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
《仲尼》篇是《荀子》的第七篇,当代一些学者对于它的作者问题,提出了一些疑问,认为它不是荀子的作品.笔者认为,这还有加以辩析的必要.不揣浅陋,谨将管见就教于方家.《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传统观点认为,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著,少数几篇是门弟子杂录.但究竟哪些篇是门弟子杂录,看法则不尽一致.从最早给《荀子》作注的唐朝人杨倞开始,就认为,后六篇(即《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乃弟子杂录.近代梁启超对《荀子》多有考证.他基本同意杨倞的见解,并进面指出下列几点:《儒效》、《议兵》、《强国》三篇,皆称“孙卿子”,似出门弟子记录;《大  相似文献   

3.
简帛《五行篇》的出土,给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子思、孟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答案.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应是仁义礼智圣,而不是如后人猜测的仁义礼智信或金木水火土.通过对《孟子》的解读,发现“五行”的具体所指及《五行篇》与子思、孟子学说的关系,就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礼学思想是荀学的核心,而荀子的礼学体系则是在礼性关系的基石上构架起来的。从“礼性之关系”、“礼性相分对立之根源”和“礼用之于性”三方面,探究了礼性关系。在荀子那里,礼性关系之所以呈现这种状貌,从思想根源上考究,无疑与荀子主张性恶论直接相关。值得一提的是,以礼学为核心的荀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本身不存在自相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5.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礼法关系及礼德作用诸问题的研究,着重辩析了荀子提出的“礼”“法”与孔、孟、商鞅所述的“礼”“法”概念的异同,并探讨了荀子思想与前代各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对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内涵进行初步的探寻。  相似文献   

6.
“礼”在工荀况的社会政治观中占重要地位。《荀子》三十二篇,有三十篇述及“礼”的重要性和具体礼节。荀况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他所说的“礼”,既非周“礼”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是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的混合物。就其阶级内容来说,实质上是反对奴隶主贵族复辟、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列宁说:“判断哲学家,不应当根据他们本人所挂的招牌……而应当根据他们实际上怎样解决基本的理论问题”。考察荀况的“礼”,应当遵循这个原则,用阶级分析方法,抓住斗争实质,揭示“礼”的阶级内容,而不应当光从字面上去理解。  相似文献   

7.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礼”也“重法”,其“礼”、“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礼”和“礼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荀子援法入礼,礼法互补的思想在政治层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分析荀子的“礼”与“礼治”思想的主要内涵,对荀子礼治观的历史意义与在现实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议。  相似文献   

9.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后有四种古佚书,其第一种为儒家《德行》篇。它对“仁、义、礼、智”四行、“仁、义、礼、智、信”五行的集中议论,吸引着人们再一次去思考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的问题,这就是荀子激烈批评的思孟五行说究竟所指为何。 《荀子·非十二子》说:  相似文献   

10.
荀子礼治主义对汉朝的政治理论和实践都有直接的影响:汉代的“儒术”即以“礼”为本,融“法”入“礼”;有关“天人”学说是补救荀子礼治理论在实践中无法限定君权的缺陷,“人性”学说是修正“性恶”说.荀子对汉朝经学的传播有很大贡献,汉儒通过经学加入到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11.
“礼”之概念和内容在荀子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本文试通过对“礼”进行三方面的诠释,来揭示这一内容在现代条件下进行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道德建设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出土文献与《荀子·成相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成相篇》形式独特,但长期得不到文学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秦简·成相篇》的发现,吸引了众多学者对以《荀子·成相篇》为代表的“成相辞”的关注。通过二重证据法可以证实:“成相辞”这种艺术形式并非荀子首创,而在《荀子·成相篇》之前就已经广泛流传;民间歌谣与瞽史说唱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促进了“成相辞”的最终定型。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成相辞”的性质、起源等诸多论而未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确立荀子及“成相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推动先秦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荀子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思想理论。礼治之道是荀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的起源是为了解决社会的物质分配问题,礼的内涵是道德伦理、礼节仪式、国家的法令制度。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一脉相承又同中有异的三大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本文重点对孔孟荀三家的伦理思想,作一个综合的比较研究。一就三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言,孔子讲“仁”“礼”的结合,孟子讲“仁义”,而荀子则讲“礼义”。“仁礼”、“仁义”、“礼义”的异同,典型地反映了孔孟荀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仁”“礼”的结合是孔子学说体系的基本特征,孔子的伦理思想也是围绕着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15.
作为《荀子》核心思想的礼治主义,实非孔子路线,乃直接承传于西周文化而另辟蹊径。孔孟由“礼”及“仁”及“性本善”,为封建主义创立伦理基础。荀子则融“法”于“礼”,系统强化礼治的整合规范。《荀子》直接影响了秦汉儒家政治。《韩非子》的权术主义乃承继于《老子》。先秦有五种社会政治思想:老申韩客观理性的功利主义,孔孟历史理想的道德主义,墨子平民理想的实用主义,荀子先验理性的礼治主义,庄子理想人性的批判主义。《荀子》理想的贡献在于这种开创性,但它的本质缺陷在于礼治作为外律手段而其本身缺乏外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夏小正》是《大戴礼记》的一篇。据《汉书》的《儒林传》说,《大戴礼记》属于儒家的礼书。可是,由于它的内容驳杂,有些篇章的性质同礼学根本无关,如《帝系姓》、《五帝德》属于史学,《保傅》篇属于教育,《夏小正》属于时则,因之,它一向不被儒家当作正宗的礼书;尽管它在两汉曾被列于学官,当时传承和研治的人就很少,长期也无人为之作注。它在这些方面,比之《小戴礼记》要逊色得多。《夏小正》有单行本,由于“文句简奥”,注释者不乏其人,可是至今迄无定本,注释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稷下学宫最后一位大师。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文化中心,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荀子久居齐国,曾在稷下“三为祭酒”,为他批判总结先秦学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荀子通过对百家之学特别是稷下之学的全面批判、吸取和改造而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荀学中的每一部分都渗透着稷下学术的影响。一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礼”。他讲的礼同传统儒家所讲并无二致,都是指的等级制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但具体的论述却有很大不同。传统儒家把礼的起源归结为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学语文传统节选篇目的《劝学》常被误读,普遍关注其工具价值而忽略了人文价值,普遍读成一篇讲学习的意义、态度与方法的文章,文章的真正意图常被遮蔽。荀子《劝学》主要是讲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著作,让人最终知“礼”,并贯串于社会实践中,最终成为“圣人”、“成人”。  相似文献   

19.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礼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礼法思想的人性论基础,“礼法并重”诸问题的研究,并辨析了荀子“礼”“法”与当前我国“德”“法”概念的异同,从而得出荀子礼法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荀子·王制》篇提出了“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作为儒法两家对立局势的破冰之人,荀子引礼入法,提出“法而议”的法律思想主张,宣扬兼重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最终选择以“法义”为代表的实质主义作为法律价值遵循。对于现代法治而言,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探究荀子的“法而议”思想,对确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大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意义上,“法而议”思想对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等具体操作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