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不仅于自然景观而且就人物形象都凸显出"红"的意象特征,表现出曹雪芹明显的爱"红"情结.仅就对<红楼梦>中"红"的服饰特征描写及其内在情性表达,探求<红楼梦>中"红"的情性复合意味,以为<红楼梦>开掘出新的文化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直接用诗来刻划人物、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和构成情节;并在描写人物方面,按照人物的本来面目,刻画出人物的“多面性”。这都是曹雪芹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一些突破。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红楼梦》80回后的稿子佚失了。上个世纪不少学者对曹雪芹笔下的贾府结局,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重要人物未来的命运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一定成绩,对于把握原著整体的精神风貌,认识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构思、《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5.
对比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曹雪芹是一位擅长运用对比写人的高手.为了表现出人各一面的艺术效果,他在<红楼梦>中使用了多种多样的对比手法.这样,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比较中显得更加分明,而且使那些性格相近或相似的人物在对比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来,更为难得的是,还通过同一人物的前后或表里对照,揭示出性格的动态变化与丰富复杂.  相似文献   

6.
预设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从<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外貌和语言描写的翻译可以看出,在对有语用预设含义句子的翻译中,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诗歌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诗歌以描绘艺术境界为主,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曹雪芹以非凡的艺术才能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化在人物刻划和场面描写之中,使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完美融合,浑化无迹。这正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也是曹雪芹对传统写法的突破和发展。 《红楼梦》中的音乐和声响描写在造成流动活脱的画面,深化作品的诗情画意上,汲取了前代描写音乐文字的技巧和优点,而又始终和人物的感情、心理相联系,同人物的性格、命运相融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声响和行动结合,增加场面描写的生动性 第九回中的茗烟闹书房就是一段行声并重,热闹非凡的妙文。作者描写众顽童在书房里“开战”,用了“抓”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家宴、对话、手帕、小诗、眼神、微笑……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称得上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仅从小说描写"笑"的众多细节中便可感受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红楼梦》中曹雪芹高超的服饰描写手法和服饰对人物角色塑造以及小说情节铺陈的作用揭示了服饰是《红楼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决定了服饰翻译研究是《红楼梦》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部分。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墨最多的女性人物,对其服饰的英译研究,是《红楼梦》服饰英译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很多情节描写到小说人物对戏曲的阅读、观赏和点评,戏曲在《红楼梦》中有其特殊的作用。从人物描写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面镜子,通过人物对戏曲作品的评论以及点戏的细节,映射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从情节设置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条伏线,通过戏曲曲词的内容以及演出剧目的连缀,暗示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的脉络和结局。  相似文献   

11.
老舍擅于从伦理意识的角度来展示女性命运,并对女性深层心理进行深入挖掘,由此抨击封建伦理意识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期唤醒女性"人性"的复归和人的意识的张扬。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主题一直是红学研究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时代更迭、观念变迁乃至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这部传世经典的解读。但任何解读都只是对作品寓意的一种猜想,不求契合于作者原意,只求切合于文本实际。在此前提下,笔者试图运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对《红楼梦》重新作出解读: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展示的只是"可能的现实"这一观点出发,《红楼梦》探讨的或者只是"可能的现实",致力于追索的是一种"现实的可能"。同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书中人物皆成组出现,每一组人物的相互对照中都隐含着一种可能性(人的可能亦即人生的可能)的探讨。而所有的探讨都指向一个问题——哪种可能可以摆脱人生的悲剧?结论已不得而知,但正是在这最悲哀的绝望之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最深沉的爱恋。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中,柳湘莲和薛蟠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小说不仅把他们放在了一起进行刻画,而且还通过对他们不打不成交的特殊友情的生动描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真实而自然地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体现出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绝大笔力和娴熟技巧.这种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写人的创作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首先是要尊重曹雪芹和《红楼梦》,尊重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修改。脂批扰乱了人们对可卿的正确解读,研究秦可卿必须绕过脂批。秦可卿不是病死,而是非正常死亡。不能说作者写的秦可卿是个败笔,她的形象在《红楼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奴形象,她性格善良、热情,更可贵的是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幸福,痴情、执着而不为任何权势所动。不只是围绕她周围的司祺和其姑舅表兄这对野鸳鸯,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爱情悲剧主人公,都受到了鸳鸯的影响。但是,强大的封建势力注定了她们爱情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为痴情勇敢反抗、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通过“红楼二尤”的短暂的悲剧人生,揭示了封建贵族社会的冷酷与丑陋,强有力地控诉了荣宁贵族污浊男性的丑恶行径,鞭挞了王熙凤阴险狠毒的性格。尤氏姐妹的悲剧人生,虽然大不同于书中所描写的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但却是穿插在曹雪芹所描绘的封建社会大悲剧中的小悲剧,深刻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恶势力对这三位来自民间的女性从肉体到精神的残酷虐害,惨烈生动,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7.
“殊途同归”似乎是一个能概括《骆驼祥子》和《米》中两位主人公个人命运历程的绝好的词语。尽管二人当初都来自农村,最后也都在城市的挤压下不得善终。但其间两人所走的道路完全不同,甚至大有背道而驰之势。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抉择出于作者在写作立场上不同的创作隐衷。历史视角的不同是二者差别的深层原因。坚守民间立场的老舍,目光总是向外观望,呈现出一种外向的历史视野。而苏童的目光则向内投射,呈现出一种内向的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18.
大观园虽然是小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生活的场景,但却是以南北园林和皇家园林的素材为基础,精心创造出来的艺术园林,显现了强烈的环境意识,展示了精妙的造园艺术,突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大观园不仅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点,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旨意。  相似文献   

19.
榆树下与雷雨中--奥尼尔与曹禺的悲剧观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雷雨>在主题形态、人物描写与表现技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剧本的人物与情节都有其现实性基础,但同时又都超越了现实,表现出对人与生命的终极理解,也因此带来了相近的悲剧观念.这正是曹禺接受奥尼尔影响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香菱是《红楼梦》极尽笔墨刻画出的重要女性之一,但其在小说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一直以来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我们将从分析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反映的人物关系入手,以秦可卿为介入点,重新梳理香菱与钗黛的关系,并最终得出结论:香菱与秦可卿分别代表了“钗黛合一”的一个极点、一种可能。如果说秦可卿预示了“钗黛合一”的社会化归宿,香菱则将之导向自然化的极致,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借用道家的思想来说就是回归浑沌。香菱的不幸遭际凸现出曹雪芹对道家返璞归真理想的反思和否定。而湘云与香菱这两个同被称为“呆”“憨”的人在精神上以及作者赋予她们的形象内涵上的关联及差异亦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