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孔夫子与毛泽东,中国古今两个伟大“圣人”。他们之间有何关联,论者众说纷纭。毛泽东对孔夫子的态度与评价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为复杂。总起来看,毛泽东对孔子取历史主义态度,充分肯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在批评孔子消极思想的同时,注意吸取孔子思想中有价值的因素,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毛泽东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吸取和发挥的主要内容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强不患的精神;德治思想和人生修养论;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2.
孔子行政伦理思想总体上讲求德政仁治,重视伦常,提倡人际和谐、追求社会安定。为规范当时“礼崩乐坏”的“行政失范”行为,孔子总结了不少行政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有:“戒奢尚俭”、“欲而不贪”;恪守“四毋”,坚持道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慎言慎行”,“不忧不惧”;“无见小利”,“和而不同”;“取信于民”、“中庸”处政等。探析这些思想对于规范当今行政人员的某些“行政失范”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孟子重民思想产生于战国中期的动乱年代,渊源于周公、孔子的“敬德保民”、“仁者爱人”,具体提出了“制民恒产”的土地方案,轻徭薄赋的富民思想,承认社会分工与商贾自由,其中心就是“得其民,斯得天下”。这对后世明君贤臣、义勇之士影响极大,对今天反腐倡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论述了当今研究孔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孔子以“仁”“与“忠恕”为核心,以追求国家统一、稳定为治理目的,以百姓归心为治理出发点,以“悦民”为治理主要内容,侧重于行政管理者道德修养的行政管理思想;最后论述了如风批判地继承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孔子儒学中的大同思想是共同富裕的思想雏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回答了何为大同的问题,“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回答了为何要大同的问题,“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回应了如何大同的具体路径。孔子儒学作为共同富裕的思想之源,富民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奋斗的目标与前进方向,义利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伦理观念与人生态度,均平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与价值旨归,所以也是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基本遵循。孔子儒学启迪共同富裕以现代回响,从“使民以时”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见利思义”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提供了共同富裕何以可行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6.
孔子执政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深远,若能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并发扬光大,必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政者,正也”、“政在选臣”、“富之”“教之”等思想都是孔子提出的治国方略。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其中包含有很多的合理因素,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德主刑辅”漫议──孔子思想探索之九杨信义对周公“明德慎刑”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德”和“刑”的结合,最早见诸《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行,不敢侮鳏寡。庸庸、抵祗、威威,显民。”应当指出的是,周公的“明德”也好,“慎行”也罢,并...  相似文献   

8.
孔子十分重视政治道德规范对为政者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他从“为政以德”的思想观点出发,提出了“节用而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政者正也”;“修己安人”,“躬行实践”;“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举直错诸枉”,“举善而教不能”;“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一系列政治道德规范。这些政治道德规范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毛泽东对儒家思想的吸收谭楚善,聂金桥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体系。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它就同腐朽的清王朝一起受到猛烈的冲击;而中国现代史豆是在“打倒孔家店”的怒吼声中揭开第一页的。毛泽东这位对孔子多有讥讽、并说孔子的书是“反面的东西”的伟人,难...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是由孔子提出,孟子加以完善的。奴隶社会末期儒家已看到“民”在国家的重要地位,希望统治阶级行“仁”政而爱民。“民”为保住自己衣食之源的土地,不断向统治阶级进行斗争,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宣扬民本思想。近代资产阶级提出民主、民权,即是民本思想的发展。目的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相似文献   

11.
虽然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 ,他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 ,主张实行愚民政治 ,提出了“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政治主张。孔子教育的宗旨 ,是要把人们教育成没有自己思想 ,没有自己独立人格 ,只知顺从、盲从统治者的“愚直”之民 ,这种教育是含有强烈愚民色彩的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孔子的法律思想核心是“德主刑辅”,即以“仁”为本的法制原则;“德”、“礼”教化的防范措施;宽猛相济的施刑办法;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孔子的法律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最深内核,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高追求的一体两面。落实于个人修养,这“一体两面”又可具身化为外表的“容仪”与内心的“爱人”,合而言之即春秋君子所普遍追求的“威仪”人格。可以说正是因为继承与提升了前代君子的“威仪观”,才成就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而拥有儒家乃至中华文明至高人格象征的孔子却明言自己并非生而为圣,他经历过贫穷、卑贱的童年,也有过迷狂于族群主义的青年,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权力孜孜以求的中年,这些都是他生命境界提升之路上不可逃避的局限与障碍,他都一一克服。在“五十而知天命”的蜕变之后,他同时兼具的“殷商遗民”与“鲁国子民”的两种身份最终达成和解;在此基础上,他以身作则,完美地使殷、周两种文明相互交融。不仅如此,他还在关乎人的本质层面,在紧紧把握“三代”文明最深脉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不可与鸟兽群”“九夷可以为君子”的人类情怀与“天下”意识。总之,从“威仪”视域出发,不仅可以鲜活地还原孔子的生命历程,使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更能从其人类情怀与“天下”的意识中,隐约看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趣谈读书的辩证法毛泽东一辈子喜欢读书,也一辈子喜欢谈辩证法。他支持用一分为二地方法分析一切事物,并写了《矛盾论》等冈述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一次徐涛劝毛泽东不要光读书,还要注意休息。于是徐涛就说:“主席,你读书很多,但方法不科学。”毛泽东要他明...  相似文献   

15.
为仁由己·民无信不立商聚德“为仁由己”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5;《论语;只注篇名。)有的论者把这句话作为孔子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据,这种评价恐怕未必恰当。“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  相似文献   

16.
先要说明一点:本文是谈孔子思想,并不是谈儒家思想。孔子思想与后世所谓“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必须分清。 儒家思想(或曰儒学)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孔子时代已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到了后世,历代有些优秀的思想家弘扬了孔子思想的积极方面,构成了儒学的精华,在  相似文献   

17.
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必须联系当时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不能脱离那个时代的实际。子产治郑始末民之反映不一,《吕氏春秋·乐成》所记孔子治鲁民之反映亦然,然则孔子在评论子产等历史人物或政事时,说出“民可使由”云云,便是非常自然的了。孔子时代学在官府,广大人民无权进入学校,缺乏文化素养,自然也就“暗于成事”,“民可使由”云云正反映了这种现状。但孔子并不赞成这种现状,相反,孔子主张爱人,倡导教育,“有教无类”,是希望改变这种现状的。  相似文献   

18.
人文学院彭忠德副教授《也说“民可使由之章”》一文(载《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理论版)根据《郭店楚墓竹简·遵德义》之“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对上句作出全新的解释。《遵德义》全文强调要用“礼、乐”等德去引导民众,因此,竹简此句标点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于是《泰伯》章“使由”句标点宜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则为:“孔子说:对于民众,应该用(礼乐之德)引导他们,不应该用(德)强制他们。”不久,彭忠德又发表《完整理解〈遵…  相似文献   

19.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孔子思想中“孝”与“忠”与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管理哲学·实践精神·实践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1.“允执其中”是孔子的管理哲学;2.“虚以控实”、“静以制动”是其管理的实践精神;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孔子管理实践的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