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雪林早期的散文是无可争议的美文,其审美内涵包括诗画之美、灵动之美、真挚之美等层次,与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等美文运动中的名家相比较,苏雪林早期散文对美文运动的风格及走向有特殊的丰富与纠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3.
在苏雪林的早期散文中,处处能品味到其间所散发的"意与境浑"的意境美,古典的意境中还隐隐闪现出西画的构成.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与西洋绘画观,从"画"与"意"两方面,对苏雪林散文中的画意构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在苏雪林的早期散文中,处处能品味到其间所散发的"意与境浑"的意境美,古典的意境中还隐隐闪现出西画的构成.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与西洋绘画观,从"画"与"意"两方面,对苏雪林散文中的画意构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苏雪林是一位集创作、教学、研究于一身的优秀女作家,她是以散文成名,以文学研究蜚声于海外,而作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中文学批评的一份子,她的文学批评却极少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本文就苏雪林文学批评中所体现的道德至上与个人价值的对立论、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二元论来谈谈苏雪林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6.
在赴台的五四一代作家中,台静农和苏雪林有着许多共性的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产儿",也走过了大体相同的人生道路,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他们的散文创作都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在具体的创作路径、创作领域和创作方法上,二者散文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在台湾当代文坛上,台静农和苏雪林成为五四文学薪火的传播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启示下,台湾散文界形成了学者散文和"闺秀派"散文两个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7.
目前 ,大陆文学界对于苏雪林散文多注重其“闺秀派”的一面 ,其实 ,关注社会人生也是苏雪林散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五四知识女性 ,苏雪林在描写社会生活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批判精神 ,其审美意识也较多地具有五四文学悲愤、激昂的特征。本文论述了其中的两个侧面。一是作者在归国途中面对同胞身上显示出的民族劣根性所作的审视和批判 ,二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民族性格中负面因素的愤慨 ,以及对于正面精神的颂扬。苏雪林批判民族文化的痼疾 ,其根源在于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8.
研究者们大多把目光局限在苏雪林的散文、小说创作,其实,苏雪林在戏剧、诗歌、文学批评等领域同样具有卓越的成绩。详细评析了她的代表作《鸠那罗的眼睛》(三幕唯美剧)的三大艺术特征,并将其放置于现代同类剧作中展开比较;又从苏雪林的文艺思想中探寻出该剧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绿天》是苏雪林女士的成名散文集。她的散文呈现了双重世界:一方面是作者憧憬的现实和理想中的一片绿天,是真实的心境;另一方面是作者用精致清丽的散文语言编织美丽的谎言,安慰现实绿天下无奈的自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考察苏雪林的早期创作,可以发现一个显在的成长历程,即始而出游,在经历种种的人生磨难之后,又实现了回归。这种叛逆和回归经验,在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这也使得苏雪林的成长模式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寓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皖籍名家研究·出游与回归: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寓言———论苏雪林的早期创作………………………方维保(4)复杂和多面的结合体———评石楠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朱菊香(4)论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的独特价值———兼谈其对新世纪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  相似文献   

14.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苏雪林一生充满矛盾。她的人生选择在传统与现代中徘徊,她的性格在两极间摇摆,她的著述在创作与研究间游弋。方维保著《苏雪林:荆棘花冠》给读者还原了一位真实的苏雪林。该著的突出价值在于:以历史的态度揭示苏雪林矛盾复杂的性格与丰富曲折的心路历程;以公正的原则给苏雪林文艺批评、学术研究以充分的重视与肯定。  相似文献   

16.
湖南“海归作家”聂茂的散文创作成就十分突出,其散文早期为“农家孩子”书写“水稻之歌”的乡土散文,中期为“留洋博士”聚焦文化差异的海外散文,近期为“海归教授”走进“大师心灵”的文化散文。不断地思考和创作,伴随着聂茂的生命历程,成为他散文创作风格独具的精神原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一个以往不曾为现代文学史家所重视的创作群体--女高师散文创作的发展态势。作者以女高师散文的迅速崛起、逐渐分化、终归寂寞为线索,评介了早期女高师散文表现的强烈的与世抗辩的女性文学特色,认为它堪称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的奠基之作,同时指出种种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它只能成为一个光辉的开始而难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吏上占据着一席之位的苏雪林,有其个人的特别之处.苏雪林深受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但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却拥有鲜明的传统色彩.她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有学者的冷静和理性,也有学院派的自恋和隔膜.苏雪林的学识来自传统的营养,也受到传统的约束,特别是师承了林纾的古文观念和胡适的道德人格.新文学的发生却以批判林纾古文及其守旧思想为目标,胡适也是反对派的主将之一,但苏雪林既喜爱林纾的古文,又崇拜胡适的道德人格,由此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意义整合.  相似文献   

19.
在理性与情感之间——谈苏雪林30年代作家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作家评论是最早研究现代作家的资料.从苏雪林评价作家的矛盾性入手,分析其作家评论的标准偏差及其成因,进而认识苏雪林作为文学评论者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