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5):35-39
哲学的反讽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反思人的生存悖论,并寻求解决人的普遍分裂的途径。不同于浪漫主义反讽的艺术和黑格尔的纯粹思辨,马克思哲学的反讽把实践作为消解人的生存悖论和普遍分裂的唯一基础和可能途径。他把无产阶级作为哲学反讽的主体力量,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以革命的物质力量改造世界,为人类开辟了共产主义的救赎之路,实现了实然世界和价值目标逻辑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围城》与《历史人》都是著名校园讽刺小说.其代表人物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都是生活在动荡时期相对平静的大学校园“围城”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与行的矛盾、表与里的抵牾,在职场生涯中道貌岸然的显性身份表象与其庸俗无聊、滑稽可笑的隐性角色扮演形成的伦理悖论,无疑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深刻的反讽性质.由于人物所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其伦理悖论又各具特点,李梅亭身上散发出陈腐的朱熹式伪道学气息,霍华德·科克则是在激进外表下包裹着极端利己主义.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形象蕴含的伦理悖论在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典型性,其形象既为历史存照,也对今天重塑大学灵魂、重塑知识分子健全人格具有一定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下,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诗歌写作中,"反讽"的运用似乎日益陷入狂欢化的泥潭。在只见"反讽"不见"诗"的境况中,既缺乏对诗歌本体建构的必要关心,也缺失了关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想象。现代禅诗的发生,或可成为当代诗歌反讽狂欢的反拨。首先,禅的静、寂追求可沉静新诗"耗尽式"的反讽狂欢;其次,禅的悖论式语言运作方式,可增强诗歌的反讽张力。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8):88-96
解释依靠元语言,但是人做解释时,元语言并不是整体的,而是从社会、能力、文本三个元语言集群中采撷各种因素临时组成一个元语言组合。这样的组合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对立。此时解释者可以形成取舍、反讽/悖论、解释漩涡三种解释方式。反讽与解释漩涡的根本机制非常不一样。反讽是一个偏正结构,是"逾反趋正",而解释漩涡是两个意义互不相让,无奇正之分。大部分反讽讨论者把这二者混淆了,但是把反讽升华到一种哲学的论者,渐渐开始明白他们处理的是一种特殊的反讽。  相似文献   

6.
说反讽——对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范畴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正龙 《人文杂志》2007,(3):112-116
反讽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之一。新批评将反讽视为语言中的对比与矛盾,因此语义悖论及字面意义与语境意义的差异是其关注的核心。新批评之后,人们更多地从符号学与叙事学角度看待反讽,注意到反讽与语言多重编码、叙事分层的关系。本文认为,从叙述的表层看,反讽是隐含的作者对表层意义的取消而形成的不可靠的叙述。而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反讽实际上与主体的某种优越感、对真相的洞察联系在一起,而在叙述过程中自我又采取隐身的方式保持某种超然,使表层意义导向不能作为解释依据。因此,反讽需要双重或多重释义。  相似文献   

7.
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是最能反映她反讽风格的作品。文章以关联理论反讽回声解释论为指导,运用认知语用学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话语,进一步验证了关联理论反讽话语观理解文学作品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关联理论对反讽话语的强大阐释力。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反讽话语是对先前某种意义的回声式解释,从而传达说话人对该话语意义的贬抑态度,以达到讽刺效果。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这部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名著。  相似文献   

8.
刘宁 《社会科学家》2007,3(2):23-26
《史记》叙事中存在三类主要情节,浪漫情节、讽刺情节、悲剧情节,这三类情节分别隐喻了叙事者的理想、批判与同情;这三类情节的组合,构成了《史记》阅读中反讽意味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克林思·布鲁克斯认为诗歌的语言不是自发的、纯朴的,而是包含着精心设置的机巧,甚至在看起来是直接而简单的地方,也充满了反讽、悖论和含混,所有的诗歌语言都是悖论的语言.诗人不是通过制造出新的词语来给予语言新的维度,而是通过使用灵巧而独创性的隐喻,给旧词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布鲁克斯反对文学批评的相对主义,认为这将导致文学的毁灭.他主张文学批评要有一套绝对的标准,这个评判的标准不是诗歌所包含的信息的德行、正确、深刻或高贵,也不是个别短语、意象或诗行的优美、正确或高贵,而是诗歌中由反讽、悖论、含混等所形成的紧密结构的形式.布鲁克斯关于诗歌语言及评判标准的理论对当下社会文化建设依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段军霞 《殷都学刊》2011,32(1):97-102
新批评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一个陈述的明显歪曲,反讽的描写包含着与字面相反或相背离的含义,蕴涵了比直接话语言说更为有力的悖论和无奈。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反讽这一现代艺术特征来塑造人物,突出了黑人在白人文化语境中所遭遇的生存困惑和心理戕害。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刻画,莫里森意在指出族人的出路与未来不是心理漂白,而是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坚持与传承本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共同走进"讽刺"这一参照系的<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展示了截然相反的叙述格局.在作者与叙述者人格共性的探讨和文本分析过程中,可以窥见二者在讽刺的叙述起点上进入了两种同源异向的叙述流程.走向反讽和走向谴责都呈现为艰难的叙述冒险,这一文学景观无论对于文学中的讽刺还是文学本身都颇具深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读者对其中的"蘅芜君"薛宝钗的形象历来褒贬不一.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存在的悖论,探究她的悲剧结局所体现出的反讽意味,旨在揭示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深刘而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国外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研究脱离了新批评影响下对反讽和悖论叙述风格的片面描述,麦卡勒斯小说中的身份、种族、性别等话语体系进入了研究视野。同时,批评家们大胆尝试后现代框架下的文学批评在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实践,使得文本的超越性和颠覆性成为研究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塑造大量运用了诗语难化的手法,错综使用口语与书面语体,钟情于谚语与歇后语,同时采用情节延宕、对比、分解、重复、曲笔、反讽等手法,与西方文论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在陌生化理论下,其在语言上具有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扭结反常、诗语奇异化的特点;在情节结构上采用延宕手段以"阻挠和延缓"情节的直线发展,推迟了故事高潮的到来;同时运用曲笔反讽的手法,制造人物前后印象的差异,从而勾画出人物的灵魂,达到讽刺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禅宗发展成为文字禅,禅宗典籍流行,引起士大夫的广泛注意.正是通过对禅宗典籍的解读和参究,宋代诗人在语言艺术上受到很大启发,主要表现在英美新批评理论所阐释的隐喻、悖论和反讽等几个方面.由此,宋诗在唐诗之外开拓出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张剑 《学术探索》2010,(2):138-144
革命文学情爱描写的悖论性在于:一方面,革命作为一种宏大叙事与集体逻辑,试图渗透并掌控个体的一切私密性空间;另一方面,情爱作为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原发性力量,具有冲破压制、颠覆革命的功能,从而又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于革命的反讽与消解。造成革命文学情爱描写悖论性的原因,是左翼新兴的“革命”话语与“五四”人性话语共同“在场”与对话。而正是这种对话与张力的存在,使得革命文学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无名的裘德》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极为成功的一部。小说通过“主题对立”这一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性,暴露了人类社会中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存在中的一系列悖论,显示出极大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晓苏 《江汉论坛》2013,(2):120-123
反讽是现代小说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本文以铁凝小说《春风夜》为例,具体探讨反讽的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原因角度与结果角度,进而归纳出反讽小说的三种基本形态:隐喻式反讽、对比式反讽和调侃式反讽。  相似文献   

19.
反讽应分为古典反讽和现代反讽。古典反讽到现代反讽的转换应当视为是反讽的现代转型。古典反讽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来运用,而现代反讽则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而且扩展成了一种文学结构原则而运用于文学的诸多层面。它们的性质、运作机制和哲学基础等都有异同。现代反讽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20.
在《歧路灯》中含有大量的讽刺性描写,几乎占了《歧路灯》三分之一的篇幅,此种现象颇值得探究。然而时至今日,海内外却鲜有撰写专文、专著对此作系统而详细的研探。有鉴于此,笔者力图拾遗补缺,弥补此方面研究的缺憾。本文从表象和事实不和谐构成的反讽叙事、独具特色的讽刺艺术、滑稽与崇高的二重奏、喜剧形式下的悲剧意蕴等角度切入,探析《歧路灯》中讽刺性描写的美学意涵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