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日语和汉语外来语在概念、历史、吸收方式等方面的异同,阐述日语和汉语在外来语利用方面的利弊,以及日语和汉语外来语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其目的是分析总结日、汉外来语的特征,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外来语。文章还指出汉语在外来语的引用过程中应借鉴日语吸收外来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日语的接续词和汉语的连词都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语言表现 ,在连接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 ,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选取了三类文章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不管是整体的使用率还是各个类别的使用率 ,日语的接续词和汉语的连词在使用上确有不同。而这些不同对中国人使用日语写作时确有干扰。  相似文献   

3.
汉语数字表述体系中,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使用有很多交叉部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材在数字使用上存在三个地带:规范、选择和模糊地带.我们要遵循<规定>,根据数字环境是否具有统计意义来选择表述符号.我们倾向于把阿拉伯数字当作符号使用,看作数字;把汉字数字当作词来使用,看作数词.  相似文献   

4.
日语母语者在叙事过程中常使用话语展开型连体修饰节,而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却很难自觉使用此类连体修饰节。汉语的定语从句由于不具备日语连体修饰节的话语展开功能,往往被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忽视。从功能的相似性上看,日语话语展开型连体修饰节往往对译为汉语的反指零形主语小句或等立关系的小句。从背景化的角度看,汉语的关系从句在背景化程度上要高于日语话语展开型连体修饰节。从语言教学实践角度看,日语学习者有必要掌握日语连体修饰节的话语功能。在教学环节上将汉语的定语从句与日语的连体修饰节的功能差异总结并教授给学习者将有助于其正确合理地选择符合语境、符合日语和汉语语言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比喻都是语言修辞中一类最常用的辞格。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中日两大民族的文化交往有几千年的历史,日语又使用汉字,因此,两种语言中多种修辞手段是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汉语中比喻的基本定义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而在日语中“比喻”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他似通修辞法(譬喻)规范地讲,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正是这一相近性为拙文提供了言论的基础。所以,认定义角度讲,汉语与日语比喻辞格是相近的。在汉语中,比喻的主要类型有:直喻、隐喻、借喻、提喻等;在日语中,主要有:直…  相似文献   

6.
日语数词与汉语数词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异。中国人学日语,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点。否则容易错误地把汉语数词的用法套用到日语中去。所以有必要研究日语数词和汉语数词的异同,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差异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日语数词  相似文献   

7.
日语汉字与汉语中的文字不能构成从属关系。日语在其文字化过程中,巧妙地借助了汉字来表述其语言的表音体系,在诠释比较复杂的语言内容时,充分地借鉴汉字的表意性来规范和完善其语言体系,这种精妙地综合了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语言构架,是日本能够在教育和文化普及方面取得惊人成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日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却不经常使用。而汉语恰好相反,汉语人称代词数量少,却频繁使用。中日人称代词用法迥异,中国的日语初学者,往往会把汉语与日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称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由于汉日人称代词的用法差异很大,因此很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人称代词的用法上出现困难。为了正确地理解、使用人称代词,本文拟就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潜在形式及少用人称代词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对汉语的国际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规定,提出为了贯彻和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教学中必须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禁止教授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强调汉语拼音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有效工具,要充分利用它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相似文献   

10.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时下"三新”词语(即"新显修辞”、"新显词义”、"新显词语”)大量涌现,在口语中,人们往往会用重(zhong)读的方式来提示强化;在书面上,则往往会采用在新词语上加引号的形式来提示强化.引号的功能之一是成为"三新”词语的标志,当"三新”词语渐变为人所熟知,成为固定静态词语之后,也就不再需要引号这一形式标志了.  相似文献   

12.
吴玉搢的《说文引经考》是《说文》学要籍之一。《说文引经考》对《说文》的引经或注明出处,或订许书之讹脱,或正经书之衍误,或说明引经的作用,或沟通今经书与《说文》引经的异同,深稽详考,多所发明。不仅如此,《说文引经考》还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在《说文》学中,引经的研究是其一个重要的领域,《说文引经考》是这一领域内的首创之作,它全面开启了对《说文》引经问题研究,在清代的《说文》学著作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囿于学识和时代的原因,吴氏《说文引经考》也存在着不足,如对一些经书的流传未能深知,或对经文用字之不同不能作出正确解释,这些也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虽都使用汉字 ,但其含义却不尽相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对词汇的准确把握是学好外语的关键之一。通过对中日之间相同的汉字词义进行比较分析 ,以加深对中日两国语言及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隐木)括是我国诗歌中广泛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最狭隘的意义上,就是把前人诗歌中的句子直接搬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与古日语中直接搬用我国诗歌中的句子作为成语的现象有某种类似.文章列举了古日语成语(隐木)括我国诗歌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类分析,这一追本溯源的尝试,对日语专业的初学者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实际运用现状展开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不予重视而随意圈点,忽视句子结构关系而瞻前忘后,不明句意和用法而张冠李戴。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想表达,而且也给社会语文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来巩固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与二十多年前音译词“欧佩克”一出现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一样,移译词“PK”的出现也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尽管如此,“欧佩克”依然生存下来,“PK”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外来语的引进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表现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音译外来语“欧佩克”和移译外来语“PK”的例子证实,一个外来语的出现是那个时代人们交际需求的反映,其命运并不取决于行政立法、语言学家或翻译家的意志,而是取决于语言的社会环境。通过统计分析2006-2008年间中国重要报纸移植外来语的文章篇数,指出新一轮的外来语移植潮正在悄然兴起。外来语的移植现象标志着社会语言环境的变化。外来语的移植有利于科技专业领域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汉语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统计了1990—2016年175篇关于汉字书写偏误研究的文献,在Corder(1974)的偏误分析步骤的基础上,从确定研究对象、搜集语料、鉴别偏误、描述偏误、评估偏误和解释偏误六方面梳理了汉字偏误的研究情况。文章通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反思,得出结论:未来研究应在被试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在搜集语料上,应充分考虑语料的自然性和真实性、语言的获取途径及数据统计的便捷性;在偏误鉴别上,应综合考虑使用频率和生成者能否自行纠正两个标准,分别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上鉴别偏误等。  相似文献   

18.
汉字古代从中国传入日本 ,日本人在借用中国汉字、汉语词汇的过程中并非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的手段 ,而是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了再塑造 ,并利用汉字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新词。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日语汉字新词产生的背景及其造词方式 ,既表明了汉字、汉语在日语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又揭示了日语汉字新词对中国近现代汉语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英语写作时 ,文中的数字 ,有些要用英文拼写 ,有些要用阿拉伯数字 ,有些两种形式都可用 ,还有些要用两种形式的混合形式。究竟要用哪种形式 ,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本文对何时该用何种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日汉外来语的来源、特点、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汉外来语有很多相同之处:大多来自英语;词义通常缩小;多为名词。不同之处是日语吸收外来语是采用音译,汉语多采用意译;另外日本人和中国人使用外来语的心理因素也不同。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自古以来,日语和汉语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外来语,互相促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