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素组:语言分析的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素组是客观存在的一级语言单位 关于“素组”这个概念的提出理由,笔者已经在《论素组》 (《松辽学刊》,1992年2期)一文中作了阐述。我们所说的素组是指大于语素的一种构词单位。分析一个多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就自然会得出素组这种语言单位。比如,“青春宝”(药名)是由“青春”和“宝”两个语言单位直接构成的,“一洗黑”(化妆品)是由“一洗”和“黑”两个语言单位构成的。在这两个词中,作为构词成分的“宝”和“黑”,我们都称作语素,而同样作为构词成分的“青春”和“一洗”,能否也称之为语素呢?显然不可以。因为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如果我们把“青春”、“一洗”之类单位也叫作语素,那么,原来为语言学界所普遍承认的语素定义就不能不加以更改了。有人试图把这种语言单位叫作“合成词(语)素”,那也仍然无法回避上面提到的矛盾。既然是“合成”,当然就不可能是“最小”了。可见,这类由语素合成的语言单位的确不能再称作“语素”,即便是加上某些修饰语也还是不可以。也有人另僻蹊径,提出词素、语素分工的设想。即语素的含义基本不变,依然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而词素则被赋予新的含义,指的是词的构造成素,是词或词干的直接组成成分。这样,“青年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词缀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慧 《船山学刊》2000,(4):91-93
什么叫词缀?《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根词成分。常见的有前缀和后缀两种。又说:前缀是加在词根前面的构词成分;后缀是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显然词缀是构词成分,不能独立成立,只是一个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即语素,且它的位置要么在前要么在后,位置固定。提到词缀,必然会说到词根。因为词缀和词根是两个相对概念。词根是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而词缀是加在词根上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1)。词根和词缀一起构成一个词——一个句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缀虽然在整个语素…  相似文献   

3.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本文对与语素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对语素的性质、语素的构词能力、划分语素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谈谈词内"语素组合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语素组合体”是内部由以某种方式组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造词构词单位。文章在简要介绍“语素组合体”研究的概况之后 ,阐述了它的性质和类型 ,认为从功能上来看它仍与语素相同、从性质上来看它不同于词组 ,它包括“合成词素”和“合层词素”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鸡三足”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国时期有一派学人,专门喜欢推敲事物名称和实际如何相当,得出了许许多多有悖常识的论题,惊世骇俗,日与人辩;因而被称为“察士”与“辩者”,或者叫做“形名之家”与“名家”;近世以来,更被谥以“诡辩家”的恶名,视为学术界的贫嘴汉。辩者们的论题中,有一题叫“鸡三足”。据他们自己在《公孙龙子》中解释说,鸡有三足的理由是:“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公孙龙子·通变论》)所谓的“谓鸡足”,是说名义上的鸡足,或足之名,或足之所以为足者;所谓的“数足”,则是实际上的足,或足之实,或足之为足。辩者们当然…  相似文献   

6.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儿童语素意识是指对词内在语素结构的意识以及操纵这种结构的能力。不同语言系统的语素结构规则不同,语素意识的内涵也不同,表现在语素意识对读写能力的作用上也因语言系统的不同而有差别。对不同语言系统的考察发现,语素意识在儿童语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儿童的拼写能力、词汇量的扩大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阅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84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正式公布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将“语素”作为一级独立的语法单位排列于五级语法单位之首,从此,不少同志对语素的性质、范围及结构功能诸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论。但语素毕竟“年轻”,许多问题尚未定论。语素的“自立”问题犹不为人所认识。本文试图阐述语素作为独立语法单位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日出为易”补说李祥林读《周易》,首先遇到的就是“易”之为名的释义问题。“易”之甲骨文,学界有人认为是日出东山的景象,故释曰:“日出为易。”(见《周易研究文集》第1辑黄振华文,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此说固然不错,但是尚可补充。或曰,“易”既...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说之逻辑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说之逻辑验证曹念明汉字定义再探索之源起与必要80年代以来,重新认识汉字的学术思潮勃然兴起。汉字的特点、性质、功能、前途,又成为学术界注目的课题,引发了热烈的争论。在有关讨论中,汉字的定义成了争论的热点之一。有人不拘陈说,大胆提...  相似文献   

10.
“表述”的探索马学东当我们将“采集”得来的资料(直接资料、间接资料、发展资料),加以“构造”(进行整分、创造、组合),就转入写作的第三道工序——“表述”。有很多人误认为:构造(也有叫构思的)与表述是一回事。我们常听有人说“怎样想,就怎样写嘛”。其实...  相似文献   

11.
正字法(orthography)是指使拼读(Spelling)合乎标准的方法。正字法的基础是形素(Morph)理论,同时也涉及到音素(Phone)和词素(也叫语素或义素,即Morpheme)理论。本文从正字法理论出发,科学地分析英语单词组合规律,并且设计出英语单词点拼方式,有利于单词的理性记忆。  相似文献   

12.
论词义与词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和词是语言中两个不同层面的元素。词是语言音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这个结合体中的意义部分。词的本质是语音的物理性和语义的社会性,词义的本质只有语义的社会性。因此,词和词义不同:一,数量不同。古今汉语词汇约有40万条,而古今词义的有2000万个。二,结构不同。词的结构只有独立。联合、定中、述补、述宾、主谓、重叠等几种类型,千千万万的词可以共用一个结构形成。词义一个意义就有一种结构形式,语言中有多少个词义就有多少个结构形式。词义的结构十分复杂。三,构成成分不同。词的构成成分只有词素一种成分,而词义的构成成分有义库、义位、义素三级单位,三级单位又各有自己的构成成分,各级单位的构成成分也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周祖谦一王国维《人间词话》第9则曰: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诗话》‘公’作‘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影’作‘月’)、...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提出了“比喻二柄多边说”。这一创说是钱氏对汉语修辞学的一大贡献。它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即“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握辆执边之异同”。近年来,一些汉语修辞论著都介绍了这个重大的修辞理论,但惜其语焉不详,浅尝辄止。本文拟从汉文化的角度并借用美学理论,对比喻修辞中“柄”与“边”的运用及变化进行探讨。一、喻之二柄钱钟书先生对“喻之二柄”是这样阐发的:“同此事物,授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辞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Everythinghastw…  相似文献   

15.
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弟子曾参,又称曾子。曾参之“参”,一般人都读Shen.吕友仁先生着文,重提古代学者方以智、王引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参”是“骖”的借字,当读cdn(见帖汉语研究价998年第2期)。理由是:“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此参字只有读‘掺’才说得通。”笔者以为不然。笔者久居孔子故里曲阜,访知当地人上至饱学硕儒,下至田夫野史,都称曾子为曾参(日记卜,无有读曾参(C日一者。曾子故里山东鲁西南一带地区的百姓也都读Shgn。清代以前,也未见有读con者,不读csn倒有确证。《说文·林部》给“森”注音说:“读若曾参之参。”“参”与“森…  相似文献   

16.
洪琼 《晋阳学刊》2009,(4):65-68
中西对“游”和“游戏说”都有着丰富的理论探讨,且存在诸多的共通性,但两者毕竟植根于两个相距遥远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表现在中西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上、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上、不同的话语体系上。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两者便没有任何对话的可能:(一)思维方式,对于西方的“游戏说”而言,应当淡化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提倡人物融合的诗化之境;而对于中国的“游”而言,既要引入西方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但又不能重蹈西方文化的覆辙,真正的道路或许便是于中西思想的边界处的冒险。(二)审美心态,海德格尔的“诗化之思”或许为中西“游”和“游戏说”之审美心态的融合和对话提供了某些指引。(三)语言,自从“语言转向”以来,西方传统的语言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不再是那种表象一工具型的现成性的语言观,而成了一种生成性的语言观,这似乎与我们中国的“道言”观有着某种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说“转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从传统训诂的实际出发,研究转语这一术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演化情况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术语的不同,进而赋予它在科学的训诂术语体系中规范的涵义与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见: 庸谓之倯,转语也(卷三)。(口阑)哰、謰(讠娄),拏也。……南楚曰謰(讠娄),或谓之支註,或谓之詀謕,转语也(卷十)。  相似文献   

18.
诗话一则:说“青溪”马斗全古人诗中每见“青溪”一词,多属用典,有二义。一用《南史·刘激传》“人呼脉为青溪”之典,以之指退隐之处。如王绩“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夜还本溪。号》),“别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限”(《题黄颊山壁》),王勃“青溪数曲,幽人长...  相似文献   

19.
胡文华 《兰州学刊》2009,(10):168-171
《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是分化造字的产物,通过同时记录汉语语素的音和义来表词。“亦声”是介于会意和形声之间的一种表词方式。“亦声字”记录汉语语素的方式分为四种:转移“某亦声”之“某”的内涵、扩大“某亦声”之“某”的内涵、缩小“某亦声”之“某”的内涵和不改变“某亦声”之“某”的内涵。从某种程度讲,“亦声字”是一种汉字的繁化。对“亦声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汉字形声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20.
孟子“劳心、劳力”说的进步性张希平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当成反动落后的思想或封建糟粕。例如:一、“孟子……他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政治观点显然是十分反动的。”(《历代文选》上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