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和政治发展遵循区域整合的发展路径,这需要区域政治发展在地方政府的能力,区域发展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以及民众的政治参与等方面提供区域整合发展所需的政治资源和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区域政治发展的内容,前提,约束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些也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铁时代,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展融合速度加快,对市场开放、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社会管理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等产生新的需求和挑战。根据高铁时代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内涵与特征,应构建跨区域经济网络整合机制、跨区域信息网络整合机制、公共基础设施网络整合机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多元利益协调机制、沟通协商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城市之间联系密切,跨地方政府的事务愈发多起来,区域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在区域治理概念以及主客体的理解方面我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此进行重新理解;同时我国的区域治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要使区域治理取得进一步成果,应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通过组建正式的区域机构、形成区域行政协议、形成区域合作的政策网络等形式来实现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化是阶级社会产物,它反应的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的认识、情感、评价。在我国,以传统行政区为模式的政治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区域"模式在政治文化发展方面的渗透力越来越强,因而,以"区域"为单位,研究政治文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对政府传统行政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在新形势下整合政府资源,建设区域政治文化的一种努力。因此,为了促进区域政治文化的合理建设与科学发展,要在深入把握政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传统行政区政治文化和现代区域政治文化;准确把握区域政治文化的需求,严格警惕区域政治文化的异化,要遏制政治超人现象出现,也要防止不同区域间政治文化的分化、异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区域理论是全球化时代城市化的主流理论,反映了在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当代城市化理论在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全球化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区域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和地域空间的重构,区域内的政治和社会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治理框架和政策过程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在政策层面上,城市区域理论主张加强城市区域的竞争地位,重塑城市区域的政治地理,建设包容性的治理框架和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统计 数据及相关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和发展能 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和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并有区域差 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和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们应注重发展战略上的一些 调整,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区域整合发展的态势,改进国家宏观调控的绩效,大力推进和深化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教育部在“马工程”教材全面修订之后启动编写的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统揽,紧紧围绕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大变化,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总任务,科学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从中国区域经济基本问题、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伟大实践、区域经济结构变迁、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价值等方面,系统提炼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标识性的区域经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强中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对现实的解释力以及更好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区域经济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区划改革:以珠三角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大规模行政区划改革的评估,这一改革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并未破解区域整合的迷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区域公共管理,而从区域公共管理的内涵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治理经验来看,必须实现治理机制多元化。因此,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视野来看,行政区划改革只是多元化治理机制中的一种,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适应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应该实现治理机制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新政治经济学强调以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思路理解现实中的经济现象。文章以中国的干部治理体制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国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干部治理体制的运作遵循了一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机理,形成了一种强力的官员政治激励,推动了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热情,也导致了地区经济差距拉大。中国可以在现有的干部治理体制之下,通过优化官员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边境贸易是我国内陆沿边省区与周边国家相邻地区开展经贸联系的重要形式。80年代以来,我国边境贸易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原因。在边境贸易的基础上,90年代我国沿边对外开放应向周边区域经济合作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区域是中国周边海域之一,区域内的海洋环境状况关系到中国海洋利益的实现。区域内复杂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格局,致使本区域海洋环境保护一直未获得法律上的进展。区域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构建可以向具有类似特点的波罗的海汲取经验。中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并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构建,以保障本国及区域利益的最佳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西部地区能否凭借其资源、技术、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带",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西部地区能否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带,关键在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配置现状、效益现状、结构现状以及国际竞争力现状等方面来看,西部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西部各省区的客观现实进行调整,全面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努力实现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出发,扼要阐明诸因素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区域的部门经济结构及经济地域体系,从而为我国区域经济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最佳形式。但在新时期,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自治地方未能很好地行使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未能很好地领导、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等两个方面。为此,需在实践中通过进一步提高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能力,加强党的领导等措施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沿海经济地带城市群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是我国城市建设最为密集的地区.促进沿海经济地带城市群的发展,既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其连为一体;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促进走向一体化;区域内的政府应达成共识,以城市群建设为龙头,带动沿海经济地带率先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与泛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东北经济区域高等教育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为老工业基地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实践表明,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继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提升泛东北区域经济的人才素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增加高等教育消费,拉动区域经济的经济增长;实施高等教育与农村建设的结合,加快泛东北区域经济的振兴节奏。但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制约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研究型大学数量有限;高等职业院校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协调。因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与政策扶持;高等学校改变观念,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引导教师队伍参与老工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提出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和丰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立足重庆直辖市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重庆直辖市高效行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整合地方资源,突出渝西最大增长极的规模效应,首次提出渝西"超常规建设永川,跨区县规划未来,高标准突出个性,低成本打造核心"的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9.
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多样性包括景观的多样性以及历史发展道路、模式的多样性。地理环境、政区、经济类型、移民、城市发展以及地方特权、方言、风俗是影响多样性区域之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架和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对区域历史地理剖面的考察可以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土地利用方式、居住方式以及方言、风俗等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