。晚明到清初,女性对《牡丹亭》等戏曲的评点只在家庭亲友之间流传,属于小众传播。清初随着女性文学的出版、职业女作家的出现,女性戏曲评点开始以大众出版的方式传播,而序评的出版使女性戏曲阅读体验从私密的闺房走向广阔的公众领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早的妇女报刊是1898年在上海创刊的《女学报》,这是晚清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出现以及晚清自办报刊的热潮是妇女报刊诞生的大环境;晚清妇女解放思想的萌生及其实践是妇女报刊产生的直接动因;晚清自话文运动的推广与妇女报刊的出现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论意境研究在现代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理论成熟于中唐。晚清学者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拉开了意境研究现代发展的序幕。意境研究在现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意境作为中国美学与诗学的核心范畴,实际诞生于中国哲学中的言意之辩。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汉冶萍公司在晚清时期的组织结构、内部管理模式以及民国初年汉冶萍公司制度的转变,分析了各历史时期汉冶萍公司制度的长处和不足,认为它代表了一种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企业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