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及中国的反文化侵略是抗日战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对日本进行了反侵略斗争。文章通过分析日本军国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反文化侵略措施,力图使读者对中国抗日反文化侵略有一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只是军事上的,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开战.为抵制日本文化渗透,唤醒国人捍卫中华,国民党采取战时基本文化政策与措施,组织开展了抗日救国宣传.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团结和进步的原则,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阵地的作用,倡导全民族抗战,将全民族“动员起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投入到反击日本文化侵略的战斗中去.  相似文献   

3.
"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文化侵略由来已久.当前的西方文化侵略呈现出侵略目的的公开性、侵略力量的强势性、侵略途径的多样性、侵略手段的隐蔽性、侵略状态的弥散性、侵略影响的根本性等显著特征。面对西方文化侵略,发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筑起保护民族文化免受侵略的监管防线;处理好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安全意识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从中日关系发展的整体格局分析,中日关系整体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但对华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仍然在积极推进.结合安倍政府对华文化交流开展的现实,借助互联网的对华文化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以日本传统文化、日本流行文化以及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并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相关平台等流行范式,呈现出非政治性趋向、多元化传播趋向以及经济导向趋向的特征.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构成日本对华文化交流的关键性组成部分,是分析日本对华外交与中日关系的重要变量所在.随着中日关系的有效改善,未来日本对华文化交流在实施范式与内容层面都可以实现有效的扩充,更多日本文化产品将可能在华流通;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将使这一范式更为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质疑、辨析了"文化侵略"论,肯定了西方近代在华文化活动的价值,文章的基本观点是:试图厘清文化侵略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并与是否存在思想文化之互动联在一起.近代西方在华的基督教文化活动不存在强制个人接受的问题,因此不属于文化侵略.真正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是与文化专制、文化强权连在一起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不过是将文化专制推广到异国而已,没有文化专制,就没有文化侵略与文化殖民.  相似文献   

6.
1868年,日本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了明治政府。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伊始,日本政府便开始了积极的对华外交,不过,这种对华外交却以没有了睦邻友好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蚕食中国的属国,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的对华侵略外交。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其实就是日本初步侵略中国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1937~1945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害.为深化抗战期间中国文化损失研究,在介绍抗战期间文化损失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中国战时文化损失的概况,确证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罪行,并对文物损失的原因、被劫文物的数量、文物损失统计的差异、损失起算的时间和地域等问题进行考订辨正.  相似文献   

8.
回顾本世纪初中日间教育关系的演变史,探讨文化交流与文化侵略的界限,指出日本在华教育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文化教育侵略,其性质是殖民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战争.奴化教育是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的殖民教育,是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殖民侵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统治、军事镇压和经济侵略而采取的侵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对日本利用佛教对华进行文化侵略,还很少有人涉及到,特别是对由此而引起的中日两国关于日本佛教在华传教权的争夺,史学界几乎无人问津。本文拟根据所能掌握到的材料,对这场争夺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求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 在近代历史上,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的国家,而且它所利用的宗教也和欧美国家不同,既不是基督教,也不是日本固有的传统宗教,而是古代从中国流传到日本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谐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一种价值文化,一种幸福文化和一种生态文化,这是和谐文化的伦理学内涵。对和谐文化进行伦理学解读,既可以对和谐文化进行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也有利于指导人们全面深入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自五四以来,文化一词在当代中国一直极富魅力,文化问题一直是吸引当代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前沿性话题。本文分析与评论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进化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全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本文认为,加强对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于建设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孔子     
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需要出发,鲁迅对孔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这只是鲁迅和孔子的关系的一个方面.鲁迅和孔子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他并不完全否定孔子.在鲁迅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伟人.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心理方面,鲁迅和孔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与其他社会范畴割裂开来,是纯粹的、技术性的经济学,文化现象并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内。随着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因素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关于文化的基本经济理论的研究也理应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论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对文化产品及文化资源的理解,就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与使用以及文化资源的储备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文化翻译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审美原则,从语言、语境、人文三个层次阐述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语言层面上,翻译的本质在于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语境层面上,通过从文本到语境的追溯、探求和从语境到文本的构建、表述过程,使翻译成为多元文化的产物;人文层面上,翻译要求译者具有知识水平、审美情趣、人文品格等综合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差异性存在和多样性发展。文化差异既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据,又内涵着文化调适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场所 ,具有传播形式复杂 ,传播内容多向选择 ,传播受众多层次的特点。从而产生高校文化相互勾通 ,促使高校文化社会化并不断进化的综合功能。正因为如此 ,深化全体员工的传播意识 ;建立多层次文化机制 ;开展全方位的文化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需要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实现,需要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改善 投融资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文化普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运作方法;大力培养熟悉市场运作的文化产 业人才;促进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转型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际,也是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性标志。在宁波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转型期,其中,第一次转型发生在我国古代,南宋初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是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未开化”走向“精致化”;第二次转型发生在我国近现代,民国年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则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精致化”走向“世俗化”。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文化转型的关口,由“世俗化”迈进“现代化”应成为现实文化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寓意的传递对翻译者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愈来愈严重的文化走失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当前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译者在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本土语言的复现时,必须将原文中该句所表达的一切情感用丰富的词汇表达出来。翻译关键的重点是对原文精神的传递,并不是对原文的评价性翻译。通过分析文学翻译的文化走失现象,试图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