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菲律宾的梯田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世界民族》2001,10(3):61-67
文章描述了菲律宾高山民族的起源、衣食起居、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并从考古学和民族学角度将其与中国百越民族进行了比较.认为,菲律宾高山民族祖先是中国古代的百越民族;高山民族的梯田文化源自中国,是由中国移民带入菲律宾的;菲律宾政府强调民族一体化的政策、外界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因素的变化,使得梯田文化日益商品化,其前途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2.
我们彝族居住的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高山深谷中的一片神奇土地。在这个深山世界中,我们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一切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完全有别于汉民族。19世纪末20世纪初,凡到过凉山的西欧人众口一致将这里称为“独立倮罗”,是汉文化海洋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孤岛。在我们民族五彩斑斓、别具一格的文化中,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木器尤具特色。在中华5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我们  相似文献   

3.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红  杜莉  张菁 《中国民族》2010,(11):52-55
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4.
彝族题材电影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对彝族文化的传播,那么,彝族文化的传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运用身份认同的理论,认为彝族文化传播在塑造民族形象、构建民族认同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这里是彝族少数民族高度集居的地方,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彝族文化。在漫长的光阴里,他们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哺育了神秘的彝族文化;在这片高山密林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了千百年,形成了属于他们的民族风采; 在欢快的音乐中,他们可以踏浪而歌,也可以随歌而舞。  相似文献   

6.
<正>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悠长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每年农历十一月,是彝族人民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彝族新年。面对着现代社会的洗礼和冲刷,源远流长的彝族年文化正在发生变异。探析彝族年的文化内涵及保护价值,对探寻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晓华 《民族学刊》2019,10(6):89-94, 137-139
在新媒体环境下,彝族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单一途径,而是多向延伸,各种媒介形态共同承载、分享,并形成多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论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视角,探索彝族文化网站对彝族族群新空间的重构原则与发展策略;并进而分析了新传播环境下,彝族文化网站对于彝族族群集体记忆的建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8.
花腰彝是彝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支系,近些年因女子舞龙才逐渐为世人所知.花腰彝女子舞龙并非原生态呈现,而是在文化产业语境下立足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建构出来的.女子舞龙的成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伸张了自己文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郭新榜 《民族学刊》2010,(2):105-105
彝族文献长诗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显示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下的彝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中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罗曲、曾明、杨甫旺三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一书,对彝族文献长诗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大亮点。作者慧眼独具,看到了彝族文献长诗对现代彝族休闲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且找到了借助彝族文献长诗发展彝族休闲文化的入手法门:即实行民俗旅游与民间文学旅游相结合;在自然景物中注入传统文化内涵;用传统长诗文学作品和故事情节再现民族宗教文化;开发传统长诗文学作品中的歌舞、体育竞技文化内涵。发掘包括彝族文献长诗在内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彝族休闲文化,对构建社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非优区,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可开发性。本文以云南省镇雄县彝族文化为例,就如何开发此种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21,12(11):37-43, 124
“民族区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专学的专题,在新世纪初20年相关学术研究中,一直没有被学界重视,导致其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文化强国学理的学术短板进而造成学术瓶颈。新世纪初第二个十年,区域红色文化研究在学界成为学术前沿焦点。百年中国红色文化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结合民族化、时代化的大众化实践主体的生活化推动。这样,与民族区域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化与大众化融合,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积区及其直接关联的地域,才可能被视为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区域文化本体所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解决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问题。将古代巴文化、巴蜀文化、巴楚文化、巴渝文化的区域文化圈,与历史上“百越”族群移民文化圈的层累叠合,并抽象集合为一个民族区域文化的范围。这种理论知识的建构,可能超越地方行政区划文化建设认识上的刚性约束,对于西南民族区域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降来青早期移民的祖籍问题,民间和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在今天江苏省南京市、笔者以今天南京珠玑巷不可考为起点,经过对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的辨析查考,提出两种推论认为;所谓南京珠玑巷一是可能在今天浙江诸暨市(为同音之转),二是可能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该地曾是旧县祥符)。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异、官方和民间话语修正的双重作用而使其发生了改变,并最终使这一文化符号在误读的情况下,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田野调查是每一位人类学者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合作性田野调查重点在于调查者之间如何开展调查活动,对调查点的选择、调查者个人技能和调查计划都有特别的要求.开展合作性田野调查时,要明确合作性调查的目标、确立合作调查者的角色、明确合作调查者的任务、协调合作调查者的矛盾以及合作展示田野调查成果,形成互动式的自然合作文化,才能提高合作性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抢救黑龙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出该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全力以赴地抢救、挖掘.最后提出抢救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具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杨振之 《民族研究》2006,24(2):39-46
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问题,文章借用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前台、后台"理论,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希望通过这一新模式合理地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美国印第安人文化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等为案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存在着多链共生现象从横向上看,文化是由若干个文化环相互连接而形成的文化链现象.并且,每条文化链都是以多走向为主要特征的.从纵向上看,无论是不同地区的单一文化,还是同一地区的多元文化,无论这些文化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不依赖于其他文化而获得和保持自身文化发展的特征,我称其为文化的共生现象.  相似文献   

18.
数字像一种文化基因 ,进入到文化的诸多领域 ,从而衍生出了独特的数文化。由于数字兼有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的双重属性 ,数文化自然成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又一研究视点。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少数民族数文化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然而 ,就其研究范围、内容、方法等而言 ,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发生了三种类型的嬗变,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其结果是使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生嬗变后的民族文化不同于和谐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嬗变,可以说是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构建和谐民族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主动的追求过程,它以发生嬗变的民族文化为基础,积极倡导民族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民族以及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文化是指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区域文化。“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主要取决于科尔沁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科尔沁文化内涵丰富,里面蕴含着“崇尚英雄”、“辅佐社稷”、“追求发展”、“热爱故乡”、“保护生态”、“坚忍不拔”等人文思想。特别是科尔沁文化所折射出的“坚毅、包容、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优良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科尔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