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内在逻辑进程中,主要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始终。通过对青年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劳动概念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唯物史观的形成就是一场围绕《精神现象学》中的劳动概念所展开的争论,作为这场争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精神现象学》中的唯心主义历史话语的批判、吸纳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考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是全面理解其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途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用物质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做了深刻分析,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些现象和物质生产力都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包括纵的和横的两个维度,既唯物主义地说明了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唯物主义地说明了这些因素的历史发展。以往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纵的维度重视不够,对其历史性缺乏深度挖掘,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  相似文献   

3.
异化劳动学说可以称之为马克思深入探求历史发展的划时代的转折点,它对其以后唯物史观的形成起到了历史性的奠基性作用。本文就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探讨,以达到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发展进程的深层次认识。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之上所获得的理论成果。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到哲学的辩证过程。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也经历着从政治异化到劳动异化,再到确立实践概念、扬弃异化的辩证过程。两者在时间上和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我们可以从异化理论发展过程一窥唯物史观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概念。当前,对此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向,即单向度意义的"工具理性"劳动和主体间性层面的"中介"劳动。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概念的内涵并非只有单一层面,其丰富的内涵是渐进生成并展现出来的。从马克思劳动概念生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中透视劳动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对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活动首先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然后才深入到其它领域和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奥康纳从揭示劳动过程中文化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的角度出发,纠正人们在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视域下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塑造一种将文化、自然和劳动三者联系起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他并没有全面的深层次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哲学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是何种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只有回溯到实践哲学的源头,即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劳动为核心,研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宗教、政治等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没有否定和抛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和伦理维度,而是既包含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自身即是目的”的实践,又包含了手段性的劳动。只有看到马克思将劳动提升为实践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才能驳斥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质疑。总之,将劳动作为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解释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传统哲学教科书只从经济学意义上,片面解读马克思生产理论,单一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与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对马克思哲学的片面理解,导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肢解;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实践本体论思维取代物质本体论思维,重释马克思生产理论及四种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当前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思想转变和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要的著作: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继承是唯物史观发现的关键环节;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扬弃是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前提;黑格尔的<逻辑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需要重新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来自与他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尤·冯·李比希 (J.V .LieBig)。马克思主要在三种场合使用这一概念 :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关系、人类社会。与这一概念相关的其它概念有生命、劳动、商品交换、裂缝等。揭示和发展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有助于我们发展唯物史观 ,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 ;有助于我们寻求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冲突和人类社会内部发展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讨沦,可概括为宽派、中派和窄派三种观点。窄派认为,马克思只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看作生产劳动,没有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算作生产劳动。中派认为马克思不仅把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而且把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算作生产劳动。宽派认为马克思把物质、劳务、精神生产的劳动都算作生产劳动。究竟谁对呢?从什么角度看才对?要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马克思如何对范畴的质料和形态作对立统一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存在着对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误读""漏读""混读"现象。误把异化理论当成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加以研究、分析,进行学理上和运思上的肯定或否定。实际上,异化理论属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马克思从来没有肯定过异化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中集中阐明了自己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扬弃其唯心论或直观机械性,彻底翻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异化理论,用自己全新的异化劳动和异化实践理论开启了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是和异化劳动论有着内在的客观联系的。在其第一次哲学翻转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从"工人同生产的关系"出发,目标是"消灭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对于劳动或异化劳动的根本否定性理论。马克思在构建异化劳动论,完成其对黑格尔的唯心异化理论的第一次哲学翻转的同时,也在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构建了异化实践论。马克思异化实践论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目标是"改变世界",是关于异化实践或实践的未来肯定性理论。针对费尔巴哈等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再次发挥了哲学的翻转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与黑格尔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学理上、理论上阐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异化实践论思想,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都有着很大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科学地阐发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是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认为物质生产的运动规律最终决定着历史的发展,对物质生产的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揭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产劳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搞清这个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和第十四章、以及第四卷(Ⅰ)。马克思是以两个角度考察生产劳动的。一是考察一般生产劳动,也就是直接或接间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说:“如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分析、评述和批判,初步形成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轮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劳动为核心论题,从3个方面阐释了他的劳动思想:揭示劳动对人的生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构建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借助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的批判,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剖析,论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初步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创的劳动思想研究为他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时间”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时间,是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历程。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资本获得了对劳动时间的截流权,通过对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划界,攫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无限度增殖。然而剩余劳动时间必定是异化的劳动时间,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自由时间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设定超越资本、消解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界限的自由劳动时间概念,凿通了通往自由王国的时间隧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基础,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具体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问题,指出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物质变换裂缝是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由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导致的自然本身的异化的结果,马克思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这种生产方式下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裂缝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共产主义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实现人类与自然最终和解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贯彻始终的主题。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西方传统人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科学界定和揭示了人的真正本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劳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来自与他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尤&#183;冯&#183;李比希(J.V.LieBig)。马克思主要在三种场合使用这一概念:自然界、人与自熊界关系、人类社会。与这一概念相关的其它慨念有生命、劳动、商品变换、裂缝等。揭示和发展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有助于我们发展唯物史观,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有助于我们寻求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冲突和人类社会内部发展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