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莉梅 《青海社会科学》2007,(2):116-119,132
阿马蒂亚·森以哲学家的气质和情怀将伦理考虑嵌入经济学前提预设,直面真实世界中人类的真实行为。从而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福利经济学新的多元评价准则,并放诸贫困群体中,对关涉贫困的发展问题进行全新的界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森的经济哲学思想都趋向于一点:对真实世界的无限逼近。  相似文献   

2.
阿马蒂亚·森之福利经济学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对正统的福利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他在对福利主义(welfarism)的狭隘性、价值免谈、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以及财富万能观点逐一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观、基本价值判断、社会选择理论和森贫困指数,从而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培植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主流经济学在1930年代之后的工作几乎完全在按照罗宾斯设定的逻辑实证主义路径进行。但是,普特南和森都意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造成了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贫困化的本质原因是科学哲学观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二分是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学中的遗产。普特南和森的工作由于创造或使用缠结概念而彼此缠结。缠结概念证明了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解决在哲学上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普特南和森之间的对话对于森的福利经济学的新研究纲领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森发展了缠结概念,并且开始利用它来处理正义和非正义这样的元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对正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福利经济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文对其价值限制定理、不可能定理、贫困指数、饥荒形成机制等理论作了简要介绍与评述。并分析了其对福利经济学界的理论发展以及对我国的现实状况的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不贫困──与蒋东波先生商榷栾子坤蒋东波先生在《经济学的贫困》(见《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4期)中从对经济学家社会角色的分析出发得出了经济学贫困的结论。蒋先生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得出这样的结论却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蒋先生在分析现代“经济学的贫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经济学的证实理性主义传统的历史回顾,并对经济学证实理性主义传统所引发的演绎主义与归纳主义、实证与规范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作了经济哲学评论,指出主流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一直轻视归纳推理思维方式,而且还通过在经济学研究中渗透演绎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从而力图把经济学打造成纯粹的实证科学,这致使经济学理论虽然在逻辑结构上日趋精致,但距离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真实世界里的经济学却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7.
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中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马蒂亚·森从经济伦理视域对自由的重新阐发,既是对现代经济学狭隘发展理论的一次抗争,更是对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反思。在其自由观中,森将经济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由此,森向我们澄现出经济学向人文伦理复归的价值意义,指明了经济人向自由人发展的历史趋向,这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8.
"忧郁经济学"是指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忧患意识;"贫困经济学"是指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使人类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思路.他们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奠基的意义,我们应正确认识和评价"忧郁经济学"和"贫困经济学"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者,演化经济学代表了一种向马歇尔之前的综合社会科学回归的趋势,倡导对真实世界进行经济解释,而这种解释必须体现嵌入性的色彩,但这种回归势必遇到种种难题,尤其是多学科交融的难题,迄今为止,演化经济学之所以尚未形成一个可替代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关键在于这种学科融合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一、科斯和科斯定理科斯分别在1937年和1960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及《社会成本问题》这两篇论文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开创了经济学的新流派———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派批判继承了新古典主义,强调对真实世界的解释,试图建立具有解释和预测双重能力的理论。科斯就是对老制度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远离真实世界的不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命题。他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米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材料,很少有什么东西能被继承下来。可以…  相似文献   

11.
孙哲 《理论界》2009,(2):164-16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困差距的战略进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关注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不应仅仅着眼于收入水平或生活水平,能力贫困和文化贫困才是造成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使所有这一切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就是贫困文化.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能力贫困的角度,以福利经济学"权力体系"的分析方法探寻贫困文化是如何桎梏西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学方法论史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蕴含的理性主义的三个"硬核",即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理性经济人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只不过是关于终极实在的形而上猜想,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对其做直接检验,抛弃它便会导致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辙.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也正在挑战这种以把"牛顿范式"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为基础的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模型,在这种发展趋势中也可以窥见经济学走向"真实世界"的滚滚潮流.  相似文献   

13.
自由视野中的发展观--阿马蒂亚·森经济理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马蒂亚@森将经济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森向我们呈现出经济学向人文伦理复归的价值意义,指明了经济人向自由人发展的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应顺应贫困研究的国际趋势及其中国贫困走向的调整 ,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 ;改变政策取向 ,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 ;拓宽研究范围 ,从研究物质贫困向人文贫困转化 ;转变研究方法 ,从一般经济学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在对策设计上 ,应从加强反贫困制度建设、实行瞄准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和关注人文贫困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贺尊 《江汉论坛》2004,(7):9-12
现代经济学的贫困是由伦理缺失造成的。虽不能说没有伦理考虑就必定使经济学失效,但现代经济学对“自利”阐述的偏见、对“斯密问题”的曲解、对“工程学”方法的泛化,导致了经济学因伦理缺失而贫困。现代经济学研究只有融合了伦理学,才能通过更多、更明确地关注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伦理智慧而施展其“魅力”,才能为提高经济政策的伦理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贫困人群选择资助与否,资助人选择的形式与细节是否得当,这其中隐含着经济学的一些原理。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关注贫困受助者隐私权保护,并做出经济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罗君丽 《学术界》2015,(1):332-333
张五常教授《经济解释》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100多名知名学者齐聚浙江大学,共同研讨《经济解释》的学术思想及经济学的发展方向。《经济解释》在会上首发。《经济解释》是张五常教授积数十年之功、几经修订的一部力作,旨在以新制度经济学的深刻洞见,继承和发展真实世界经济学的伟大传统,全面拓展和革新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国贫困问题研究视角的几个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普万 《人文杂志》2003,(2):158-159
在中国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基本解决 ,贫困问题也将由以绝对贫困为主过渡到以相对贫困为主。与此相适应 ,对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的视野也应相应转化 ,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 ,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 ;改变政策取向 ,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 ;拓宽研究范围 ,从研究物质贫困向研究人文贫困转化 ;转变研究方法 ,从一般经济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李实古斯塔夫森本文以1988年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选择相对贫困线从不同的侧面测度了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研究表明,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但农村贫困的地区性差异又非常明显。虽然...  相似文献   

20.
在西尼尔第一次系统论述经济学方法论之后,19世纪英国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沿袭着西尼尔—穆勒—凯尔恩斯的证实主义传统,以归纳为基础采用抽象演绎得出经济学理论。其与现实经验统计相脱节的弊端在20世纪被证伪主义批判,主张以预测准确性检验理论科学性的弗里德曼是其中的代表。但与其说证伪主义是对证实主义的颠覆,不如说是其逻辑延续。能够解决真实世界经济问题的导向在指挥着方法论转变。目前出现的经济学新发展初步证明了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