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初,清政府沿袭明代的海禁政策,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为朝贡贸易。1684年,康熙皇帝开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但四口通商对早期的中英贸易影响甚微,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没有被清政府纳入朝贡体系,英商不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对于缺少贸易中转站又不了解中国市场行情的英国商船来说,即便到达四口也难以售出货物,更无力购买大宗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四口都缺乏同英商长期贸易的准备,一时难以组织英商所需的货源。为了加强对英商的管理,1757年,乾隆皇帝将中英贸易限定于广州一地,并推行公行制度。同年,东印度公司职能发生转变,实力强大的“公司国家”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中英贸易进入大发展时期,鸦片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平衡收支的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2.
(一)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闭关政策。所谓闭关政策,就是采用各种措施限制中外通商,把对外贸易额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实行对外贸易国家管制的非自由贸易政策。它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少通商口岸。清初,由于东南沿海有郑成功领导下的抗清武装活动,清政府为了断绝他们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历行“海禁”,有“片板不准下海”的命令。但这只是出于战略考虑的临时措施,与明王朝为抗倭而实行“海禁”相同,不能同经济上的闭关相提并论·清王朝平定台湾后,就取消海禁,允许中国商船出洋贸易,又指定广州、漳州…  相似文献   

3.
清前期广东督抚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是明清两代的重要省分,是中国在过去的500年间的主要对外窗口之一。广州作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无论在明代海禁时期,还是清初迁海封禁时期,实际上这里始终都没有真正地停止过对外贸易交往活动。公元16世纪以后的葡萄牙和英国的西方殖民势力都把这里作为冲破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的藩篱和寻求最大的市场利益的热点。19世纪40年代关系中国命运的鸦片战争,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一)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个地区劳动、生息。从秦代开始,这一地区正式纳人中国版图,成为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此后,晋代属东官郡,隋代属南海县,唐代属东莞县,南宋属香山县。此地原来是一个人烟稀薄的渔村,到了明代,澳门地区经济才得到了一定发展。原因是广东对外贸易比较活跃,东南亚各国商船陆续来到这个地区进行贸易。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以进贡为名来到广东,由于没有文书证明被明政府勒令回国。但他们久留不去,偷偷地进行贸易和贩卖人口的活动。1535年(明…  相似文献   

5.
论明王朝海禁之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王朝建立后不久,为巩固其专制统治,厉行海禁,并定为基本国策。海禁从其本意来说,主要是针对中国人民(首先是东南滨海居民)的,“以海道可通外邦,故禁其往来”。与此同时,也极力限制乃至阻止海外客商进入中国贸易,亦海禁之义。这一政策极大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严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明朝末年,英国威得尔船队想发展在中国沿海的贸易,舟山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遭到了明政府的强烈抵制。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的开海禁,随着定海关、“红毛馆”的设立,舟山重新成为英国人的目标,他们在舟山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建立管理会进行贸易。由于清朝政府严厉控制对外贸易,尤其是乾隆中期的闭关,使英国人扩大在舟山贸易的图谋遭到遏制。  相似文献   

7.
泉州市舶司的设置及其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保障了泉州地区海外贸易的正常开展.但明代盛行海禁,泉州虽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可限定只通琉球.同时出于现实需要,泉州市舶司由起初管理市舶贸易的独立经济机构转变成笼络海外诸国的政治手段.成化八年,随着市舶司衙门迁至福州,历时近400年的泉州市舶司时代宣告结束.探讨明代泉州市舶司的设置沿革、职能变化等情形,对深入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史,以及促进现代海关工作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实行海禁,这在以前历代王朝是不曾有过的。它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明代海禁的原因、实施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利用对外贸易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非贸易因素相比 ,对外贸易在广东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广东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对外贸易在促进广东产业结构实现比例上优化的同时 ,在促进产业协调和提升产业素质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前言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沿海一帶屡屡有私自造船通番販易的事件,虽愈禁而莫止。这种被明朝政府認为非法的或走私的对外貿易,却一天天地壯大起來。1567年,明朝被迫不得不开放海禁,讓这些非法的对外貿易,成为合法的对外貿易。可是,明朝仍然企圖保存通过“市舶”的“朝貢貿易”而繼續控制外國人來中國進行的出、入口貿易。当时的“朝貢貿易”,仍以广州为主要港口。至于中國商船的对外貿易港口,則限于福建海澄的月港。十七世紀二、三十年代,明朝又施行海禁,这是因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东北的对外贸易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1年营口港作为东北对外开放的唯一门户,迎来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商船,从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东北开始卷入国际资本主义经济的体系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的对外贸易走过了七十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年代里,东北对外贸易以其神奇的发展速度,令国内外惊诧。东北对外贸易的特点是,增长速度快。1903年,东北贸易额仅占关内贸易额的三十分之一,到1928年,这个比例已上升到三分之一。1929年东北贸易额比1907年的贸易额增长了十倍。基本上保持出超,在七十年时间中,东北贸易在大多数年代处于出超的地位,进入二十年代后,更是连年出超。东北对外贸易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明朝洪武年间的私人贸易,由于受元末外贸思想和沿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一直很活跃;国家对外贸易则经历了由鼓励海外诸国与私商来华贸易到只允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的演变过程。这期间的“海禁”主要是针对明政府的敌对势力、“倭寇”以及对前来朝贡的国家的使臣的检查与限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广东(以广州为中心)自汉朝至今天对外开放海外贸易的兴起和持续发展两千多年、且经久不衰的历史轨跡,说明今天广东成为中国开放改革前沿地、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和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进入了它的后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鉴于此,明初太祖朱元璋就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并在经济上强制实行“海禁”、“山禁”、“矿禁”诸政策,其中尤以“海禁”政策,影响最大。无疑,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对我国明初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对我国封建制度的生存、也起了延缓的作用。从明初开始,明代人民的反“海禁”斗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北太平洋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中国问题,提出了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新观点,即在17世纪中、西文明的首次较量中,中国呈现开放倾向,而非闭关自守。文章着重探讨了官方和民间的态度,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经济方面,东南沿海民间势力克服了国内外障碍,顽强的向海上发展,进行积极的贸易竞争。中国政府也逐步从海禁转向开港,从事对外贸易。宗教、文化方面,朝廷开明派和民间势力对西方宗教不但不排斥,还以礼相待,并且有选择地吸收、利用西方先进文化。文章最后提出:17世纪中国官方和民间两股积极势力互相对立,未能形成一股与外部世界竞争的合力,是18世纪中国转向闭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北太平洋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中国问题,提出了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新观点,即在工7世纪中、西文明的首次较量中,中国呈现开放倾向,而非闭关自守。文章着重探讨了官方和民间的态度,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经济方面,东南沿海民间势力克服了国内外障碍,顽强的向海上发展,进行积极的贸易竞争。中国政府也逐步从海禁转向开港,从事对外贸易。宗教、文化方面,朝廷开明派和民间势力对西方宗教不但不排斥,还以礼相待,并且有选择地吸收、利用西方先进文化。文章最后提出:17世纪中国官方和民间两股积极势力互相对立,未能形成一股与外部世界竞争的合力,是18世纪中国转向闭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这个伟大目标,中国政府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坚持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当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的时候,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好象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传统。当论及实行海禁、闭关政策的原因时,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首要原因是统治者在国内实行传统的重农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在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以及本国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作为对外贸易大省的广东,其传统对外贸易出口额则不断下降.与此相反,广东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表现却出现繁荣景气.本文探讨跨境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业态,如何助力广东外贸转型升级,以冲破传统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广东是明朝的外贸中心,其市舶贸易管理备受重视。自永乐朝派遣宦官提督市舶后,广东的市舶事务就基本上处于市舶太监的管理之下,明初的市舶管理体制被改变。明代中叶以后,广东市舶太监权势不断扩张,更加横行无忌,引起官民的强烈反对而两度被裁撤,最终无权干预广东的市舶事务。我国历代有差遣宦官直接参与广东海外贸易的传统;在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明代,派遣宦官主导广东市舶事务是中央加强经济控制的必然趋势和宦官势力扩张的结果,同时也与中央强化海禁和朝贡贸易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20.
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