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主体性在社会规律生成中的地位问题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指出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可逆性、必然性和重复性的普遍性品格,同时也指出社会规律自身具有的主体性、自觉能动性和加速性的特殊本质,并且进一步论述了社会规律生成于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主体创造与主体选择相统一的人的主体活动之中。因此说,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发展规律生成中全面、鲜明而深刻地展示了它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结构与具体情景的作用下,消费赊账经济行动是存在于当前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会惯例。对箐口村日常生活中消费赊账现象的考察发现,在实践之中,地缘与情感因素的叠加使得坐商的赊账发生率高于行商。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赊账发生场所一般集中在商店,消费赊账的人群多为青壮年群体,赊账的表达则可分为主动表达和被动表达两种形式,赊账的内容与日常消费品有关,一次性赊账的数额最高一般在150元左右。以此可见,乡村经济场域中的消费赊账是一种生活型经济行动,是在"互惠"支配机制作用下的实践经济。  相似文献   

3.
"日常叙事"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生活化取向,在将日常观念与个体价值立场及生命意识全面开启的同时,也让文学对现实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贴近当下。但其中叙事与日常生活距离的消失、精神视野的萎缩及艺术创新的停滞也因此成为"日常叙事"难以摆脱的审美困境。从话语主题、叙事伦理及文本构建等角度来透视转型期作家认同与文学观念的互动和深刻变迁,对于提高文学审美品格、建立较为成熟的日常叙事伦理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批判论是晚年卢卡奇对社会存在进行本体论考察的出发点.日常生活具有使"过程"变为"实体"的物化特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现象与本质混同、存在与价值混同,这样真实的存在性质就可能被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所歪曲.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的本体论方法才能进行科学的日常生活批判,破除日常生活的物化意识,超越日常生活的直接性,把理论与实践真正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戏剧在其形成期就带有一种本体性的文化品格,即生于城市、表现日常.在此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话剧由于不断地实践着这一文化品格而能够持久不衰,并诞生了很多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然而,在进入新时期之后,由于现代历史条件与剧作家对现代性的追求与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剧作家们在80年代有了从事种种戏剧实验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消费社会中大众娱乐文化在90年代开始崛起并迅猛发展,而无论是远离大众日常实践的实验戏剧还是日常消费中的大众文化,都对现代话剧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导致其走向了衰微.  相似文献   

6.
"日常叙事"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勃兴,使文学在与现实交流及对话层面贴近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其中的日常性主题也因此成为小说叙事中的"新意识形态"。从物质消费、身体经验及性别视野等角度来解读曾被遮蔽的"日常生活"及自身"意义"在何种复杂的历史场域得以复活,并出现"价值"向度的转换,以此来把握转型期社会风尚与文学观念的互动和深刻变迁,对于提高文学审美品格、建立较为成熟的日常叙事伦理等均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性消解是刘震云《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系列小说的最外在特征。而诗性消解的根本原因是主体的隐匿。知识分子是主体中的主体,主体的隐匿是知识分子身份危机的表征。这样,边缘化与市民化了的知识分子便还原为凡俗的人。而人日常沉沦着,忍受着“常人”的暴虐独裁。刘震云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了人的日常沉沦这一事实。这种沉沦不仅存在于高度官僚化的“办公室”,而且还存在于灰色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就使刘震云的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存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哲学治学须以意新而得巧、凭理趣而显奇,应"言近旨远"、道出妙理,"风神气韵"而品性不俗,玄思无疆而自成一统,要具有"冲和淡远"之境界、高尚宏伟之品格;而不能闭门觅句、专事雕琢,斟酌玩味于细碎风尘,流连忘返于乡间阡陌,踯躅徘徊于市井旮旯,孜孜以求于文化细节。若妄滕口说、空言义理,怎能集万千理趣于笔端写出激活魂灵之佳品?若文句呆滞、品格趋下,愚世诬民、充塞仁义,焉能为史立鉴、为民立命、为学立范?  相似文献   

9.
当代诗歌正逐渐远离崇高的、形而上的美学追求,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日益膨胀的享乐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是"民间立场"挑战"知识分子写作"的精英文化而导致的诗学内部裂变。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而新鲜的实践空间,使高雅文化形态更加贴近大众文化。同时,对日常生活的过度阐释和审美泛化也产生了大量语言俗白、情感缺位的"口水诗",从而遮蔽了诗歌的终极精神和语言魅力。当代诗学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诗歌的"诗美"和"诗意",在日常语言结构和生命体验中保持诗人乌托邦的自由幻想和精神向度,自觉于诗歌的本体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如果将认识论放置于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中来加以考察和把握,则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应是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领域,这是对认识论进行反思时所首先必须确立的一个基本立场。据此,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即"交往实践观",才是知识得以客观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一是交往实践所赋予人的客体指向性保证了认知主体能够超越自身的主观片面性;二是交往实践的规范性是匡正认识者并使其认识过程具备收敛性、有效性、客观性、普遍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生存论哲学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共享的交往世界,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指向上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生存论批判,缺乏历史的维度,尤其对日常交往更为丰富和重要的生存和历史内涵没有展开。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立足于全人类,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并指出人的本质是其在交往实践中日益拓展的动态交往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东北方言相对于正规、得体、精确的书面语及官方语而言是一种富于狂欢色彩的语体。东北民间笑谑艺术最流行的形式"二人转"即是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二人转"作为艺术更突出的是它的娱乐品格而非它对生活的反观性,所以很容易被大众文化所吸收。相比于那些提出了更高价值尺度、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迥然不同而引起震撼的艺术品,"二人转"的确是世俗的、"酒神式的"艺术,其中"宣泄"要远比"净化"的强度高。作为一种"尚未与日常思维分化的艺术形式","二人转"与生活的反思距离太有限,并始终面临着低俗化和异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与日常生活无异并源于日常生活,应从日常生活出发对科学活动进行社会学分析。从社会的日常分类出发,社会科学可以分为普遍性学科、专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等类型。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洞察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蕴涵的综合和分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的根源在于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5.
夏之放 《东方论坛》2007,1(5):24-29
衣俊卿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区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为文化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文化危机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的文化哲学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是目前还显得粗疏,如:注重宏观社会研究而缺乏微观的个体分析,对于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的区分显得绝对化,对"制度化领域"的思维性质判断不够准确.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思维即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非日常思维即科学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掌握方式,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专门的思维方式.双方通过人生感悟达到"度"的掌握而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是不能截然区分的.  相似文献   

16.
伴随现代化的发展,日常休闲有被消费主义围困的危险。休闲时间异化为消费时间主要表现为:节日的庸俗化和日常生活的沉沦。休闲、节日、日常生活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文化生存境遇和历史记忆体验。因此,从生存论视角反思日常生活之"真"并开启日常休闲的快乐生产有利于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活动中,“审美专制主义”曾对诗性文化形成一种精神窒息。但与之相反的“审美无政府主义”同样也是对诗性创造力的取消。人类艺术文化的繁荣格局,来自于一种“多元普遍性”。营造这种格局的关键,在于如何从逻辑上来把握“审美趣味”与一般“生活口味”的差异。概括地看,审美趣味的普遍性意味着一种客观性原则的确立,从而也是审美评价的立场的确立。这使批评有可能对具体审美实践作出优与劣的区分。但审美趣味的主体经验性,又意味着这种普遍性只能存在于一个宽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普遍人权的普遍性在主体上表现为它的属人性 ,即平等地为每个人所享有。古典人权的主体封闭性使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在实践中不能得到贯彻 ,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普遍人权的主体开放性不是通过一个普适的标准来展现人权的普遍性 ,而是通过人权享有主体本身的广泛性来为这种普遍性原则的贯彻提供现实的感性基础。集体人权的主体可能性是普遍人权主体开放性的逻辑延伸和实际展开。  相似文献   

19.
秦末大乱,部分儒士以群体形式坚守"士志于道"的精神传统,个别儒士则随时知变。汉初天下一统,儒士主体自觉意识增强,于思想、精神和政治实体等诸多层面提升儒学的文化理性和社会实践功用,使儒学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汉初儒士政治存在意识的强化,彰显了一种新的精神动向。  相似文献   

20.
赫勒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提出的个体发展思想是源于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理论,并继承了马克思"类本质"的观点,但个人发展的途径及终极诉求又不同于马克思,她主张通过个人的改变而使日常生活人道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赫勒的"个体"思想带有抽象的人的理论逻辑,但她所倡导的日常主体的自觉提升,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