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潘恭 《北京纪事》2009,(7):80-82
少言寡语,遇事低调,性格内向的人,叫"老蔫儿"。为人不太地道是"蔫土匪";平常能忍,气不忿儿时,暴跳如雷是"蔫人出豹子";烟不出火不冒,办事有主心骨是"蔫有准儿"。还有个广安门的俏皮话儿,把牛街小吃艾窝窝,跟白云观打金钱眼捏到一块:艾窝窝打金钱眼——蔫,准。  相似文献   

2.
白明 《北京纪事》2009,(5):90-92
说起咱北京城的西边有个地界儿,以前叫什么来着?忘了,反正现在叫西翠路,您一准儿知道。如今这里挺热闹的,尽是大饭馆。但要是说起十几二十年前,这儿可没这么繁华,也没这么多的高级馆子,是一条布满了小商铺儿、小饭馆儿的小窄道儿。您别看它"窄",能在这一带活动的人,都得是"道儿"上的。所以那时候,这儿一点不比今天冷清。这里曾经是20年前北京城"倒爷"(倒买倒卖)和专拿"老票"(废钞票或藏宝图之类)说事儿的地方。当然啦,干这事儿的不止此处,东城也有。这儿不是离咱们家近吗?所以我知道这里的故事就海了去啦。如果时间它能倒流的话,嘿,就瞧好儿吧您呐!  相似文献   

3.
先秦西汉时期,"叫"的出现频次极低.东汉至隋,喊叫义"叫"的用例总数已略高于"唤";鸣叫义"叫"的用例开始出现.唐五代时期,"叫"在{喊叫}子域中的用例总数已跃居首位,但在{鸣叫}总域中,其文献分布率仍远不及"鸣".宋元时期,随着鸣叫义"唤""鸣""吟""啼"等的语素化,"叫"取得了{叫}概念域强势上位词的地位.明清至今,{叫}概念域基本上形成了"叫"一家独占的局面."叫"的上位化是子概念域两次融合的结果,子概念域融合的动因源自古今范畴化方式的改变,汉语双音化的趋势也起了推动作用,子概念域融合的机制是转喻."叫"取得强势上位词地位之后,{叫}概念域的词汇系统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4.
对<尚书·禹贡>"彭螽既猪,阳鸟攸居"中的"阳鸟"一词,汉代以来的历代注家,或以为"随阳之鸟,即鸿雁之属",或以为是"如虎牢、犬邱之类的地名",或以为"即扬州附海岸各岛,大者则台湾、海南是也."其分歧之说甚多.本文认为"阳鸟"即"阳岛",并且"阳岛"是指"彭螽"(鄱阳湖)附近一带大大小小的内湖岛屿.  相似文献   

5.
于明,1951年出生,比我大4岁.50年代,他的父母与我父母既是同事,两家又是邻居,关系很融洽.50年代末,我家搬到位于东交民巷的机关大院.那时我父母经常出差,顾不上照顾我.于是,大明(他的父母和大人们都这样叫他)哥奉父母之命,多次从东四他家那边坐公交来东交民巷接我去他家小住.记得他笑着叫我的小名"小豆"逗我:"豆、豆、启豆启豆呛,切糕炒白糖!"他爱讲故事,常把我逗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6.
铁成 《新天地》2017,(5):46-47
"每天吃到父母做的饭菜,是一种福气" 微信圈子有各种晒,有晒美景的,有晒美人的,而我晒得最多的,是我父母做的美食. 我父母是江苏徐州人,做得一手好面食.我们家因此三天两头有好吃的,一会儿是韭菜盒子、一会儿是葱油小饼,还有豆沙蒸包、枣馅儿饼、各式发糕.至于包个饺子、做几个烧卖,或者来几碗手擀面啥的,对我父母来说,那更是小菜一碟.记忆中,我打小就没瘦过,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富态",都是因父母的一双巧手而来.  相似文献   

7.
常回家看看     
昨天,我和阿爸、阿妈一起去奶奶家吃饺子。路上,三口人有说有笑便到了奶奶家。一进屋,奶奶高兴地连忙过来抱着我,我趁机暗中与奶奶比比个儿,却叫奶奶发现了:“这孩子,一来就和我比个儿”。我走到屋内便在沙发上看起电视来,刚看一会儿,饺子的香味便钻到了鼻子里,我低头一看,小桌上摆满了盘子,盘里装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和菜。我便赶紧把椅子都摆好了,把爷爷、六年级展台奶奶、爸爸、妈妈都拉到桌子这儿,大家一起吃起了饺子。爷爷奶奶都夸我懂事了,知道帮大人干活儿了,知道关心长辈了。他们还一再嘱咐我说,光对自己的亲人好还不够,对同学,对有困…  相似文献   

8.
"民族经济学"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需要解决外部"不接受,不承认"和内部"不连贯,不成形"两大难题.具体说来,在外部,一是掌握着规制权的官方管理层并不认为有一个"民族经济学",二是控制着话语权的主流经济学也不承认有一个"民族经济学";在内部,研究、教学机构力量薄弱,虽然"术有专工"但亦"业有旁骛",在理论和学术上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贡献尚不显著或尚未显露.  相似文献   

9.
过去在咱们北京城,做"炒疙瘩儿"最有名的买卖共有两家,这两家买卖都在宣武区,并且相隔不远。一个是位于大李纱帽胡同的"恩元居",另一个则是位于藏家桥胡同的"广福馆"。 "恩元居"是家老字号,"广福馆"则 不然了,四十年代它是由一穆姓中年妇 女,领着自己的女儿开办的。别看门脸不 大,但由于娘儿俩手艺高超且为人热情厚 道,使得每日宾客如云,高朋满座。 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回头老主顾,同这母女俩挺熟,由于本家姓穆又加上掌  相似文献   

10.
王作勤 《社区》2005,(1):49-49
又是一年冬至了,根据民间习俗,这一天我照例要按母亲的样子为全家包一顿饺子吃。包着饺子,耳边又响起了那首小曲儿:“葱丝儿姜丝儿加肉丝儿,小磨香油小馅子儿,尝尝有滋味儿。一得儿俩得儿歪得儿歪,尝尝有滋味儿。” 从小就爱听母亲唱的这支名叫《卖饺子儿》的小曲儿,更爱吃母亲包的饺子。虽说母亲是缠足且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可她心灵手巧极聪明,炕上地下样样行。不要说她自己做的尖足鞋简直就是工艺品,尤其是想起她做的那些不但大小一样、甚至连捏的褶子数目都一样多的好吃的饺子来,怎能不让人咽口水? 母亲是独生女,姥姥把这个宝贝女儿留在…  相似文献   

11.
古玩收藏里这"陷阱"二字颇有讲究,在我的视野中至少就存在两种:一是"盖着盖儿"的,陷阱上边做好了各种伪装.能掉进这个坑儿里的,大多还得是有点儿本事的人,您要真是个捧槌还不够跳这个坑儿的资格.  相似文献   

12.
从吃完晚饭,你就一直在打电话,叫一遍不听,叫两遍不听,叫三遍不听,直到我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砰"的一声,你居然真冲出门去。  相似文献   

13.
枟道德经枠言"大",除有"四大"之论,更主张以"大"名"道",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但为老子所重视的"大",并不是日常的程度比较之"大",而是指"容"或"有容乃大". 是故,以"大"名"道"就不仅意谓"道"之崇高伟大,更意谓包容性是"道"的基本特征. 它包括三个层次:大道以潜藏万物的一切可能而称"大";大道以总揽万物的一切生成而称"大";大道以保全万物的一切价值而称"大". 第三层次最为核心,也是"域中四大"的"大"之所在. "四大"之"大"表现为价值上的包容,又被老子界定为"公". 这既是指不以外力干涉具体存在者的发展,也是指存在者因自身之故堕落时能有所补救. 总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14.
近代汉语词语"儿夫"以唐五代末为界,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应作不同的分析"儿夫1"为"我的夫";"儿夫2"即"男人、丈夫","儿"指示性别,其来源可能与阿尔泰诸语言中表示雄性意义的词有关.  相似文献   

15.
洗阳羊 《新少年》2012,(11):28-29
吉吉和咪咪警觉着,小心翼翼匍匐前行,一点点接近食物。他们抽动着鼻孔,谨慎地嗅了再嗅,咪咪舒了一口气,说道:"喵,这些好吃的东西应该没问题。"吉吉叫起来:"快看,那边有个小纸团儿!"果然,食物旁边,扔有一个纸团儿。吉吉身为男子汉,作出一副勇敢状,猛扑上去,双爪抱住纸团,虚张声势地叫着:"咪咪,别靠近,待我看个究竟!"说罢,展开纸团儿,顿时"呃"一声,那是作呕的声音。咪咪走近一看,原来纸团儿里包着粪便,一共三团粪蛋儿,一大二小。咪咪笑了起来:"吉吉,这是乌鸦小弟给咱留的字条。乌鸦一向是以粪蛋子当成文字,俺虽然认不全人类的文字,但却通晓鸟类文字。"吉吉止住作呕声,掩鼻躲到一旁说:"那你念念,乌鸦小弟都说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播种温暖     
《北方人》2006,(7)
有个故事挺迷人。有两个中学生,一个叫麦克,一个叫杰西,两人一向挺好。有次考试,麦克将自己的试卷交给杰西抄,老师发现了,就决定惩罚他们,其做法是:先亮出了一根长长的松木板,然后让他俩头向外分别趴在一张长木板的两头,不许相互看。惩罚开始了,先是麦克听到了杰西挨打的声音,然后是杰西听到了麦克挨打的声音。叭!叭!叭!每一声,都打在俩个孩子的心上。突然,麦克心疼地抬起头,苦苦哀求道:"不!您不能打杰西!他是怕我考不及格才把试卷递过来的!"杰西也突然抬起泪光闪闪的脸:"不!要打就打我!是我硬把试卷塞给麦克的!"而此时此刻的老师微微一笑,说:"我的好孩子,你们都听错了!我刚才打的是靠背椅的坐垫!"麦克、杰西都吃了一惊.而老师也就恰倒好处地说:"你们如此珍惜友  相似文献   

17.
居家过日子,哪家没几套锅碗瓢盆、杯盏壶罐之类的器皿?器皿是易碎物,稍不留心,弄断把手或打缺一个口子是常有的事,不仅看着不顺眼,也很不好用。但一件器皿贵的上百元,最便宜的也得好几块钱,对普通的百姓来说,稍有破损扔掉了又觉得可惜。如果能花些小钱补上继续用该多好,一个叫罗立辉的的穷大学生,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需求,开了一家"划得来"器皿修补店,生意果然红红火火,成了远近闻名的"修补王"。罗立辉并不满足于现状,把修补业务从补器皿进一步扩大到补花瓶、雕塑、奇石等名贵藏品。创业一年多,他就开了三家分店,资产达数十万元。  相似文献   

18.
筝源于瑟,说法有三:一、"筝,小瑟也";二、"颂瑟,筝也";三、分瑟为筝.其说起因不外两个方面:一、筝与瑟的形制相似;二、瑟之弦数(多谓"二十五弦",亦有谓"二十七弦"者)或为十二弦和十三弦两种筝的弦数之和,或可分出两张十三弦筝.筝源于瑟说虽非空穴来风,但其根据汉代之后筝与瑟的形制以及二者弦数的某种巧合而作的推断,仅仅是关于筝发展演进中的形制的变化,从未真正触及到早期的"五弦筑身"或"鼓弦竹身"之筝的源起问题.  相似文献   

19.
爸爸不老     
顾金 《可乐》2008,(4):33-33
阿昌是我们家头号大帅哥,拥有高大的身材和迷人的微笑。他是我爸,没错。如果你以为我没大没小,就大错特错。听说我咿呀学语时,他就教我叫他阿昌。当我记事时,就改了过来,非常认真地叫他"爸爸"。可阿昌一脸不快地说:"小金,叫我阿昌。我可不想那么快变成一个小老头。"  相似文献   

20.
女儿丫丫,上小学时每天都是我逼着她刷牙,拉着她梳头,扯着她换衣。没等到"女大十八变",上初中才两年,她就像三月的竹笋,一眨眼"窜"到跟我一样高。记不清从哪天开始,她刷牙坚持起啥"三三制",即一日(早中晚)刷三次,一次刷三分钟;还记不清打哪天开始,她穿衣戴帽有了臭讲究,跟潮流,讲款式,不中意的坚决不穿。她还偷偷地买了不少小饰物,或佩在胸前,或绾在手上……一天逛超市,碰到原先的邻居郑姐,拉着我惊惊咋咋地说:"你家丫丫成'美女'了,名气不小哩!"我懵了,郑姐说,人家广告公司请她拍广告呢,电视台的找到学校问她愿不愿意拍电视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