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经学政治法典化,帝王圣人化,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皇帝组织大臣、儒生们通过白虎观会议辩论古今文经学的异同,调和古今文经学的矛盾,求同存异,统一经学思想。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圣人和五经谶纬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浓重的谶纬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27日至30日,“第二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主要有以下七个议题。(一)关于经学史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方光华教授的《从〈白虎通义〉有关“孝”的解释看皇权观念在经学研究中的渗透》,以《白虎通义》为出发点,考察了古代孝、皇权与经学研究的关系,对历来有关《白虎通义》一书性质的说法作了检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杨天宇教授的《略论许慎在汉代今古文经学融合中的作用》,条列了汉代古文经学大师许慎《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援引今古文经说之例,提出早在郑玄之前许慎即已融合今古文,进而明确…  相似文献   

3.
《白虎通》本为“通经释义”之作,在古代极受尊崇,但由于它宣扬的是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五四”以后,便不再为人所重,其训诂学价值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正视,以至沉没不闻。本文从求综合、释礼制、训简称、存异说,用声训五个方面肯定了《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力图纠正人们对此书认识的偏颇,促使人们注意它,研究它,使它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向晋卫 《南都学坛》2004,24(6):21-25
作为东汉的一部官方经学著作,《白虎通义》一书的主要内容充满了极其浓厚的道德意识。《白虎通义》全书主要运用了“文字训诂”和“象征”两种手段,对诸如“姓氏”、“爵号”、“谥号”等儒家的礼制名号和诸如“瑞贽”、“衣裳”、“冠冕”等儒家的礼制器物进行了极为浓重的道德化解释.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从道德上加强了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具有浓厚道德意蕴的“名号”、“器物”对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秩序也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虎通》本为“通经释义”之作,在古代极受尊崇,但由于它宣扬的是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五四”以后,便不再为人所重,其训诂学价值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正视,以至沉没不闻。本文从求综合、释礼制、训简称、存异说,用声训五个方面肯定了《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力图纠正人们对此书认识的偏颇,促使人们注意它,研究它,使它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虎通义》与封建礼教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东汉章帝时期的《白虎通义》,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重要典籍,它的出现标志着束缚中国人民思想将近两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正式形成。本文不是要对《白虎通义》一书进行全面的剖析,而是仅就书中阐述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封建礼教的关系略陈管见。 一、封建礼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战国以来,社会风俗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来作为伦理道德准则的周礼遭到了严重破坏。到了东汉初年,社会风俗则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这后一次变化即主要表现为封建礼教的产生。关于上述这两次社会风俗的大变革,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有过这样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淮南子》和《论衡》是两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美学著作和文艺心理学著作。《淮南子》“旨近老子”(高诱:《叙目》),王充的天道自然思想“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论衡·自然》),都是推奉老子,崇尚“自然”而批判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而魏晋南北朝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否定孔子而回复老、庄,是通过《淮南子》和《论衡》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白虎通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人相与”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诸礼义理的甄别和礼制框架的设定上又超越了董学。作为东汉以后历代王朝唯一的一部官方礼典,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  相似文献   

9.
春秋末年楚人老聃所著的《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因其首次以哲学概念的“道”凌驾于宗教神学的“天”之上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故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老子》在...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是一个由人类学家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概念,通过在小规模的原始人群中的经验检验后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大规模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文化生态成为中文学术中比较活跃的多学科概念之一,在运用上给人很强的混乱之感。我们在此尝试理出两种主要的运用方式:一是文化生态学的运用,通过在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中寻找文化现象的生态原因来解释文化的发生及其变迁;一是社会科学多学科的运用,通过把文化的内部和外部的全部关系视为一种系统性的生态来整体呈现文化对象。前者采用生态的本来义,生态是指自然生态;后者采用生态的比拟义,生态是指自然、社会和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文化生态概念的广泛运用可以被理解为以更强的物质性、在地性、实践性保持着文化概念在当代社会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白虎通》建构了丰富的意义世界,对早期儒家的天命观、王权论及纲常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该书还通过天道、经典对其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进行了权威论证,并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进行通经释义,为各种社会事务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先秦,荀子基于性恶论,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秦汉之际,<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而<吕氏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到汉代,由于谶纬迷信的泛滥,命题的意识形态性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后经<白虎通>的阐释,该命题被正式颁布为官方意识形态;魏晋时期,嵇康从道家自然人性论出发,否定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道德性、神学性及政教性,弱化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经、传有着不一样的女性伦理价值观。《易经》女性伦理呈现国家、社会、个人伦理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格局;而《易传》倾向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妇妻社会伦理,体现了统一性,并对这种统一的女性伦理接通天人之际,凭借形上的根据以证成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周易》的这些女性伦理观,是我国古代女性伦理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后世的女性伦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今人在分析《周易》女性伦理时,应当坚持经、传相分的观点,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女性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是胡宏思想中颇具争议的一个命题,它不仅关系到价值本体论的构建以及人性善恶之是非问题,也牵连到道德实践的可行性及价值如何取向等问题。对胡宏文本中"天理"、"人欲"概念及其价值意义的细致梳理,揭示其真实含义,归复其思想原貌,分析其价值意义,能陈清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文选序》中“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这也影响到学界对萧统选文标准、文学兴趣等方面问题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澄清。《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任萧统东宫通事舍人,他对萧统的学术观点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居易是一位高产作家,为了系统梳理白居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必要全面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出于这样的考虑,在《白居易诗评述汇编》基础上,结合近半个世纪以来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编撰而成的《白居易资料新编》,对于推进白居易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包括婚姻的等级制和血缘制。血缘家支成员间的经济互助、普遍的崇尚英雄等。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民族特色,广泛地渗透和影响到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以大理周城白族村和楚雄南华摩哈苴彝族村为例,从历史与结构两种视角分析通婚圈与民族社会的变迁。认为现代国家对民族地区的通婚圈与社会变迁的影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改革开放以后增强。随着现代国家进入,民族社会的通婚圈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村外通婚的逐步增多,其结构意义在于它恰如一种"文化齿轮"与"文化触须",将某一地域社会与现代国家连为一体,打破了传统民族社会的封闭性。与此同时,民族社会内部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与交融日益加深并逐渐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在《通志.乐略》中,郑樵基于当时文人对古代诗乐所取的重文学而轻音乐的态度,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声贵说"这一犀利观点。他从音乐与义理、文学、古题名这三方面的联系来论述,提倡诗乐应以音乐为重,以期恢复自《诗三百》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