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兼具经学考试与文学考试的性质.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科举时代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书至上的诗书社会,是一个朝野尚文、大多数读书人皆能吟诗作文的文学社会.科举与中国古代文学息息相关,当今科举研究也与古代文学研究密切相关,两者关联互动.从科举学进入文学,主要是为科举制平反的大环境,为重新认识科举文学的价值提供了舆论与理论支撑.由文学进入科举学,则是从文学领域为科举学开拓一个广阔的学术空间,使科举学更为繁荣.  相似文献   

2.
论科举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兼具传统考试文化、儒学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传承性与多功能性.应加强科举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工作,普及科举文化遗产知识,深入开发科举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科举文物、文献的人文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场长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和人文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场域。科举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具有维护统一与压抑个性、普及文化与忽视科技、取士唯才与做官第一、鼓励向学与片面应试等功罪。为科举制平反,需要还原历史真相、还原科举情景,不再与古人为敌,而要与古人为友,替沉默的古人说话。可以将科举人物定性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英群体之一。科举不是妖魔鬼怪,不是传统社会的万恶之源,而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  相似文献   

4.
科举学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从文化角度研究科举学具有整体综合的优势,有助于加深对科举考试的本质、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全面评价其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表现,科举制既存在历史局限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科举考试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及其所彰显的择优选才旨向,是科举文化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5.
严复与科举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举制度,与严复一生的经历不无关联。通过从科举取士与严复对科举的体验以及严复的西学之路与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两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科举取士对封建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举观体现为人们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与评价,它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科举考试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在科举制度的历次变革中,不同社会阶层的科举观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举观研究的价值集中地通过"科举观研究"与"科举学"的关系体现出来.20世纪科举观的转变表明,科举观念具有承传与变易的基本特征,同时个体差异、科举认识、科举属性等因素都对科举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今后一个时期,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将是科举观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科举文献是指直接记载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的文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或严格意义的科举文献是指独立存在的专门的科举文献,广义的科举文献还包括非独立存在的科举文献.科举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自成体系、具国际性、命运多舛.科举文献的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命运也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废为宝的转换.科举文献从一个方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的学科构架,使科举学这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学得以逐步成为显学.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文社的大量出现是科举文化衍化出的重要文化现象.明代科举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以程朱理学为解题规范.出题范围的狭窄,文体格式的固定,以及评卷标准的僵化为士子们寻找考试规律提供了便利.他们自发地组成文社,相互探讨学习攀业.文社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切磋举业的机会,对他们的登科也大有裨益,甚至还成为下第士子的精神家园.文社因科举而繁荣,反过来对明代科举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多文社在明代后期掀起了复古的思潮,他们试图以社团的力量,通过对明代前中期文风的提倡,改变当时空疏浮躁的科举风气;并刊刻社稿以及名家名作,作为规范士子们写作时文的准绳,以更好地矫正士人心态.文社社事活动的开展,又衍生出了许多泛科举文化现象,如时文评点之学的盛行,科举书籍的刊刻、推广等.随着势力的壮大,一些文社要员或操控科举考试,或干预朝政,使文社远离了当初建社的本意.  相似文献   

9.
"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受清末士人批判科举的言论的影响,7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科举的研究与科举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比较,是不大相称的。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环境的宽松,许多学者开始对科举作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对科举制的是非功过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评估,敢于推陈出新,使科举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科举曾深刻地塑造过中国社会文化的形态和知识分子的形象,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贡献,现代各类考试的原则与方法明显与科举考试有渊源继承关系,因此,科举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科举学”是从总体上研究科举的一门学问,是对科举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门领域。“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将成为21世纪一门烁然可观的显学。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科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在西方,美国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最多,不仅大量的论著涉及科举,而且有多种专门的科举研究论著问世。美国的科举研究内容丰富,最为集中的论题是科举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以及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美国科举学以实证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通过对美国科举学概况的述介和评析,可以看出西方科举学与中国传统科举研究的不同旨趣,并为中国的科举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广西科举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自唐代起步,宋代有所发展,元代直线下降,明代稳步运行,清代发展兴盛的态势。广西科举人才地域分布东强西弱,但从唐代到清代整体呈上升态势。广西科举制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日本科举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宫崎市定通过确立东方"朴素主义民族"与西方"文明主义社会"对抗转换的观念,强调要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国家"来加以认识,认为科举制度的崩溃是中国文明走向衰败的一大标志。与此同时,宫崎市定亦站在建构"世界文明史"的立场,批判西方历史哲学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指出要以科举研究为突破口来研究世界文明大势下的中国社会。宫崎市定的科举评价尽管强调要还原到中国自身的立场,且必须公正地评价科举制度,但是亦潜藏了以中国为工具来论述现代日本的合理性的根本意图。  相似文献   

13.
清末吏治败坏,科举考试更是弊窦丛生,考官收受贿赂、阅卷马虎草率、判文不按规定、大员子弟舞弊、学政出题割裂。清政府曾进行大力整顿,甚至不惜严刑峻法,对一些违法官员处以极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场腐败,维护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社会上起到了震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清前期科举社会士人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通过讽刺江南士人的众生相,抨击的是已经日益腐败的科举制度。我们今天要读懂《儒林外史》,必须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如要搞清《儒林外史》中童生、贡生、监生、生员、用才、举人、进士等一批与科举考试有关的重要称谓,就必须搞明白清代科举资格考试。  相似文献   

15.
科举考试兴盛于唐宋时期,开通了平民入仕的道路。读书人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创造了一些雅致的表示科举及第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出自《尚书》,有的来源于《庄子》和其他古代诗文。本文以时代为线索,对这些典故词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进一步探求科举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考试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当今考试的影响波及文化、制度与技术各个层面。现代高考、自学考试、公务员考试,或在考试性质、考试功能方面,或在考试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与古代科举有着继承或借鉴关系。对现代考试制度与古代科举在历史与现实的层面上进行对照,有助于我们探寻考试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为今天的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科举学”研究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明代科举与文人结社的关系极其复杂。科举对文人结社的影响巨大,而文人结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也会反作用于科举。科举对文人结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登科士子的结社促进了结社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直接催生文社并推动文社发展,三年一次的科考为士子结社提供了契机,而科考的内容和方式对文人结社也有很大的影响。文人结社对科举的反作用直接体现在科举考试的录取上,间接体现则是在八股作文的文风上。  相似文献   

18.
及第诗指以进士及第为题材的诗歌。唐人及第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士子应试中第后的言志抒情之作,一类为出自他人之手的及第贺赠之作。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惯用的意象组合、独特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及第诗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