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邹逸麟 《江汉论坛》2006,(5):98-105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的分布与变迁,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大多是在原始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自然条件较好的,后来就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都城和重要经济都会,但在布局上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秦汉统一帝国时期,由于运河的开凿,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蓬勃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最发达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战国秦汉以来的名都和重要城市相继破坏、衰落。隋唐帝国的建立,为黄河流域城市的再度兴起,创造了条件。由于自然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其布局和繁荣胜于秦汉。两宋以后,黄河流域环境恶化,再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城市的规模和效应远不如唐代。元明清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东移至东部平原,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重要城市都分布在大运河一线。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影响,黄河流域的城市已不及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2.
水浒戏在黄河流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戏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李献芳勤劳、朴素、正直、勇敢是黄河流域民族性格的特点,也是这一地区的社会风尚。因此当通俗文学兴起之时,歌颂北宋末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于是"依山占石,借海扬波",水浒英雄的故事成为小说和戏曲...  相似文献   

3.
禹族西兴东渐及其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族或曰夏部族起源于上古西羌 ,并在岷江上中游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和治水经验 ,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由西东渐黄河流域 ,成为尧舜部族联盟的重要成分。伴随着洪水治理和夏、夷两大族群的起伏跌宕的政治互动 ,禹族或曰夏部族的诸多支系在虞夏之际即已徙居或建国于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为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并在那一带留下了凝淀有丰富古代信息的诸多传说、史迹和今昔地名  相似文献   

4.
城市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人类历史文明的不断进步。特别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城市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其规模及聚集经济社会能力的大小,成为衡量区域之间发达与落后的明显标志。研究黄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其城市发展的研究。一、古代黄河流域城市的兴盛与衰落我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黄河流域又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开发地区,城市在这  相似文献   

5.
对黄河流域而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泥沙问题;二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治农业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域内泥沙和水资源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黄河中上游地区农村发展困境,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现实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黄河中上游地区发展循环农业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一些具体操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则成为发展循环农业的瓶颈,如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选择与创新,以及黄河流域管理中水权的明确等。对黄河中上游地区而言,发展循环农业,与其他区域既有共性,又有其流域管理的特殊之处,因此,在政策选择上尤其要强调政府的作用,以及自上而下的生态补偿政策等,真正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五代北宋时期东西方陆路贸易的下降丝路贸易在经历了隋唐的繁荣兴旺之后,在唐中叶安史之乱后急转直下。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兵燹战乱连接,天灾人祸相继,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首先表现为人口遽减。天宝末年全国有户九百余万,战乱之后的760年仅存190余万户。虽然有些户口系逃亡或被豪强隐占,但其中死于兵燹者的确为数甚巨。黄河中下游“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  相似文献   

7.
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包头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指出包头市在未来经济社会和人口、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因素,采取统筹兼顾,合理利用当地地上、地下和黄河水资源,改变过去"以需定供"的水资源利用策略,本着"以供定需"的原则,力争做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达到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8.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百年之久.对于处于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地区水资源紧缺地区的都城,水是其命脉所在.应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北魏平城的水环境问题,对于今天严重缺水的大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应该会有一些历史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再生水回用探析——以邯郸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邯郸市的水资源概况,针对邯郸市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发展再生水回用事业来改善现在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通过对再生水回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阐明了再生水回用事业的应用前景,肯定了发展再生水回用事业在实现邯郸市分质供水在缓解水环境日益恶化和水资源短缺这两大危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娟  汤勤福 《江海学刊》2012,(3):164-170,238,239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期,而这一高潮期是在两股徙民浪潮的共同推动下出现的。一方面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所谓"胡汉融合";另一方面,随着中原汉族政权的式微,中原汉人南迁,江汉、江淮一带蛮族乘势北徙,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中原部分地区出现了"蛮汉融合"。南北方诸少数民族从不同方向推动着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与发展,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为"中华一体"观念的形成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共同促使繁荣的隋唐文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