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蒋平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1):130-134
主体间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品质,是主体性的三大品质之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走进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开展。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认为主体间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本质属性,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以"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主体间性是不同于主体性的、在教学中以师生共同面对的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为依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规定性。交往是师生主体间关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主体间关系的核心,师生间建立主体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单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只有主体间性才能还给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主体间性交往理论对教育的解读,构建了一种超越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新型的交往形态,进而从主体间性教育交往的特征、途径以及落脚点三个方面,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交往是师生关系的真正走向。  相似文献   

5.
王仁宇 《南都学坛》2001,21(2):75-78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 ,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 ,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 ,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 ,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 ,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 ,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互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 ,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美学呈现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后主体性三种思想所构成的三元结构.主体性思想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型,把审美活动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构成了新时期美学的主流,在当今中国仍有其合理性;主体同性理论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原型,把审美活动看作主体之间的交流关系;后主体性思想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身与心之间的一体关系,把审美活动看作人与对象之间的平等交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后主体性三种思想之间明显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这一点在近现代西方思想中已得到印证.但在中国当下的特殊语境中,它们却相互并存,构成了一种奇特的话语景观.究其原因.概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一种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的土壤纷然杂陈,它们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因此无法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的核心范畴。他将交往视为真正的存在,标志着生存—超越者关系,交往获得了本体论上的意义。他从交往视界出发,界定了教育的内涵,反对训练与控制的教育方法,提出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并强调教育要加强历史的交往,赋予大学展开“生命的精神交往”的任务。目前,中国大学存在主体性失衡与主体间性失落的问题,促进“交往”成为中国大学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主体间性厘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而在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真正内涵。马克思把人的交往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不仅揭示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构成的交往活动,而且也指出了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途径,帮助我们揭示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为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是指认知主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交往和交流的特性,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和深化.中国进入21世纪后,受哲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影响,对于教育主体的研究开始进入共存与互存的天地--从师生孰为主体转向师生如何共为主体,即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主体间性维度下的对话不仅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更是一种理解过程和认识过程,语言是主体间信息和意义的传递手段,意义不是主体自身形成的,而是在主体间形成的.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话哲学是一种以交互主体为核心的关系本体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交互与共生关系,体现了现代公民社会民主和谐的存在特点与人的主体性价值实现方式。用对话精神引领公民日常生活和交往行为,对塑造公民品质、培养公民技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育中“主体间性”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胡赛尔先验现象学和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均对科技理性予以批判,但在构筑他们各自的哲学、揭示社会现象与问题时,站在了不同的方法论立场上,导致对"主体间性"认识视角不尽一致.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在法律、各项学校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下的相互理解的关系特征.在学校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主体间性应是相辅相承的.为了实现主体间性,要注意运用平等对话与交流及交往等教育方式,但这些教育方式并不能排斥其他教育方式.教育改革过程应树立"主体间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在其历史发生过程中包括自然主义、信仰主义和审美主义三种取向。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主张主体的退让,让理性主体退回到感性主体或自然主体,从而与世界同位,实现人与世界的平等交往、融合无间。这是对现代性以及现代性的核心主体性的反动,但它并不能实现真正的主体间性,它只是一种理论虚构,不能成为现实。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的信仰主义倾向是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满理论的致命缺陷。主体间性不能靠主体的退让、泯灭主体性以达到与自然的同位来实现,而只能通过主体与世界的升华,使自我和世界成为自由的主体,实现主体间的对话、沟通而实现,这就是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表现主体间共在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强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主体间性理论不仅为德育理念、德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德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开展对话教育、组织社团活动、拓展德育系统等方面,为实现主体间性视域下德育模式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征指明了路径,对于树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哲学研究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开始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着陆点。网络分解了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同时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在网络社会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由网络人机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关系构成。当然,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在网络空间的实现还不够充分,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努力提升自身的主体素养,也需要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表现主观性,而且还可以表现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言者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本文主要从认识意义上分析现代汉语话语中吧所具有的五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吧词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平等的"主体-主体"关系,是对主体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益于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主体间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转向包括4个方面,即教育关系:从"话语霸权"走向"平等对话";教育理念:从"教育条目"走向"回归生活";教育方式:从"单向灌输"走向"交往互动";教育过程:从"强调预设"走向"关注生成"。  相似文献   

18.
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与《孙子兵法》军事译本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译界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仍处于争论之中。以哲学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探讨《孙子兵法》的格里菲斯英译本涉及的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并和中国翻译家林戊荪的译文进行比较,得出总结:创作主体、翻译主体、读者主体三者间相互制约、互相协调的主体间性关系是促进《孙子兵法》英译本军事版诞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从研究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入手,从基本内涵、重要作用和培养路径三方面对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意识培养进行重点研究。提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意识培养应通过构建交往理性体系,强化自我认同、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对话,重点是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