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早在当地时间2017年10月28日,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就与加拿大亚洲二战史实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与证人证言图片展。加拿大南京同乡会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以各种方式向加拿大人宣传"南京大屠杀"等亚洲二战的历  相似文献   

2.
1946年7月25日-26日,罗伯特·威尔逊作为南京大屠杀案第一位证人,出席东京审判。他关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南京陷落后日军进行的毒品贸易、南京陷落前后人口变化及病患受伤原因的陈述与中国幸存者的证词、南京安全区档案、其他第三者证词等相互佐证,证实了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犯下的谋杀和大屠杀平民、强奸、毒品贸易等滔天罪行,使世界人民了解到日军在战争期间的丑恶行径。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80年后的今天,随着日本"历史修正主义"思潮的不断高涨,基于历史事实研究南京大屠杀和审视日本国家战争责任尤为重要。威尔逊等西方人士的第三方史料无疑是对当时历史事实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关于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中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 ,其分歧主要集中于政治转型同市场经济转轨的关系 ,以及政治转型的策略、路径和方向等方面。总体来说 ,产生这些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取向的不同使然。而明显的理论预设、方法论移植等则是这些研究所存在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4.
南京的历史将增添这样一页记载:2003年12月12日,南京迄今最重、最大的一口铜钟——“和平大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正式落成。 12月13日,在悼念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66周年仪式暨南京国际和平日集会上,“和平大钟”被正式撞响。 这一口大钟铸造的背后,有着一连串曲折动人的故事,笔者作为这口大钟铸造的主要策划和设计人之一,特披露铸钟过程中的二三事,以飨读者。 1996年12月,在筹备悼念“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60周年合肥史料展”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合肥某文化公司商定,由该公  相似文献   

5.
1937年 7月 7日 ,日本向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8月 1 3日占领南京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 ;松井石根的膨胀野心是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6.
正2为15年12月13日,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在各地举行了公祭日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宣示华侨华人不忘历史,珍爱世界和平的决心。海外华侨华人虽然身在海外,但时时刻刻心系祖国,他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热爱和平,用行动向居住国人诉说历史的真相,本文汇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海外侨团的纪念活动。当地时间12月13日,加拿  相似文献   

7.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留在南京城从事人道救援工作,开展的救援活动主要有设立难民收容所、施米施粥、施材掩埋、施医施药、与其他人道组织进行合作等。其工作中也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问题。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见证并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填补了政府在民生调节方面的空缺等。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六年九月二日,在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大屠杀,这就是东王杨秀清及其部属突然惨遭韦昌辉等人杀害。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史料,加上对现有史料分析研究不够,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争论。其中一个重要问题:韦昌辉等人究竟是“奉诏诛杨”还是“矫诏擅杀”?最近,蔡少卿同志在一  相似文献   

9.
正4月4日上午,加拿大南京同乡会组织了白百名会员集体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们佩戴象征着和平寓意的"紫金草"胸章,向死难者敬献花圈,并集体默哀,以此来提醒后人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加拿大南京同乡会长期在海外宣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加拿大南京同乡会会长、加拿大亚洲二战史实纪念馆筹委会主任王海澄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加拿大南京同乡会是首个在  相似文献   

10.
王扬 《金陵瞭望》2008,(1):17-17
12月13日上午10时,凄厉的警报再次响彻古城南京上空。8000名来自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的代表及海内外友好人士在南京举行大规模和平集会,悼念30万名同胞在侵华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中遇难70周年。为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发生7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江苏省及南京市联合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写既需要客观的"科学式"再现,也需要借鉴艺术的诗性建构方式.艺术能够以一种极为独特而敏感的方式洞察、反映现实.历史书写者要怀着真情实感去书写历史,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可以在遵循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呈现的多元化.历史书写中的诗性建构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随意书写,而是要以遵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公认的价值判断为边界与底线."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对历史的诗性建构有助于实现历史阐释的增殖,有助于更好地达成一种更为丰富而鲜活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已过去了70年,然而,日本政府至今对那场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不能有正确的认识,也从未向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式道歉;日本的右翼势力则竭力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因此,中国学者有责任揭示侵华战争中日本暴行的真相。由南京大学历史学者担纲编写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公开出版,就是对日本政府对待侵略战争态度的严正批判和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有力回击。该书已出版的28卷共计1500万字的史料包括了来自加害者、受害者和第三方的各种史料,后续的20卷将在2007年出齐。该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从日本人、西方人、中国人三种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分析了日本对中国的有计划的入侵、如何入侵及背后的深层原因,表现了日本在南京的残酷暴行以及中国人所承受的沉重的苦难、创伤。为了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世界应该记住南京大屠杀及其留给世人的教训,对这一历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作为特定的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不容置疑,许多电影工作者尝试以影像的形式再现这段人间灾难.以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为例,从历史灾难与影像记忆的角度,对比分析其视角选择与影视改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观,反思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灾难及其艺术再现,希冀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7.
1937年底到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而日本右翼势力却一直竭力否认日军当年惨绝人寰的暴行,公开叫嚷“南京大屠杀是无稽之谈”。日本政府为表彰当年上海派遣军的“功绩”而颁发的“征支纪念”币的发现,是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2年中日建交以前的这段时间中的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的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革命的研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2年前后的日本学者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论著为线索,试图整理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于新中国研究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9.
《独立评论》时期(1932~1937),胡适等民主派学人从做政府"诤臣"的角度,以"书生论政"的方式对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伴随着"五五宪草"的修订,他们对法治这个民主宪政赖以实现的必要基础与重要保障提出了一系列意见.虽不尽完善,且囿于其自身的定位,他们的法治理念未能对当时的政治产生有效的影响,但在中国走向法治化道路上,其作用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请用"仁学"代替"儒学"——给儒学朋友的一封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仁学指涉着:先秦伦理学思想;儒学指涉着:秦后出现的综合制度性现象和封建政治意识形态。前者是个人性思想,后者是集体性制度。儒学已随封建时代历史的结束而永远逝去,仁学则因针对人性心理特质而可普世长存。当前国学之战略性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时代课题,是把“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目建立起来,用以取代极为含混的“儒学”名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