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共同富裕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界定、主要依据、基本特征、价值意义、问题挑战、实践路径和指标体系展开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为接续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有效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为实践工作奠定了现实基础。但已有研究从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思路和视角的广度、研究方法的宽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需挖掘深层次内容,拓宽研究思路和视角,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素质和减负问题方面,较少论及农民的闲暇生活。选取茶农这一特殊的群体,从闲暇时间分配、闲暇活动情况以及茶农对待闲暇的心态入手,揭示福建安溪茶农闲暇生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闲闲暇活动内容的单调性以及茶农对闲暇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性等特征。必须适当地改变茶农闲暇时间的分配;努力丰富茶农闲暇生活内容;有效地改善闲暇生活资源,积极投入农村的闲暇设施建设以及有意识地培养茶农正确的闲暇观,改变茶农现有的闲暇观念,以提高福建茶农闲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不够丰盈已成为制约人们美好生活的突出短板。当前部分农民精神生活主要存在理想信念缺乏、集体主义价值观迷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膨胀“、孝道、诚信、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弱化等问题。要提高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就要巩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夯实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树立大宣教观,激发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内在动力;帮助农民树立新物质财富观,摆脱拜物教的泥沼;加强村镇党组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创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查了121位农村老人,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不同模式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不同养老问题。在农民个体向城市流动的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以情感关怀不足的为主;在家庭化流动模式下,留守老人承担家庭看护、孙辈照料与家务劳动等任务,存在严重的身体与心理负担,面临严重的生活照料缺失问题。而对子女的牺牲精神则遮蔽了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在举家迁移模式中,随迁老人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异地养老存在严重的城市参与不足和乡村依恋问题,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需采取类别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山东省农村民主行政还要加强,农民自身的民主观念也待提高;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应高度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农民文化消费更多地偏重于娱乐文化、"快餐文化";农民迫切要求接受教育和科技;影响农民致富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资金等;恋爱婚姻世俗化,隐含诸多社会问题;传统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缺乏科学体系和有效运作等。这些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问题,应当切实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郊区208户农民家庭生活与文化消费的调查,了解农民家庭近三年的经济收入,包括文化消费在内的家庭生活消费现状、消费理念、消费结构、影响生活消费的主要因素,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对农村文化活动内容、设施、服务的评价和文化参与对农民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和促进农民家庭生活与文化消费,提出若干政策和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国家战略,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应有之义。具体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旨归,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标识。从共同富裕的结构层级来看,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又包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尤其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跃升,精神富裕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成了乡村社会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面向。因此,需要明确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的重要价值,廓清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在物质基础、价值方向、公共服务等方面所遭遇的一系列挑战,聚焦物质生活的现实基础、主流精神的价值引领、优秀传统的文化底色、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探索农民实现精神富裕的具体实践进路,从而助力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微观视角对安徽北部地区和北京郊县地区农民的生活与养老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总体上,目前农村老人空巢率居高不下,生活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偏低;日常生活方面,子女因婚后或外出打工看望父母次数较少,对父母关照不够。农民养老困难主要集中在生病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非经济赡养问题上;对于欠发达地区,生病费用和生活来源仍不容乐观。应该立足于不同地区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现代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农村"精神文化症候"主要体现在农民科学素养、政治参与、法律与道德、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生活等几个方面,它是由农村社会精神文化变迁引起的,与农村物质、人才的匮乏和农村制度配置的失当紧密相关,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不同层面的文化内容的失衡引起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精神文化症候,必须对农村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进行协调统筹,实现精神文化症候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面临乡镇企业效能低下、管理不善等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民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产生的农业污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生活废水乱排放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相矛盾,同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其内在原因主要是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主体自觉性;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立法不足;人居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污染问题,结合辽宁省西丰县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更新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健全环境立法,夯实制度基础;提高治理能力,掌握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主动权;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及参与度等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期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与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下,江苏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但仍存在诸如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地区差异较大、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体制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农民群众主观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社会和农民群众自身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新形势下,农村文化生活实现了由单一向多样转变,精神状态实现了由依附性向自主性的转变,精神品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了对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农民群众需求不成比例,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等问题。基于文化建设现状,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需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通过动力支持机制、目标实现机制、环境优化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后知后觉的阿Q荒诞、愚昧、滑稽,最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麻木、安慰自己,那是旧时代农民无可奈何的困顿栖身。新时期以来,城乡对立被打破,新生代农民颠覆了传统生产领域,异化生存空间。在逃离村野,又被城市所拒绝的困境中,游走在“家”的退隐与“根”的漂移的迷途,重释阿Q精神成为智慧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品不仅展示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也写出了他们在城市谋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体现了作家对进城农民的悲悯情怀和道德批判意识,直接影响了当下的农民工书写.  相似文献   

15.
教育源于生命,旨在生命的升华。面对建设"美好中国"的梦想和社会转型的需求,重新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用以生成为典型特征的课堂和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在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的尊重生命视界下,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取向的价值追求下重塑教育实践,必将为教育重新成为社会的旗帜和人们的精神依托而注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精神家园是人们心理上认可、信赖、追求的归宿和寄托之所,不仅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期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必须通过培育其实体家园感、安居乐业感、归属感、自我成就感、文化认同感、政治认同感的途径,以培育其价值支柱、自主意识、文化活力、舆论氛围、和谐网络等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指引,从而包容了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及人生指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天”及无神论信仰。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与在人生意义评价中存在量与质的关系,指出盲目追求超验的危险及中世纪宗教的人生意义导向的消极性,强调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已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茨式女性"在现实中有着相似的特质,她们在客观世界里难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向内转、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便成为她们与现实抗衡的主流方式。从美学角度欣赏,她们充满了人性美和理性美,是真实的代言。"茨式女性"将人的欲望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出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学意义,这同时也是茨威格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意。从精神互补的角度考察,异性在"茨式女性"残缺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互补的美学价值,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是"茨式女性"将精神交付异性最有力的美学价值。"茨式女性"以情感中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内在生命力的真实写照,精神交付异性使她们的生命获得了圆满。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一方面,它为青年精神生活的理性构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使青年的精神生活世界变得多元而复杂,价值观与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年感到迷茫并逐渐产生异化现象,传统与现代精神生活的断裂日益明显.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信仰虚无化、心理生活自私化和文化生活庸俗化等困境.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和音年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寒山诗歌中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深入思考,较为全面而清晰地展现了寒山子对于自己及人类在生死问题上的灵性追寻和诗意表达。寒山子对于生死问题的灵性探寻是终其一生的,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儒家的得"道"而死,死而无憾;道家的"升仙"不死,长生久视;庄子追求的"齐生死"的精神超越;佛教禅宗"生死不二"的佛禅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