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生观与课程与教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出发点与归宿,二者又分别构成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本文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学生观与课程与教学思想,得出结论:二人之间并非单一的对立关系,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有所继承也有所批判的。  相似文献   

2.
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师生观、课程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分歧,实际上是认识论方面的分歧。认识这一根本分歧有利于从根本上把握双方的优缺点,以促进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3.
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科学地厘定教育目的。深入解读杜威教育目的观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教育目的的实质,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从过程思维的视域,杜威教育目的观具有预见性、转化性、动态性、生成性、文化性等特征。杜威教育目的观提示我们在实施教育目的时应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动态平衡,分清师生在落实教育目的时各自的地位,在学校中创设特殊的育人环境,重视教育心灵空间的积极创设和个体的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4.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剖析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赫尔巴特的三个层次的教育目的观;第二部分概括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在外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重新认识与评价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从不同视角共同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理论应该并存于教育中.这一再认识过程深刻地影响到了对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通过争鸣与对话,促进了教育研究中对于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理论的著述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瑞吉欧教育体系就是其中的例证之一。杜威教育思想对瑞吉欧课程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原则观、课程目标观和课程模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池田大作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大的可比性:它们都强调把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在批判现存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都对当今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发展关系。池田大作的教育目的观是杜威教育目的观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与杜威都是著名的教育家,由于教育价值观不同,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各具特点。陶行知以开放的教育系统观提出"社会即学校",发展了杜威"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以新的教育知识观提出"生活即教育",变革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的教育发展观提出"师生共同发展",矫正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比较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利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技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借鉴这一理论,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和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鲁迅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流行的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批评主要源于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分歧。鲁迅与杜威在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儿童的发展、重视教育的民主化等观念上有相通之处,然而由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同,对本国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不可能走上相同的教育道路。因此,鲁迅的"以幼者为本位"思想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虽然在字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其思想内涵以及在教育史与文化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 ,还是现实状态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 ,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 ,即由人与物的关系 ,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 ,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 ,对话既是教育形式 ,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 ,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 ,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师道尊严深刻体现了教师地位的崇高和威严.然而,现代教育如果一味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的需要、人格和尊严,那么,这种"师道"与"生道"的不平等就会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现,则视师生间为相互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对西南交通大学师生交流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师生交流状况总体良好,师生关系较为和谐,但存在交流“淡漠化”倾向和课堂主渠道交流效能低下、课后交流时间和机会太少、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和深度交流等问题。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生师比失衡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量加重,有关教师考评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此,应构建新型的交互型师生关系,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条件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增进师生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14.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功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有助于改善师生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朝着更加平等、民主、和谐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21世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命题也进入了教育研究领域.对于特殊学科-声乐学科而言,这一命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声乐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另一方面声乐教学又会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这和声乐教学特性分不开,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情感的交流,而且最后教学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声音、情感中得到再现,师生共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文章从声乐教学的三个特性:声乐知识的传授、情感交流、共鸣交流去阐述,进一步论证声乐教学更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只有更新学生观,理解、尊重学生,多从学生的角色出发,校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才能使教和学达到高度的统一。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由此而实现的和谐教学能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院系两级党政班子互动教学模式,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特征,建立和设计多种贴近课堂、贴近教师和大学生特点的实践载体。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载体中积极实践,形成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两级班子党政联合、上下联动,一起"抓"教育与教学,共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理想的师生关系包括良好的组织关系、良好的情感关系和良好的工作关系等。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应拥有丰富的智慧和灵活的手段,付出师爱。同时,在此过程中,学校也应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更要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教育实践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孔子教育实践中平等的师生观、亦师亦友的师生观和教学相长观的师生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建构,从以人为本和为人师表两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教育传统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传统对教育改革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其负面的影响.教育传统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观、内容观、师生观、教法学法和教育研究观等方面.如何克服教育传统中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