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广东省科技厅第一时间把做好服务外国专家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广东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工作中,迅速采取一系列举措,有序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抗"疫"工作得到了外国专家的充分肯定,他们积极支持配合做好防护,坚信抗疫必胜。专家们赞许中国政府、广东省委省政府针对疫情开展的各项工作,对中国政府面对重大疫情采取的措施、信息透明度、国民凝聚力等表示认可。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奋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威海市仍有来自19个国家的519名外国人才坚守工作岗位,安心愉快地生活,充分表达了他们要与威海人民一起携起手来共克时艰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们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外国专家疫情防控工作,十分关心外国专家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保障,威海市科学技术局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做好外国专家防控疫情的宣传引导和服务工作。一是做好疫情宣传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才交流》2007,(2):62-62
2007年1月10日晚,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上海市人事局和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在上海大剧院联合举行“上海市慰问留学人员和在沪外国专家迎新文艺晚会”。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冯国勤,部分在沪外国专家和留学人员代表,上海市协调海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领导等共1600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同志到会致辞,他向外国专家和留学人员介绍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感谢他们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热烈欢迎和期待有更多的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加入到上海的建设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4.
<正>3月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上海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也打破了市民原本的生活节奏。上海疫情防控面临最严峻的考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上海市奉贤区科技战线的同志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强化责任担当,迅速组建防疫援助突击队,下沉街镇村居抗疫一线,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齐心战“疫”,共同守“沪”,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在华外国专家都密切关注着抗疫的进展,他们在跟中国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期待着这场疫情能够早日结束。"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令人惊异的纪律性和团结性"自从198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新西兰植物学家加思·史密斯(Garth Smith)就和广西这片红色沃土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从新西兰皇家研究院退休的史密斯移居广西,在桂林安家。他在科技和经济、市场开发、扶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将新西兰的甜柿、葡萄、乌饭果、桃、李等果树的新品种繁殖及其栽培管理技术引进到桂林,还指导桂林科技人员完善罗汉果脱毒苗生产技术,史密斯一个人带动了桂林整个罗汉果产业的发展。由于其突出贡献,2005年,史密斯获得了中国政府授予在华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经常有近2千名的外国专家活沃在经济、科研、教学等各条战线上,他们与中国的同事、师生、职工建立了友谊,彼此真诚合作。即使在今年初夏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发生动乱和北京市发生了暴乱的非常时期,许多外国专家仍然履行合同,坚守岗位;在当时已撤离的专家中,绝大多数人后来也很快返回在上海的工作岗位。这里记的仅仅是他们许许多多中的几位。“公司的生产情况一直很正常”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制造的企业之一,他们生产的浮法玻璃,已销往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朝鲜、香港等10多个国家地区。6月初,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纽约、巴黎还是柏林,这些被称作国际艺术之都的城市,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并滋养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成为他们艺术的精神故乡. 今天的上海,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家,无论有所成就还是初出茅庐,都不再只是匆匆过客,而是选择在这座城市稍作停留,在这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全新的创作.他们用异乡人的方式去观察、倾听、触摸和创造这座城市.是什么诱惑吸引他们来到上海?上海带给了他们什么?  相似文献   

8.
2016年10月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四川、山东、安徽等省市的试点工作稳步有序地推进,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地第一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陆续发出.究竟哪些外国专家领到了第一证?让我们走近河北、上海、四川三地的领证第一人,看看他们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外国专家在中国》一书回答了三大问题:外国专家为什么乐意来中国工作?他们在工作中持何种态度?他们在中国感觉怎样?从而使广大读者了解我国引进国外智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了解和品评外国专家的工作、生活及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我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因为朋友除了有福同享,更应该有难同当。我也相信武汉能够渡过难关,中国有能力处理好这次疫情危机。”回忆起在武汉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江汉大学副教授萨拉·普拉托(Sara Platto,意大利)这样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4次婉拒撤侨,选择和武汉人民一起坚守家园,并通过互联网向国际社会讲述武汉抗疫故事。她将武汉的抗疫过程和亲身经历撰写成书,已在意大利出版。  相似文献   

11.
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海连续两年获评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之首的结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在本次评选中,上海在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四项一级指标中均摘第一,在18个二级指标中取得15个第一。至此,上海已经连续三年获得"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之首。总体而言,相较于第二名的北京,上海已经具有相当的优势。在2011年的评选中,上海在一级指标"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上海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上海人才资源总量近400万人。在沪"两院院士"161人,已有42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其中13人入选"外专千人计划";31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超过10万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500余家。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约8.5万余人。上海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人才交流》2008,(10):64-64
本刊从今年下半年增设中英文双语栏目,邀请外国专家用英文撰写稿件,讲述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故事,阐述他们对中国的观点,提供国际人  相似文献   

14.
外国专家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愿意成为外国专家的“第二故乡”,为他们在华工作生活提供更好保障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2022年春节来临之际,为向在沪工作的外国专家和关心支持上海发展的海外人才表示关心和慰问,展现上海的人文环境、城市温度和引才爱才的良好氛围,1月22日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外国专家局)举办“2022年上海市慰问外国专家云聚会”活动。首播当晚,共有包括在沪外国专家及来自全球各地的海外人才2400余人在线观看节目,后续在直播平台进行循环播放,每天仍保持100多人在线观看。自2021年起,“上海市慰问外国专家云聚会”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年,受到了外国专家和海外人才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人才交流》2008,(12):64-64
本刊从今年下半年增设中英文双语栏目,邀请外国专家用英文撰写稿件,讲述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故事,阐述他们对中国的观点,提供国际人才培养和交流相关建议,并由本刊翻译成中文,双语刊登。为了进一步丰富双语内容,现特向各外国专家聘请单位和外国专家约英文稿件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才交流》2008,(11):64-64
本刊从今年下半年增设中英文双语栏目,邀请外国专家用英文撰写稿件,讲述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故事,阐述他们对中国的观点,提供国际人才培养和交流相关建议,并由本刊翻译成中文,双语刊登。为了进一步丰富双语内容,现特向各外国专家聘请单位和外国专家约英文稿件如下: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使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上海市2003年以来成功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已经有8万多名留学人才来沪工作和创业,近8万名外国专家在沪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才交流》2004,(9):18-21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记者:上海市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请您谈谈市外专局在聘请外国专家及海外留学人员方面所做的工作?蔡哲人: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人才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定位,积极贯…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人才交流》2013,(6):35-36
问题:什么样的人算是国际化人才?莫言是不是国际化人才?没有人会怀疑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是国际化人才,也没有人会怀疑留学回国的精英是国际化人才。在当今中国,国际化人才至少包括以下四类人:一是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二是海归精英,三是从事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