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正东 《学术研究》2005,46(5):13-18
马克思从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出发,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构建了人类解放的理论逻辑,其中蕴含了把经济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深刻思想.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中的不少学者却不加分析地指责马克思陷入了生产主义拜物教的泥潭.本文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学分析为基础,试图证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的解放逻辑决不是生产主义的拜物教.  相似文献   

2.
张早林 《兰州学刊》2005,1(1):45-4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石性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从马克思批判性研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实践"概念的来源、意义作一解读,指出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基石性意义在于科学地解决了主体性与现实性的分裂问题,使其在物质生产中达到了统一;在于科学认识论的形成以及"社会关系"这一直接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出现的思想的提出.  相似文献   

3.
针对20世纪西方一些社会思潮对马克思哲学的生产概念庸俗化的狭隘理解,本文指出,澄清这一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的先决条件。文章在认真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基本结论:马克思从未把生产实践归结为人类永恒的劳作活动,也没有把生产实践等同于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而是突出强调了生产实践的社会关系性内涵及其不断变迁的再生产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生产实践概念,归根到底是以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张晓鹏 《兰州学刊》2007,42(4):9-10,4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将其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学上的物质生产.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是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的全面的生产理论.只有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对于旧哲学的批判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相关范畴都建立在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思维之上,不仅无法作为揭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神话的理论工具,反而成为其同谋。他将历史唯物主义视做"关于生产镜像的自我迷恋",进而提出要全面"解构"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社会研究中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与西方传统思辨哲学有本质的区别;相反,鲍德里亚迎合后现代解构之风,强行解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典型的"纯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7.
俞吾金教授在其<"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提出三个涉及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新见解:(1)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2)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3)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分析,现提出三个不同意见: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绝大部分重要著作中都没使用过异化概念,俞吾金教授说"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概念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由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放弃这一概念,因而他所说的情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劳动)概念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因而它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连象征性的、边缘性的地位都谈不上,更不要说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地位了.  相似文献   

8.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层面和具体层面,马克思早期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层面,从现实的一般物质关系来规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在写作《资本论》时期,马克思重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层面,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中的主体以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的主体,可称之为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现代性叙事结构,经济学批判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主线,因而以经济学批判为主线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本真的理论视域.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赋予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品格.货币、资本和生产是架构三者相互关系的概念桥梁,它们既是经济学建构现代性叙事的支柱概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开展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概念.某些后现代学者视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历史唯物主义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现代性的共谋.揭露和批判这种"共谋论",就必须把被后现代理论囚禁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从单一的经济学视域中解放出来,通过还原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意来展示其现代性批判功能.这是关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现代性叙事结构,经济学批判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主线,因而以经济学批判为主线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本真的理论视域.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赋予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品格.货币、资本和生产是架构三者相互关系的概念桥梁,它们既是经济学建构现代性叙事的支柱概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开展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概念.某些后现代学者视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历史唯物主义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现代性的共谋.揭露和批判这种"共谋论",就必须把被后现代理论囚禁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从单一的经济学视域中解放出来,通过还原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意来展示其现代性批判功能.这是关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冷梅 《兰州学刊》2006,1(3):14-16
马克思哲学自创立以来,不断遭到各种各样的误读与批评,致使马克思哲学以其非本来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马克思不得不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对马克思哲学的正确解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马克思生产概念为切入点,通过对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误读的分析,展示马克思生产概念所开启的存在论境域,揭示当今之生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的存在论新境域中,劳动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创生和改变社会关系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生产与感性的双方面的同一性构成了劳动概念的内涵.哈贝马斯对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作了知性解读,由此区分劳动与交往,从而重建实践概念为交往.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实践意义域中劳动概念的知性批判彰显了他在当代状况之下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所作出的真实努力,但同时也表明他并未从存在论高度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做了"生产本体论"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的经典话语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即在为人们熟知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矛盾运动的理论结构层次之上,耸立着一个具有统领地位的"生活的生产"的理论结构层次,据此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诠释为"两结构层次说".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活动即生活和生产活动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两者的互动生成过程体现为社会发展中工具与价值、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以及社会研究中行动与结构关系的统一.社会发展研究从"生产本位论"的解构到"生活/生产互构论"研究范式的重构,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行动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4.
孙民 《兰州学刊》2007,(4):136-138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没有系统展开论述.近几年来,随着理论界对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用说,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恢复马克思哲学的本来面貌,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把这一理论研究推向深入,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做一些梳理和反思,从而进一步地推动这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集中体现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颠倒。黑格尔在"反思的思维方式"中,通过"理性优先原则"确立了"国家的概念",亦即"国家的本质",形成了黑格尔特有的理性主义"国家观"。而这种理性优先原则的国家观因为对现实私有制国家制度的"承认",因而不能直接达到对现实国家制度的批判。马克思则在继承黑格尔的"反思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论"思维方式。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关系目的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从而完成了对黑格尔理性优先原则国家观的颠倒。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是当今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批评者,因而必须认真对待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针对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批判,特别是那些看上去可能构成致命伤害的批判,采用马尔库什的"生产范式"概念,将马克思的思想划分为三种演进的范式,即"生产范式Ⅰ"、"生产范式Ⅱ"和"生产范式Ⅲ",以便从马克思的三种生产范式理论中,找出最具力量的成熟范式,看看这一范式能否经得住鲍德里亚攻击。其结论是,马克思最坚固的"生产范式Ⅲ"经受住了鲍德里亚的攻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以实践为核心观点的主体哲学,而主体概念正是其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其基本内容是:作为"宏观主体"的社会与作为"微观主体"的个人,通过各自的"自我生产"活动和二者之间的"相互生产"活动,彼此嵌套,相互结合,形成了严整的、动态的、有机的"双重结构"整体。只有在实践观点、生产范畴、辩证方法,以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历史视野的基础上,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客观地阐发其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90年代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肇始者,泰德·本顿从生态学的维度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历史进步作用的乐观态度、对生产改造型劳动过程的片面强调,以及对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过高估计等进行了批判。基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一种"生产主义"和"普罗米修斯式"的历史观,该历史观存在着生态学空场这一看法,本顿主张必须在马克思恩格斯原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现解放战略与自然极限的统一,将其劳动过程概念改造成一个更具生态关怀的概念,从而构建一种生产理性与生态理性并重的绿色生产理论,以实现生态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初步揭示了"人的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阐明了社会全面生产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和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它是当代中国正确理解和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就当前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而言,有必要对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的实质和本质特征、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以及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特点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