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明清安徽画派的辉煌与同一时期鼎盛的徽商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徽商挟其雄厚的财力倾心支持画家的艺术活动,以其独特的文化禀赋影响了新安绘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典园林是东方造园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对现存苏州园林的考察和分析,总结了苏州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讨论了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具体内容及其处理手法,对当前继承发展传统园林艺术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传统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下,苏州约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有现代演艺业的萌芽,到30年代有了正式和长足的发展,40年代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分层发展的成熟趋势。文化艺术传统、经济优势、地理便利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母床,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苏州从上海汲取了资本支撑的同时也展示和宣告了自己的影响力,这是它成为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史中重要城市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对朝鲜影响颇深,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但中国这种强势文化并未继续深入,反而使他们开始反思和批判这种影响的作用,《雅言觉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纠正汉语字词在朝鲜的使用错误,内容广泛,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此书中一些字词的释义亦有偏颇,并试图对这些字词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5.
青楼文化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扬州青楼文化的缘起,儒和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历朝都有"士妓交谊"的传说,尤其是明清时期盛行的"养瘦马"习俗,是扬州青楼文化发展至鼎盛的重要推动力。历史上的"扬州青楼"内外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风月产业在扬州的城市发展史上曾经起过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 ,苏州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苏州传统文化 ,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苏州传统文化 ,有利于探索在中国条件下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苏州古典园林的时空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园林作为媒介,承载的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哲学观。苏州园林的时空观在其建造之初就成了联结本体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纽带,物换星移,却未曾改变。从当代环境艺术角度来看,苏州园林的时空观实际上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古徽州的历史迄今2000多年。徽州的文化崛起于南宋,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的文化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各领域,可谓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成果显著。本论文主要从传统的儒家思想,闻名于世的徽商,繁荣的文化教育,优秀的刻工等几方面论述徽文化对木刻艺术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樊宁 《华人时刊》2004,(3):33-35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苏州园林的评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是历代香山帮匠人造园技艺传承发展的缩影。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以其精湛技艺建造了无数美不胜收的建筑,其杰作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薛福鑫便是香山帮匠人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呈现。江户时期,形式完备、内容丰富的明清白话小说大量传入日本,给日本文坛带来一抹新气象。他们通过“翻案”明清白话小说,创造出崭新的小说形式——“读本”。“读本小说”的诞生促进了日本近世小说创作的进步和繁荣。本文以曲亭马琴的《南总里间八犬传》为例,分析明清白话小说对江户“读本小说”的影响,为认识中国古代小说对日本江户时期小说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花朝节在苏州历史悠久,苏州花朝节在时间、场所、习俗等方面的"规范"约在唐宋年间基本定型,并逐渐成熟于明清时期,这些细节设置都受到苏州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苏州地区特有的花文化在自然以及人文的背景下亦为花朝节作为一种民间仪式提供了可考的范式参照。由此,苏州花朝节文化体系的重建可以从5个方面给予考虑:重建花神庙,保护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花朝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俗活动,为古城旅游业增添新意;打造育花基地,研制花茶等系列花产品;鼓励花俗研究,弘扬生态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城市园林可以看作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的依托形式,文章以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特色为史料基础,对近代天津营建的租界公园、公众公园和私人花园从选址由来、造园风格、元素构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文化是南北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近代时期建设的租界公园则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汇集了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内涵.近代天津城市兴建的各国租界公园和中式园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融合,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租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园林崇奢的世风之下,却出现了一些"尚俭"的园子。反映在具体的园林营构上,一是建园面积狭小;一是园中的景物朴素。这些园主认为造园崇奢是费财损力,不利后代发展,园子易被豪强攘夺,是园主没有创造力的表现。造园尚俭可使园子留传长久,不被豪强霸占,更得自然之美,有益子嗣兴旺,还可为园主赢得高蹈清洁的名声。尚俭的园主,虽在物质条件上求俭,却在精神上追求不简,而是不约而同地追求文气书香。造园尚俭的背后,还有着园主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明清阴郁的政治环境,致使文人热衷园林。在他们的园子中,不论是独具匠心的空间装饰、独具特色的造型装饰,还是细微处的点滴,甚至是意表初衷的园名都体现着回归自然与求隐的心。研究和探讨明清园林的装饰手法和人文内涵为如今创造更高水平的园林有裨益之处。  相似文献   

15.
明清话本小说中广泛的善恶报应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深刻挖掘善恶报应所体现的和谐精神,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易代之际,山海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山海关志》是对山海关地区记载较为系统、全面的志书。明清时期:共有七种不同版本的《山海关志》出现,但由于明清的更替,导致明清之际的三版亡佚。详细比对现存明与清初的两版《山海关志》,可以从中窥探出其余各版本的内容与特点,可以看出除余一元版的《山海关志》外,其他各版都对之前版本的内容损益无多,并且对已亡佚三部“山海关志”的内容亦有迹可循,另外还可以清晰地看出山海关地区在明清之际战略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情”的阐发是明清戏曲批评家热衰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明清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明清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明清时代思潮的潜变相表里,又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的不同倾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八景"是汉文化与传统自然审美融合的典型表现。"八景"文化发源于先秦,萌芽于魏晋,成熟于两宋,繁荣于明清。明清以降,随中央集权统治的拓展,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普遍的内地化现象,涌现了大量以生态景观为主的"八景",并因地理、自然生态及经济文化的差异而独具民族和地域特点。云南"八景"文化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康乾时期,繁盛于嘉道时期,咸同后衰落,其发展历程在边疆民族地区极具典型性,其文化内容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苏州昆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 ,昆曲戏班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传播 ,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局面。明代万历年间 ,苏州“上三班”以申时行家班最为出色。清代康熙年间 ,苏州的昆班多达千数。乾隆时 ,苏州织造府管辖的老郎庙内设立梨园总局 ,出现了昆班艺人的行会组织。晚清以来 ,姑苏四大昆班活跃在江南城乡的舞台上 ,其中全福班在道光七年和光绪二年曾两次远征山西演出。而 192 1年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成立 ,则使昆剧人才传承到新中国建立以后 ,得以培养出各地昆曲剧团的大批新人 ,继承发扬 ,昆史流芳 !  相似文献   

20.
山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自然界中最富魅力的基本景观。我国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由来已久,至秦汉时出现的“一池三山”成了后代帝王御苑的滥觞,同时也开创了中国造园史上堆叠假山的先河。至明、清,在园林中叠石为山已成了世所共趋的风气,而留园自明代以来的数代园主都是以掇山置石而构成其独特的园林景观的。本文以留园假山为范本,分析了明清园林假山的类型与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