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关于“仁”字的起源及其古文异体的形义,还存在不同说法,尚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本文主要通过先秦出土文献探讨“仁”字形义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仁”字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说文》“仁”字古文“(尸二)”源自三晋文字,与战国楚简读为“尸”或“夷”的“(尸二)”是同形字的关系.《说文》“仁”的另一古文“忎”,与楚简从“心”的“(身心)”“(人心)”都同属战国楚系文字,表示心性之“仁”,其构形反映了战国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对楚国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战国古文中的“忏”字应是“仁”字古文“忎”的异体,而非前人所释读的“信”字;古玺中未识的“(身)”字,有可能是“仁”字的另一古文,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仁”.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和清华简中有一些读作“迩”的“逐”,可分析为从“定”“豕”声.新公布的《清华七》“逐”有一异体作“(邃)”,应源自甲骨文“(爨)”.“(爨)”,从“犬”“埶”声,在金文中省去两手形写作“(猌)”,皆读作“迩”.因此,战国文字“逐(er)”的声符就是由甲骨文“(矍)”一类写法省简而来的,先省作“(邃)”,再省作“逐”.“(邃)”声符上面部分由臼和(l)两部分构成.(l)系“木”的省变,“豕”系“犬”的讹变.  相似文献   

3.
包山楚简中有一地名,写作、或,它在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楚居》篇中被写作或.以前,学界多以《说文解字》“嗣”字古文形体为依据,释之为“吁”.近有学者提出新解,将之释为“邭(音宛)吁”,以为或是楚国旧地“宛橐”;从出土古文字材料和传抄古文两方面考虑,地名首字应是“宛”字,次字应是“号”字.“宛号”可读为“宛郊”,或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郊的某处地方,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楚惠王的居住地而短暂存在.  相似文献   

4.
今本《礼记·缁衣》第二十章的“正”字,其早期文本有作“匹”字者,汉儒和清儒于此多有研究,郑玄还明谓这个“正”字为“匹”之误字.今得简本《缁衣》对读,证明确乎如此.但是,从文字发展源流上看,战国秦汉时期的“匹”字与“正”因形近而致误或音近而通的可能性都很小.《缁衣》此章文本的变化应当是编定《缁衣》篇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儒者更动了早期文本的结果.这一更动,反映了儒家思想发展与调整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本文通过《郭店楚墓竹简·纟甾衣》和《礼记·纟甾衣》的比较 ,讨论了西汉初年经籍的古文写本问题 ,竹简本 (古文本 )与礼记本 (今文本 )的关系 ,并从“今古文”角度对竹简本的若干文字进行了校读与疏证 ,从而对先秦到汉代经籍文本的演变和儒家思想的承传 ,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辨认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上,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其中,把“兼类”说成“活用”最为多见。“衣”,《说文解字》:“上曰衣,下为裳。”“衣”的本义“上衣、衣服”,属名词。见诸有关书刊读物,“衣”是论家们用来说明各词活用引证最多的例词之一。如;“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乃使其从者衣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皆衣缯单衣。”(褚少  相似文献   

7.
释“败绩”     
《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之“败绩”一词,现在通行注为“大败”,其义甚为含糊.这解释可能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在《左·庄十一年》有关“败绩”的一段文字如下:“凡师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由此可见《左传》并非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给“败绩”确定义界的.“绩”在《三体石经》里写作“速”.  相似文献   

8.
关于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李华的卒年问題,我国学术界向来有不同意见,而且各有各的资料根据。寻根溯源,最早记叙有关李华卒年问題的,是唐代著名古文家梁肃的《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该文见于《唐文粹》、《文苑英华》和《全唐文》等古籍。《唐文粹》(卷三三下)所收这篇梁文的开端处有如下一段文字: “维大历九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谨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书吏部郎,赵郡李遐叔三兄之灵”。  相似文献   

9.
<正> “章“字无论从字形结构或者从它最早的词义来说,都是一个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历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他们没有想到,所谓“从音十”只是小篆写法的“想当然”的分析;没有想到、是“章”借为“乐章”字后,字形经过修改才变成“从音从十”的。金文所有“章”字完全排除了“从音十”的可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觉察到,“从音从十”这种说法同“帝”字下的说解“辛,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实际上,这七个字都不是从古文“上”)互相矛盾,因为从“上”与从“音”是排他的。  相似文献   

10.
说“谁何”     
注释古文,如果单从训诂或声韵的角度下功夫,而不联系句法,纵然读来大体说得过去,但终究不能尽如人意。贾谊《过秦论》中有“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对于其中的“谁何”,历来众说纷纭,就是由于没有考虑句子结构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秦统一六国,对儒家典籍严加禁锢。汉初始“除挟书之律”,并“广开献书之路”,从此用六国文字书写的典籍相继发现。这类材料的字体与当时通行的隶书大相径庭,故称“古文”。古文一般书写在竹简和缣帛之上,不易保存。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文物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时。因此,汉以后罕为流传的古文已是屡经传钞的第二手资料。由于种种天灾人祸,古文多已亡佚,于是后代兴起一股辑佚传钞古文之风。北宋郭忠恕《汗简》就是这类辑佚的集大成者。《汗简》问世千年,殊少知音。其字形上与殷周文字龃龉难合,下与《说文》小篆每多相悖,长期以来被视为“大抵不能用”的“务为怪僻”之物。本世纪60年代以后,几批重要的战国文字资料陆续出土。其中,许多字  相似文献   

12.
“仁”是儒家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哲学意义.郭店楚简的公布,给“仁”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也提出了新问题.十余年来,不断有学者对郭店楚简中的“仁”字进行文字学和文化学层面的探讨.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仁”字的字形释读与字数统计;(2)阐释“仁”字古文的构形及其思想文化内涵;(3)探讨“仁”字古文与从人从二的“仁”之间的形义渊源演变关系.郭店楚简中的“仁”字研究,给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促使学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早期儒家和仁学.  相似文献   

13.
《战国古文字典》和《战国文字编》共收录阜部字单字68个、字例461个,《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阜部字单字55个、金文字例372个。从这些单字及字例来看,战国时期阜部叠加义符"土"的现象比较普遍,并呈明显的地域性规律——战国的齐、燕、楚地阜部字均增义符"土";阜部增土现象始于春秋时的齐地,而有的文字可能易土为石或易土为山。  相似文献   

14.
我校中文系朱德熙副教授本学期为语言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古文字学”。朱先生已初步确定该课内容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是讲古文字之范围、分期,以及古文字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部分是介绍有关古文字的资料,这将分地下资料(甲骨、铜器及货币、印、陶器、石鼓、竹简、帛书等)和文献资料(说文解字、汗简、石经及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玉篇等)来谈。第三部分讲古文字学简史。第四部分讲古文字的结构和演变,在这一部分将谈以下七个问题:1)商代及周初铜器铭文中之图形文字,2)象形象意字与形声字,3)古文字演变通例,4)合体字、简化字、美术字(鸟虫书),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期古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以来批评家已经注意到了古文风格问题;元代批评家更是以风格批评为主体,从题材和风格的关系上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格”的内涵以及标准.从理论上为明清时期古文风格论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铺垫.  相似文献   

16.
秦统一六国,对儒家典籍严加禁锢。汉初始“除挟书之律”,并“广开献书之路”,从此用六国文字书写的典籍相继发现。这类材料的字体与当时通行的隶书大相径庭,故称“古文”。古文一般书写在竹简和缣帛之上,不易保存。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文物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时。因此,汉以后罕为流传的古文已是屡经传钞的第二手资料。由于种种天灾人祸,古文多已亡佚,于是后代兴起一股辑佚传钞古文之风。北宋郭忠恕《汗简》就是这类辑佚的集大成者。《汗简》问世千年,殊少知音。其字形上与殷周文字龃龉难合,下与《说文》小篆每多相悖,长期以来被视为“大抵不能用”的“务为怪僻”之物。本世纪60年代以后,几批重要的战国文字资料陆续出土。其中,许多字  相似文献   

17.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层、每、层、仁、仁、身、)(人心)、(千心).经过考察,中山王鼎“(启)”与包山楚简“(仁)”为一系,郭店楚简“(身心)”与“(人心)”、“恧”为另一系.其中,“(层)”与“(仁)”可能于南北不同地域同时存在,“(身心)”的出现当早于“(人心)”、“(千心)”;“(身心)”或与“扈”、“岁二”同时存在;“(层)”一系沿用至今,“(身心)”一系后被废弃.《说文》所收古文“(层)”、“(层)”当是“(层)”略有变形,云梦秦简“(仁)”则是受到包山楚简“(仁)”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层)”系其形体再现了“尸祭”的场景,以对祖先、父母之爱,进而传递出“爱人”的思想;“(身心)”系中“(身心)”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吸取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的记载,从文字学角度对西周铜器铭文中的"(O)"(目木)、"( )"二字重新进行考释;认为"(O)"(目木)仍释为"雍",但应指枲麻,是明确古代服饰"市"的质地之词;"( )"即古文献中的"裼"字,指裼衣.后者在金文记载的服饰中为首见.此外,本文还对这些服饰所涉及的西周社会制度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9.
“六书”新论——论先秦六书与东汉六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定班志六书与郑、许六书性质不同。班志所载六书大约是产生于战国中后期由齐鲁间儒者提出的“字义一字性教学法”,是哲学与语文学研究的结晶体,其次第无关造字先后。四象主要是按思维逻辑方式划分的字(词)的功能类型,转注、假借属字义研究的内容,转注即互训,假借也包括引伸。郑、许等人从捍卫古文经学出发,将四象改造为形义学理论,仍保留转注、假借的原貌。形义学六书的提出和完成都在东汉,应当正名为“东汉六书”。  相似文献   

20.
雨中花     
剪翠妆红欲就。折得清香满袖。一对鸳鸯眠未足,叶下长相守。 莫傍细条寻嫩藕。怕绿刺,罥衣伤手。可惜许,月明风露好,恰在人归后。 ①“剪翠妆红句”:剪出翠绿的荷叶, 妆成浅红的莲花。欲就,已经长成。 ②罥(juan):牵,挂。 ③可惜许:许,为语助词。 令词本为歌宴酒席上之歌唱文字,内容多限于伤春悲秋、忧离恨别之类,缺乏鲜明的个性及深刻的感情,自温(庭筠)、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