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民族思想、邓小平民族理论均来源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揭示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邓小平民族理论,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和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于1993年12月14日联合举行首都民族理论界毛泽东民族理论座谈会。与会同志从各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一致认为民族理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与会的同志们畅谈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贡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民族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和伟大的历史地位,回顾和缅怀了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各个历史时期圆满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卓越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关于民族、民族问题基本理论方面的观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践性特点,高瞻远瞩地洞察和把握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实质,具有时代的理论广度和深度,是观察和认识当代民族  相似文献   

3.
民族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民族问题理论──毛泽东民族问题思想.深入研究毛泽东民族问题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一、毛泽东民族问题思想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贡献。就理论渊源而言,毛泽东民族问题思想直接继承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但作为有中国…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民族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 ,毛泽东民族观是在中国外求民族独立、内求民主进步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 ,它的形成与毛泽东世界观的变化发展同步。它批判继承了古今中外民族思想的积极因素 ,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民族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民族思想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尤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作为其形成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思想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繁荣民族文化的方针继承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同时,对毛泽东关于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以及文化统一战线等理论作了切合时代需要的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国两制”等理论。毛泽东文化思想与邓小平文化思想分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民族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自身发展"的观点,指导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及其深化。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为全面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毛泽东建设民族新文化思想与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的分析比较,印证了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是对毛泽东建设民族新文化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理论原理的高度统一、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一贯态度、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文化创新的时代典范与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9.
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创造性地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形成了许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族工商业思想作了历史考证.文章认为,毛泽东民族工商业思想的提出在大革命和十年内战时期;毛泽东民族工商业思想的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民族工商业思想的完善在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1.
民族形式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有着非常复杂的理论资源,从马克思、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到中国哲学思想,都对毛泽东民族形式概念的形成产生了影响。推动民族形式概念产生的核心动力,则是理论与现实层面的双重需要:一方面,以国民党三民主义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思想走向僵化,难以回应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的民族主义转向,呼吁建立自己的民族主义理论。两者结合构成了毛泽东民族形式概念形成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民族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的民族思想,是在贯彻党中央民族政策的实践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毛泽东民族思想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而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这就是邓小平民族思想的精髓所在。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在邓小平民族思想的指导下,民族地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的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突出了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四项基本原则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和科学性。深入学习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对于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 ,积极致力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 ,他们提出的思想观点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主要表现在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 ,从毛泽东经济工作是民族地区第一位的工作到邓小平民族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从毛泽东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到邓小平的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实行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 ;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政策 ,从毛泽东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到邓小平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特色散杂居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散杂居民族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主要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等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中国散杂居民族问题,提出了散杂居民族理论思想,确立和发展了民族乡和城市民族工作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民族理论在很多方面直接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本文从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个方面,总结和论述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对毛泽东民族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文化发展思想发端于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下得到提升,并在新民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得到熔铸和展现。建国前毛泽东文化发展思想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的价值取向。毛泽东文化发展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农地产权思想是马克思地权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毛泽东农地产权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对毛泽东农地产权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阐释了毛泽东农地产权战略思想、公有地权思想、地权制度变迁思想、地权权能实现思想和地权权能分合思想等内容,揭示了毛泽东农地产权思想的政治性、时代性、人民性、务实性和创新性等理论特征,从而彰显出毛泽东农地产权思想的独特理论价值和重要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周忠瑜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李大钊、毛泽东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曾初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在研究和探讨国内民族问题;党成立以后也在很多决议、宣言中多次·阐述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论述了坚持民族团结的意义,概括了民族团结的因素,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族团结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制定了促进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方针,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致力于建设和谐民族关系,把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推进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