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丽 《生存》2020,(13):0064-0064
诗歌鉴赏“一巴掌”即意象、意境、翻 译、手法、情感。泛读时勾画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运用这些意象可能会构成何种意境,营造何种氛 围;细读诗歌则结合诗歌的标题、注解以及诗人大致翻译诗歌大意,关注诗人是为了做到知人论世;深读诗歌则需要结合客观选择题的选项明确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王燕 《生存》2020,(13):0062-0062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也不断进行改革,诗歌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让学生解读教学内容,并感悟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但是也要认识到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现状,提出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以此更好的提升诗歌鉴赏效果,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陈招娥 《生存》2020,(11):0219-0220
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们参与事务与管理事务、对事务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民主思想自古以来贯穿于人类的社会当中,不论是政治论坛,还是书文古籍,民主思想都是文学和政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在现代高中语文教材的诗歌当中,也广泛存在着与民主思想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当今高中语文授课中却极少提及教材诗歌中存在的民主思想,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理解的不充分和对民主思想的忽略,造成片面化、主观化理解诗歌内容的状况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洁 《社科纵横》2009,24(5):177-178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因为其诗歌清新自然,颇受英文诗歌爱好者的青昧。针对他是自然主义还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争论也一直存在。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考察,结合诗歌表层意象,分析其诗歌中的自然主义手法的同时,更剖析其内在的象征意义,以期更好地把握与欣赏弗洛斯特诗歌的内在魅力。  相似文献   

5.
高利华 《浙江学刊》2002,(4):140-144
陆游诗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陆游诗歌研究中几个敏感的问题,即陆诗自评与他评、艺术个性与艺术独创性以及陆游诗歌的再评价等问题,从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作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6.
常俊杰 《生存》2020,(12):0054-0054
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是占有着重要地位的,但是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诗歌方面的内容其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然而诗歌在抒发个人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审美情趣方面是具备不可替代的功能的。在目前,高中阶段诗歌教学整体重视程度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诗歌在提高L1语言和文学能力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TESOL界对诗歌在L2或外语课堂里促进语言习得的价值辩论不止,而与此同时,诗歌仍然被应用在L2和外语教学中,而且教学获益非浅。除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及语法、词汇知识外,诗歌活动还能增强他们的批评性思考技能和文学欣赏能力。文章着重举例介绍几种常用的且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教学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诗歌活动,并号召L2及外语教师将诗歌引进教学大纲中,发挥诗歌在语言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形态差别与文化渊源:中西诗歌爱情主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1,4(6):93-98
中国诗歌传统主题是忠君爱国,西方诗歌以爱情为中心.西方诗歌的这种爱情传统和骑士文学有直接联系,中国"诗言志"的政治抒情传统严重限制了爱情诗的发展空间.西方诗歌中体现为对爱情大胆率真的歌唱,包含有强烈的性爱因素.中国诗歌通常不能大胆地袒露男女之爱的欲与情,情感较为理性化和逻辑化.中西诗歌爱情主题的不同形态包含着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别.  相似文献   

9.
张秋玲 《生存》2020,(13):0192-0192
如今对学生的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们主张在学习科目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所以培养科目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步。但是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就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诗歌部分展开探讨:提出如今高中诗歌教学现状、并指出核心素养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解决措施。希望这些问题及建议的提出能提高高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以其美感成为古今文学中的璀璨明珠.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所探讨的一个教学问题.本文从把握诗歌背景、诵读、意境、意象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鉴赏古典诗歌教学,从而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善于营造意象是陈与义南渡后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秋"、"暮"两个意象,表达诗人对时局战乱和社会衰败的感伤,另一类主要是"白发"、"拐杖"、"孤鸟",体现了诗人饱经战乱漂泊艰辛后苍老衰败的心态.这些意象总体呈现出一种苍老衰败、冷寂孤独格调,也折射出时代动乱与衰败的影子,使得陈与义南渡诗歌呈现出凄凉苍楚的艺术风貌,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漂泊中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2.
高瑞民 《学术交流》2006,(12):159-161
《修竹篇序》无疑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代表文献,表达了陈氏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但我们又绝不能仅仅据此一《序》来论定陈氏诗歌理论的全部观点。要准确理解陈氏诗歌理论,必须对陈氏写此《序》的特殊背景、陈氏对诗歌其他看法以及陈氏创作实践等等因素作整体观,方可减少片面之嫌。学术界普遍认定的陈氏只重汉魏而反晋宋和齐梁的观点,也十分不妥。其实,陈氏虽重汉魏,然亦重晋宋,陈氏认为“汉魏”以“风骨”见长,“晋宋”以“兴寄”擅胜,其诗论中“兴寄”一说的理论内涵实根植于晋宋而非汉魏,陈氏对齐梁诗也不是全盘否定,虽然在陈氏看来齐梁诗“风骨”无存,“兴寄”都绝,但对它在律诗方面的贡献并未抹杀。  相似文献   

13.
论诗诗:立论与立美的双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芳 《学术交流》2002,(4):136-139
论诗诗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于源远流长而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理论升华。对论诗诗立论与立美两个建构过程进行比较,把握其中的同构关系,是不可能靠形式逻辑,而只能凭借直觉的。论诗诗既是诗的理论,又是理论的诗;既含震慑人心的审美激情,又寓发人深省的理论于其中。  相似文献   

14.
台湾诗歌在 80年代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选择和接受具有一种历史必然性 ,这使得台湾诗歌典范发生了三种变动 ,即 :反纯粹性的本文混杂 ;反深度的事物本原化 ;反确定性的语符游戏。由于受时代的、民族精神的和文化心理的影响 ,台湾诗歌理论与创作又呈现了在特殊接受语境中发生的变异 ,即 :台湾诗人对“本体”的怀疑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怀疑 ;他们将语义的不确定性往往归结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钱志熙 《求是学刊》2016,(2):122-133
文学创作的成熟,表现在作家对复变关系的自觉把握上,作家在文学史的位置也往往决定于此。龚自珍在诗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这与对其诗歌的复变关系尚未作出很好的研究有关系。龚氏的整个学术文章,都体现出逆今复古的特点,龚诗是对清代盛平诗风的一种逆反。其个人在诗学方面的主观祈向,是超越明清甚至部分地超越唐宋,向汉魏六朝乃至诗骚的艺术精神回复。在这种艺术观念的主导下,龚氏在诗体、诗格、诗法方面,都作出了创新,或者说以复古为创新。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唐都学刊》2011,27(6):27-32
张说是盛唐政坛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也是盛唐诗坛的一代宗主,其以"当朝师表、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以重文学、倡风雅、奖后进、创作丰、影响大而成为盛唐文学的开路人,以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为盛唐诗歌的创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与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在唐代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崇宁三年(1104)五月,黄庭坚贬谪宜州途经桂林,仅留下一首诗,使人产生疑惑与思考。对黄庭坚桂林行踪的考辨证实,党祸对于诗文创作的箝制才是黄庭坚在桂林文字稀少的主要原因。古代诗文作为文化留存如何转变成城市文明的组成部分得以延续,是后人应继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邓福舜 《求是学刊》2001,28(3):87-91
东晋兰亭诗的创作源于一种新的山水审美观念。山水之本体是“道” ,兰亭诗人以“玄”应对山水 ,把山水之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诗人的逍遥之趣。兰亭诗的审美经验主要表现在 :将身心共融于山水 ,求得身心俱畅的状态以及对山水景物的独特体悟。兰亭诗矫正了玄言诗理过其辞的情况 ,对山水美的进一步发现与开拓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在探索通过诗歌艺术在山水文学中表达情感和人生感受方面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 等前人田园山水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成熟 ,在诗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仕途的坎坷和佛学道教的影响使王维后期寄情山水 ,甘于寂寞 ,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诗境。王维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 ,精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他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新诗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中,至目前尚不足百年。对于中国新诗的成就,过去的评论者大都估价偏低。如在1956年,朱光潜先生就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新诗给人有“一览无余之感”,像旧诗那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胜境在新诗里是比较少见的”,这是因为新诗人‘过于信任‘自然流露’,结果许往往成为分行的散文,而且是不大高明的散文,这样就当然不能产生诗的语言所应产生的美感”。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争论,直到现在,许多人仍持这种观点。其实,对新诗价值判断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辉煌的古代诗词的潜在参照系存在。中国古代诗词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新诗尚不足百年,怎样估价新诗的成就,新诗将向何处去,确实值得认真探讨。本刊现邀请了当今比较活跃的诗歌研究者就新诗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问题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