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再有人主张把社会形态界定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用意看来是想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这样理解社会形态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正确的。 肯定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作用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但他们却并没有由此而得出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的结论;相反,列宁却反复强调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他在指出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是一个低级社会形态被高级社会形态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过程就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社会基本矛盾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适合的循环上升过程。这是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历史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要推动历史前进都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观察社会现象,理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预见社会未来的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成为两种历史观争论的一个焦点。 按照通常的理解,社会形态就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个提法最早见于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1939年版),其中这样写道:社会形态指“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我国1961年出版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也采用了同样的观点,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  相似文献   

4.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四人帮”却大唱反调,胡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无耻的背叛。这个“反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全部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是认识和把握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社会形态概念的涵义和内容,国内外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有的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或生产关系的总和,有的则认为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等等。这些看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找得到根据。问题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经典作家的论述,对社会形态概念的含义和具体内容作出比较完整的科学规定。  相似文献   

6.
作者后而的数字,迈号左边的是期数,右边VJ是页数。 。_。试沦自汉至唐时天人关系理论尖展的逻辑 一”””进程 李惠阳l。26积极发展家计保险 郑必清1.73 iZ物之作为价值主体 汪辉勇l;32试论消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陈晓春 lI 社会形态是生产力经济基础上曰建筑的有工厂统计要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 机统一 莫胜权1,129 济 文海存 1,84 王夫之“匡社”的形成及其意义 胡剑书 1.139职工民主管理浅议 朱蔚文 1.89。’沦费密的反理学思想 肖 钢 1.且S2试沦农业合作化与灰业集体化的区别和联 试沦社会主义社会基木矛盾理沦的新发展 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历史跨过了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形态相应就有不同的经济形态,经济形态的变更与发展必然引起政治法律制度相应的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读了《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3期发表的罗贵秋同志《谈“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概念》的文章后颇受教益,又感到有些问题。该文正确地指出社会经济形态不应排除生产力,但却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中也包含上层建筑,进而把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作是没有区别的同一概念。我认为,这种见解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不包括上层建筑;而赋予社会形态概念的内容则是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国内的现行哲学教材,都把生产力排除于经济基础之外。李冠英等主编的《哲学疑难问题新探》一书中(以下简称为《新探》),董永俊撰写的《经济基础为什么不包括生产力?》对经济基础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作者并论述了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的理由。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弄清它的内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经济基础应当包括生产力,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理论探讨,同董永俊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赵家祥教授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存在很多依据,但他给出的依据却没有一个能够成立,从而证明不了这一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提出来的。赵家祥教授的“两个概念混同”和“三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些说法缺少文本依据并且与他赞同的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2.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而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现行体制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形式。深入研究这一具体形式,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光辉著作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指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毛主席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深刻根源。学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坚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深刻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离不开对“社会”语义的历史考察,事实上,独立完整的“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共同体是“社会”与“国家”的共同源头,工商业活动的扩展造成古典共同体的分殊化,导致了“社会”与“国家”之分。黑格尔从苏格兰常识学派那里转译的市民社会概念抽空人类秩序的应然性规范,突出群体生存生活的实然性纽带。马克思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满足人类需要的设定,悬置“社会”的商业交换特征,把“社会”概念的内核转向生产,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尺度展现出“社会”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社会形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国家需要维护特定社会形态相连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社会形态和国家性质都具有历史维度,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是孰强孰弱的静态格局,而是以所有制形式为中轴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动态进程。“社会”语义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国家-社会”理论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16.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在我国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使这一原理具有了新的含义。使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17.
马列文论中的“不平衡”说 ,讲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特殊规律而不是普遍规律。马克思不只一次地用了“一定的繁盛时期”“某些”等限制词语 ,尤其是直接使用了“它们的特殊性”这一说法。“不平衡说”是针对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还有其他因素。然而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和科学生产力的提高起着支配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繁荣时代的到来 ,文学艺术新的繁荣昌盛的时期也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迠筑,把社会推向前进。当然,新的生产关系与上层迠筑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四人邦”挥午着“唯生产力论”的大棒,从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出发,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造筑之间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要素和两对基本矛盾。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中介的折射而实现的;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等等。这里有两个问题不得其解:一是生产力标准的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对社会形态变革所做的论断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它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为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革理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变革的"临界点",即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节点。把握和研究社会形态变革"临界点"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对于我们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