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生态社区是用可持续发展观念打造现存的城市和乡村社区,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我国进行生态社区建设意义深远,但是我国目前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生态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区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在生态社区建设过程中,生态文化的建设是重点,它为生态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进行生态社区中生态文化的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教育,倡导健康消费文化观,营造社会化的生态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实现城乡生态社区治理是新时期贯彻生态文明纵深发展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也是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传统的"二元化"结构范式的社区精英治理,不仅难以适应生态治理"一核多元"的现实要求,同时,"精英俘获"附带的管制型治理思维也同生态的开放共享诉求相背离。新精英行动更凸显了开放、创新和共生的发展新理念,"依附式"模式契合了生态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了二者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互动良序发展的现实诉求。袁家村以新精英思维构建了党支部为核,干群为基,精英主导的生态社区治理模式。这为当前的生态社区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东南沿海村镇地区应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贯彻生态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社区和谐等生态化建设原则,遵循村镇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积极构筑村镇生态建设的顶层体制及规划体系,开展生态建设技术的本地化集成应用,形成注重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以宁波北仑河头村生态化建设为案例,分析了该村镇地区可借鉴的生态化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建设日益受到来自各领域学者的关注,农村社区再造模式则是关注的焦点。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台湾桃米里生态社区非政府组织(NGO)负责人、在地居民等重要人物的访谈记录、新闻媒体报道、工作报告等材料的编码分析,探求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和路径。研究发现,再造领域、再造主体和再造流程三个主范畴对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存在显著影响,并据此提炼出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研究对大陆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再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巍子 《社区》2001,(3):1-1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中办[2000]23号文件下发以后,社区建设的热潮迭起,轰轰烈烈。经过这几年社区建设的初步探索和历练,目前在一部分城市社区建设的主题首先集中到了生态社区上来:在社区环境上求美,求新,求变,在社区质量上纷纷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  相似文献   

7.
巍子 《社区》2001,(Z1)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中办[2000]23号文件下发以后,社区建设的热潮迭起,轰轰烈烈。经过这几年社区建设的初步探索和历练,目前在一部分城市社区建设的主题首先集中到了生态社区上来:在社区环境上求美、求新、求变,在社区质量上纷纷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社区着实经历着新一轮的洗礼和变革。 但应该看到,在这些地方,社区建设是一项新兴的伟大工程,涉及城市社会和老百姓生  相似文献   

8.
谢晶莹 《社区》2003,(21):24-25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发展生态社区成为大势所趋。建立生态社区是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需要,是建立一个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需要,是满足居住者婚姻、工作、学习、休闲、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要求的需要,是建立健康活泼的社区氛围以及和谐的社区的需要,是为每一个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发展机遇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它们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经验研究、中共党的领袖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这些成果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执政党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外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中外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现状,重点从研究阶段、研究内容、资金投入、协作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今后我国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所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字媒体时代,生态话语越来越依赖于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资源。鉴于此,文章融合评价系统与视觉语法,提出一个以态度意义为基础、生态价值建构为导向的多模态生态话语分析框架。文章以我国环保公益广告为例分析了态度资源的使用及其多模态符号建构机制,发现公益广告使用情感化策略建立个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情感链接,道德评判策略强调人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和能动性,以及合理化策略凸显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资源的重要性。这三种话语策略的使用凸显了生态价值和利他价值,弱化了利己价值,建构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合一共生,同系一个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生态哲学观。这不仅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建构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社会需求,也可以有效引导公众理解并践行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儿童视角审视社区游戏空间的适宜性从而优化有助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采用田野调查以及马赛克方法研究城市社区活动空间优化问题,主要发现:儿童的社区游戏空间情感体现为联结与反抗;空间行为表现为模仿、重复与自主;空间生产方式为组合、转换与创造。基于儿童视角的游戏空间优化策略包括:第一,原有空间改善方面,重视建设儿童与成人共享的公共空间、本地微型生态空间、激活想象的自由空间;第二,新游戏空间开发方面,重视理解儿童对生态网络式游戏空间的需求和满足儿童的空间参与。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创新。它包含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文明“两山论”、生态文明“民生论”、生态文明“和谐论”、生态文明“共同体论”五重理论内涵,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球生态治理和世界人民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倡导坚持六项基本原则,体现了维护生态安全的逻辑遵循,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习近平的生态安全视域,剖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主体承认、利益同向、文化认同,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态安全意识的认知价值;细究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和系统治理等准则,探索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安全格局的助推价值;阐明美丽中国伟大实践和中国方案的贡献,增强实现生态安全全球图景的引领价值。最终凝聚国际共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民族之梦,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人民之梦,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一定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美丽中国一定会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昭示着党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治国方式、政绩评价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人类文明有两个简明的哲学基础。一个是人类中心论,另一个是自然中心论。环境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哲学基础和道德前提,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旨归和最终境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吃、穿、住、行等行为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现行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养老服务的新要求。基于我国养老现状,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会贤源,挖掘社会成员合作养老潜力,构建社区合作养老新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论题论述、分析了我国社区合作养老模式的内涵、特征、优势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构建我国社区合作养老新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建设,精神生态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建构精神生态是创建文明城市生态环境的核心。流动、纯净的水启示人类树立循环、仁爱、共生、虚静、简朴、艺术的精神理念,引领人类创建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一体共存、和谐共生,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的尺度,而科学技术则对调控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最终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以来,中央积极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拥护和响应。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生态建设方针,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并上升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通过对当下中国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情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存在着责任认知不足、履责能力不强以及生态行为失序等诸多责任缺失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此,提出在理念层面、行为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维度加强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这对于构建生态型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