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伪满洲国朝鲜作家安寿吉的作品中存在着对于“民族”的思考与认识,其相关作品中的“他者”(即“满洲人”和“日本人”)叙事认识既是构成作家在“满洲”时期的现实认识的基础,也是朝鲜人在“满洲”探索生活方向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2.
王广军 《理论界》2009,(2):124-12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税收始终是伪满洲国财政的核心收入.日本操纵伪满洲国对税制立法,根据侵略需要不断变更税种、税率,制定一系列抗税惩处条例,最大限度地掠夺东北人民的财富,以满足其侵略战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伪满洲国时期,由于受"九一八"事变引起的社会经济动乱和中苏的经济制裁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大豆三品出口市场恶化,出口量减少。伪满洲国也推行由小麦、棉花等日本特需农作物代替大豆生产的政策。随后,大豆价格回升缓慢,大豆与粮食作物之间的价格差距拉大,阻碍了以大豆生产为主的北满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从1939年开始,伪满洲国实施农产品公定收购价格制之后,由于公定收购价格的掠夺性,特别是大豆公定收购价格远低于大豆生产费,导致了北满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振和衰退,伪满洲国农业生产始终未能恢复到1931年的农业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日本学界对伪满洲国的关注与解读,因民族立场与价值取向的不同,造成了现代诠释与客观存在之间的背离与偏差。文章以伪满政府的喉舌《满洲国政府公报》及《弘宣》为中心,探讨伪满建国思想的泛化宣传问题,再现其强化思想统制的政府行为记忆。  相似文献   

5.
关靖华  孙瑜 《北方论丛》2023,(1):133-142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伪开始对东北的各项产业进行统治。电业作为给民用生活及工业生产提供重要能源的产业,成为日伪率先谋求控制的事业之一。此时合并东北各电力事业成立合营会社成为日方的主要目标。但由于日本内部对利益的争夺,合并电力事业的工作被一再推迟,最终在日本关东军与“满铁”、日本拓务省针对未来合营会社的管辖权、资本构成、经营范围和企业属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反复商讨之后,各利益集团达成妥协,成立“满电”的方案被最终确定,“满电”成为合并后电力事业的主体,是统制伪满洲国电力事业的核心机构。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外交李良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且迅速扩大事态,野蛮侵占了我国东北。次年3月,它又一手导演,成立了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近代对华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严重恶化了中日...  相似文献   

7.
伪满洲国《国籍法》的难产与在满朝鲜人的国籍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93 2年 3月 1日伪满洲国成立以后 ,日伪为了使之初具国家之形 ,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然始终未能制定《国籍法》。因为 ,《国籍法》比起其它法不那么简单。其中最使日帝感到为难和无法解决的是 ,居住在东北的日本人和朝鲜人双重国籍问题的处理。日帝担心 ,若不恰如其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人们印象当中的伪满洲国不过是日本的傀儡政权。结果 ,直至 1 945年伪满洲国还未颁布《国籍法》 ;同时 ,东北朝鲜人国籍问题 ,亦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8.
超社逸社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租界的清遗民诗社。政治上,这群诗人忠于清廷而拒斥民国,参与了颠覆袁世凯、张勋复辟、筹建伪满洲国等重大政治事件。文化上,他们秉持保守主义的立场,追慕古人,守护传统,参与了一系列文化工程。诗学上,他们宗尚宋诗,鼓吹同光体,隐然与新文学相抗衡。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倾向是保守的,但其中又蕴含着现代的因子,而且,他们“腐”而有“用”,以一种纡曲的方式,滋养着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和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不久,伪大同元年(1932年)七月五日,以伪教令五十六号公布《旗制》,这是日伪时期统治东北蒙旗地方最基本的法令。《旗制》的主要精神是,“在蒙古唯一之政治单位为旗。旗为一种自治行政区划”。“旗制”的特点是彻底废除清朝以来的王公制度、扎萨克制度或总管制度,代之以流官性质的旗长;废除盟制,旗隶属于伪兴安各分省(后来是伪兴安各省),由伪兴安局(后来依次演变为伪兴安总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处活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违背国联盟约,侵占中国领土。国联在受理中日争端的17个月里,确曾做了大量工作,举行过多次会议,作出过数次决议,并派遣李顿调查团进行实地调查。在国联大会通过的最终报告书里,彻底否认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恶果-伪满洲国。国联由于内外诸多因素,虽没有从根本制止日本侵略,但在国际舆论和法律及道义上对日本构成了巨大的外交压力,迫使日本退出国联,日本在这场外交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生态平等"的核心内涵是一种关心的平等,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重视差异的平等。它将人与一切"非人存在物"都视为平等的存在,这种平等观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而且它的实现也需要提升到美学的高度。它不仅是当代哲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同样是当代美学的深层追求和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思想界的“平等”观念,逐渐从古代儒释道的“圣凡平等”、“佛法平等”和农民“均贫富”的原始平等欲求,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和伦理原则,从中可以分梳出“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两种理路,演化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和制度设计,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品格。“平等”虽然在形式上已经成为现代价值,但平等如何可能依然是个问题。平等观念的现代嬗变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13.
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价值选择上 ,邓小平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方针 ,就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保障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张振华  马晓霖 《阴山学刊》2003,16(2):98-102
《纲要》第一次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为我们在经济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用“协调、统一”论代替“优先、兼顾”论 ,绝不意味着我们要退回到过去忽视效率的计划经济老路上去 ,而是表明我们今后要在继续强调效率的同时 ,更加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促进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以实现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平等原则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客观存在。本文力图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平等、民族平等定义的分析及平等相对性概念的阐释,论证国家为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而对民族地区实施优惠政策的必要性。通过对优惠政策实施后果的考证指出,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目前的优惠政策,并提出应当及时改变民族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民族间差距,最终达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法的平等理念——概念与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莉  杨解君 《文史哲》2005,(5):151-157
行政法中的平等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①,它不仅意味着行政主体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而且还意味着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相互平等。改变行政法现状首先在于确立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相互平等的观念,具体体现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人格、地位、法律适用以及权利义务分配方面的平等,它排斥矫情的“公仆”观念。  相似文献   

17.
贾可卿 《北方论丛》2015,(5):125-130
平等是衡量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基本尺度。右翼自由主义的平等观止步于形式上的权利平等,左翼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进一步主张实质性的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权利平等致力于消除社会特权背景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资源平等致力于消除外界物质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能力平等致力于消除人的主观能力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权利平等、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的要求均源于社会共有的逻辑。法定权利、物质资源、能力禀赋在根本上属于人类社会的集体资产。利用权力、资源与能力创造财富的人可以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其他人则因为对权利、资源与能力的共同所有权而分享部分收益。对个人使用权、收益权的肯定支持了按贡献分配的市场效率原则,对个人终极所有权的否定则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提供了正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郑勇 《河北学刊》2007,27(2):80-83
教育公平指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优先发展公平、公正的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因此,必须强化教育公平理念,完善教育公平政策,鼓励多元教育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张晓林 《学术界》2012,(1):152-160,287
谭嗣同在《仁学》中运用基督教神伦和灵肉区分原理,批判传统不平等之纲常;运用基督教友道观念作为建立《仁学》新伦常的“圭臬”,阐发伦理平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教育公平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课题,以对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对教育不公平问题及其成因,对教育公平的意义,对教育公平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对教育公平研究的现存问题等为主要研究内容,汇集了众多研究者的观点与看法。特别是对其现存问题从实施机制、教育不公平指责的社会心理诉求、辩证看待教育发展及其不公平现象三个方面阐明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