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肖卫东 《东岳论丛》2012,(8):126-131
“斯密猜想”命题在本质上揭示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内生根源在于农业分工的有限性.但是,分工仍然是农业经济增长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根本源泉,农业分工本身及农业规模报酬递增也必然需要借助某种特定而有效的空间组织形态来实现.农业地理集聚作为一种特定而有效的农业空间组织形态,是农业分工的结果,也是农业分工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的原因.因此,农业地理集聚是农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同时也是农业分工利益和分工效率改善的空间实现,它可以通过扩大农业市场广度和增加农业市场深度来拓展农业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2.
分工与交易效率--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第一,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分工的深化和发展受制于交易效率的高低.交易费用是影响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第二,企业网络有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和企业内的组织成本,但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企业内部分工深化和交易效率提高的产物.第三,鉴于西北经济的状况,应规范交易秩序、促进先进交易方式的建立和引导企业形成企业网络,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分工深化,进而提高地区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分工深化形成以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为主和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的区域分工.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性导致的"搭便车"行为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实现经济效率与环境公平的统一,要求那些消耗大量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的经济发达地区对那些生态脆弱却提供生态服务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生态补偿.国外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成功案例表明,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目标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核心是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4.
张羲珍 《兰州学刊》2012,(7):158-163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农村发展是一个以分工为核心、经济组织演化为线索的制度变迁过程"的研究假说,认为经济发展不仅是包含人均真实收入增长的过程,而且也是被经济组织驱动并以此为特征的过程。具体来说,农村发展与经济组织强化、分工深化是统一的。农村发展是经济组织强化和分工深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强化和分工深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足以引起农村持续发展。而组织强化与分工深化需要管理协调和交易费用降低,显然这又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可分为行业间、行业内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宋代手工业生产中已经形成了细密的行业间和行业内社会分工体系,但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并不发达。因此,宋代手工业分工的发展对商品供给的增进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商品种类的扩大而不是同一种商品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分工既是农民经济合作的前提,也是经济合作的结果。农民分工抑制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非农分工抑制,二是农业内部分工抑制。农民合作层次低与分工抑制存在某种累积因果关系,分工抑制对农民合作形成制约的反馈机制,以分工抑制作为起点,最终导致了农民合作的低层次,并循环往复,不断自我强化。解决农业内部分工的困境,首先要解决非农分工的问题,使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分工深化。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发分工的"三重逻辑":生产分工逻辑、社会分工逻辑、意识分工逻辑。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消灭自发分工的根本任务,即消灭导致三重分工逻辑彼此发生矛盾的条件性(异化劳动条件)与关系性(资本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与分工总的承担者(无产阶级),最后确定的是自由分工。  相似文献   

8.
分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中,分工并不存在"陷阱",分工并没有过时.分工不仅不存在分工陷阱,反而随着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了,模块化就是现代经济条件下分工深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分工精细化、生产协作全球化.在社会经济生产专业化与迂回程度增加的条件下,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产业信息化通过对制造业的渗透,不仅使得传统制造业获得了新的发展,而且也催生了新的信息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信息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样,信息化通过产业分工与协作的途径促进了经济服务化.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机理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分工的深化,在需求、供给和技术因素的作用下,具有短链或断链形态的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延伸,以分享分工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种延伸遵循先内后外的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和技术路径进行.延伸后的农业产业链是农村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市场延伸的区域空间展现,它延展于城市、城郊(或县域城镇)和农村三个区域单元.区域政府应当在产业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下,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政策,而构建政府、农业企业以及涉农协会三者分工协同的城乡区域治理结构,是保证这种政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3.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三人为抵押人出发,抵押人凭借专有抗辩权不仅可以对抗抵押权人的抵押权,而且可以暂时或永久地摆脱担保责任的束缚,保全自己的财产利益.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抵押人专有抗辩权的规定十分模糊,应从担保法原理及相关法律规范出发,对抵押人之专有抗辩权进行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