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演化关系分析是度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中部六省1989—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深入分析并比较了中部六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较高,1989—2011年中部六省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并且生态赤字的数值不断增大;中部六省的生态环境利用效率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省份的生态足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差异较大,并且对于不同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不同省份的利用效率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
探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我国各省内、国内与全球价值链协同发展,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世界投入产出表,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字经济规模及价值链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各省份省内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协同发展,价值链关联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是该影响的中介变量。在异质性方面,服务业数字产业化以及制造业产业数字化促进各省份协同参与三重价值链的作用更显著,数字经济对各省份价值链后向耦合协调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前向耦合协调度,在东中部省份以及农业采选业服务业中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我国应抓住经济发展新机遇,借助数字经济优势促进各省份协同嵌入省内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投入产出技术在碳足迹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RIO)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间碳足迹相互影响模型,以便分析最终消费碳足迹在哪里的问题。计算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不同省份的碳足迹及其特征,并以江苏省为例对MRIO在碳足迹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从最终消费视角看中国人均碳足迹(国内部分)并不高,但不同省份间存在很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具有较高的人均碳足迹。就江苏省来看,其39%的碳足迹发生在省外地区,以河北、内蒙古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的省区以及河南、山东等农业及食品业较发达的省份为主。  相似文献   

4.
一、国内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则是评价某一地区产业结构及城市化程度及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我国目前共划分31个省份,其中10个沿海省份和21个内陆省份,比较国内沿海和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标识的微观因素,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需要关注。本文基于Gabaix(2011)的"颗粒假说"探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上市公司(地方主导企业)的特质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力量,分析颗粒经济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31个省份中有14个省份当地主导企业的特质冲击显著影响当地宏观经济波动,具有颗粒经济效应;将省级经济体扩大至各省份临界经济体、各省份所属经济区域,发现其中一些省份的主导企业对区域经济体的经济波动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量;不同企业群体对各省份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力量有所差异,从而为各省份宏观经济波动识别了一系列更为重要的微观起源。经济发展中应该对微观企业生产波动给予重要关注,尤其是地方主导企业,从而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6.
文章应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并基于30个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从省际角度对1997~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和省际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小于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力: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省际影响差异,各省际单位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我国货币政策短期内对内陆经济水平较低省份的影响力较大,中期内对沿海或靠近沿海地带省份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正>加快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四川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协调发展能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南北联动、东西互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加速四川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四川在国家大局中的优势,进一步巩固新时代战略大后方的位与势。对标先进省份,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还存在哪些短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该如何借鉴先进省份经验加快省域经济副中心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颖  张莉 《统计与决策》2017,(20):125-129
污染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文章采用产业竞争力模型和DEA模型,运用我国10个污染产业与30个省份2007-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污染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1)2014年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污染产业发展仍具有竞争力;(2)污染产业由经济较发达省份向经济欠发达省份转移;(3)污染产业转出省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出下降,大多数承接污染产业省份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入下降,我国省际污染产业转移没有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步入中心城市带动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城区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中心城区成为城市乃至区域的聚集汇和辐射源,并形成竞争优势.中心城区在所在城市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准定位,发展优势服务产业和特色经济,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国内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比较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则是评价某一地区产业结构及城市化程度及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我国目前共划分31个省份,其中10个沿海省份和21个内陆省份,比较国内沿海和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服务业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经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增长优势1.增长阶段优势.在经历了农业快速发展和80年代轻化纺织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充分发展的阶段后,进入90年代以来,全区正处于初步工业化之后,以重化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从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的运行规律情况看,在工业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将重现以下基本特征:(1)经济增长速度快,一般在高位区间运行;(2)持续时间长,大约可维持15—20年左右,基本完成工业化过程;(3)产业结构在调整和升级中发生剧烈变动,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4)持续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5)重化学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张.发挥这一优势,我区经济就有可能获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张伟 《统计与决策》2023,(13):126-131
文章构建行业数字投入与各省份GDP和产业结构关系的数理模型,并利用2017年我国31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传统制造业数字投入对GDP和行业产出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多个省份传统制造业数字投入对行业自身具有较大的产出弹性。(2)制造业数字投入对行业产出的溢出效应有明显的极化现象和梯度效应,其中北京、江苏溢出效应的均值较大;山东极化现象最为明显,其对其他省份各行业产出影响的差异最大。(3)江苏提升传统制造业数字投入水平对自身GDP的拉动作用最为突出,而西藏提高传统制造业数字投入对当地经济的贡献非常微弱。安徽、北京、江苏、新疆、宁夏传统制造业数字投入的溢出效应较大,但结合直接效应来看,前三个省份的传统制造业增加数字投入对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均比较有利,新疆和宁夏则难以依赖各地制造业数字投入变动实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肖丹桂 《统计与决策》2016,(24):116-118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文章对2013年中部各省相应行业进行测算,比较分析其综合竞争力,结果显示:中部六省制造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呈现明显共性,也存在不同特性;表明中部六省之间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格局,也说明中部各省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共赢还有较大空间.优势行业大多集中在资源性行业,在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下,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必须借助科技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正>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现代化发展进程较为领先,其经济协调发展经验可以为其他省份所借鉴。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四省都曾面临省内各地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与四川有一定相似之处;四省都采取了一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长江三角洲区位、经济优势与铁路网现状 (一)优势表现 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国土开发"T"字型主轴线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四通八达,技术、管理水平及劳动者素质都较高,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机制优势和人才优势.该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以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宁波等城市为主的经济网络.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来,该地区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据统计,2000年该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8.5%,其经济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涛等 《统计研究》2019,36(4):60-70
基于2012年中国31省市的投入产出表,借鉴国内资金流量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社会核算矩阵理论编制了中国省际贸易矩阵,估计和分析了各地区省际间贸易往来规模及特征,并进行了各地区贸易往来影响效应的比较。结果发现:北京、海南等省际贸易依存度较高,四川、山东等省内贸易比例较大,江苏、北京等省际贸易总量较大,而青海、西藏等省际贸易总量较小;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较为密切,同时一些中部省份是贸易流入的主要地区;北京、上海等呈现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有着较强的感应度和较弱的影响力,宁夏、陕西等西部省份呈现较强影响力和较弱的感应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我国统计服务的主体、客体、内容(统计产品)、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统计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比较,发现了我国统计服务在以上诸方面的优势和差距,并为全面提高我国统计服务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京沪穗人生活消费各显风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上海、广州是我国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三城市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人文景观方面都有着相近之处.根据1997年三城市抽样调查资料,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马鸿珍同志对三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得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2-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企业家精神的测算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家精神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西部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省际间的企业家精神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其对本省份和邻近省份的经济增长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资本存量和政府干预程度对本省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邻近省份的影响不显著,但总效应均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20.
运用TOPSIS方法从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等四个角度测算中国整体和各省份城镇化协调水平,并对不同区域城镇化协调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城镇化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中国各省份城镇化协调性水平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发达省份城镇化协调水平相对较高;3.不同驱动要素对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差异明显,具体排序为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的表现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土地城镇化的表现较为突出。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