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洲裔美国侦探小说是非洲裔美国文学的一枝奇葩,其孕育和发展始终植根于深厚的社会生活土壤中,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通过对欧美侦探小说的戏仿,非洲裔美国侦探小说家造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非洲裔美国侦探小说既不囿于欧美侦探小说模式,又具有弘扬非洲裔美国根文化和彰显黑人种族智慧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著名现代皖籍作家程小青既是西方侦探小说在中国最早的译介者,又是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的代表。程小青在翻译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的同时,开始了他的《霍桑探案》系列侦探小说创作。《霍桑探案》系列侦探小说一方面学习借鉴西方侦探小说理念,在侦探小说中倡导侦破案件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小说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文学传统,反映了发生在都市中下层社会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还在处理案件时不拘泥法律条文,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可容情的“道德模式”,是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潮流,并为大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论白话侦探小说的新文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程小青为代表作家的白话侦探小说重在表现“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与歌颂封建皇权和忠臣义仆的传统公案小说在思想内容、形象塑造、叙事方式、语言特征以及作家知识结构诸方面,都有许多本质的不同。尤其是程小青自觉地探索侦探小说创作理论,并联系于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标志着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逐渐成熟与思想进步。  相似文献   

4.
在<占有>中,拜厄特不仅对经典神话和童话等进行了戏仿,而且还戏仿了罗曼司、侦探小说和教育成长小说等小说体裁,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两对文学恋人在各自的文学研究过程中所亲历的浪漫之旅,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历史、艺术与人生的理性思考.文章以拜厄特对不同小说体裁的戏仿为切入点,探讨作家是如何将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进而扩大小说的内涵空间的.  相似文献   

5.
在侦探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众多作品中,《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堪称传统文学经典与通俗文学相结合的典范。阿加莎在这部作品中利用丰富的比喻、大量的细节仿效等文学手段,巧妙地将侦探小说与经典神话联系在一起,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现代的大力神。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建构、母题的选择、复合情节的运用和悬念的设置等情节模式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遵守侦探小说创作规范的同时,也颠覆和充实了侦探小说的创作要素。作品融合了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拉近了侦探小说与纯文学之间的距离,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创作界限,使我们看到了侦探小说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融知识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于一体,作为通俗小说的侦探小说,只有在建立模式和突破模式的道路上保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于启宏 《南都学坛》2004,24(4):58-60
科学这一元素从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从文艺理论、创作思潮和作品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就通俗文学来说是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翻译、创作和出版热潮,此热潮在20世纪出现了两次。就严肃文学来说,写实主义一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牵制,那就是科学;写实主义不仅是技法上的,还是思潮性的,是现代文学的主潮;主潮的背后更有理论上的科学方法论和观念论在作支撑。这一切都反映了文学生命的历史性、普遍性的蜕变。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文学处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观念影响了海派文学、解放区文学、京派文学等文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出现了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1896至1916年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侦探小说的翻译形成了一股热潮。当时具有改革意识的文人把改良小说进而改良群治的希望,寄托在借助翻译小说进而创作新小说上。在大量引进域外小说的时代潮流中,侦探小说的翻译之所以一枝独秀,不仅是因为侦探小说本身的魅力,还有当时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包含的特定因素。借助多元文化理论这一译介学理论,可以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0.
欧美侦探小说诞生于科学跃进的19世纪,科学是侦探小说的重要渊源。中国翻译侦探小说的第一次热潮出现于晚清民初,它被程小青等人称之为"伪装的科学教科书";它在艺术上具有无功利性,犹如登山运动;在新文学中,它拥有的读者数量最多。侦探小说的第二次翻译出版热潮出现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之前,由于时代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它遭遇到霜冻。翻译侦探小说的出版状况具有历史的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中文系91级研究生吴红英指导教师欧恢章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关于通俗文学问题的思考》。文章把通俗文学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作为一种文化特征,探讨了新时期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和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而寻求通俗文学的创作规律,并旁及了通俗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虽然就源流而言,主要是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但在20世纪前半期整个中国文学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也注意吸取西方通俗文学的艺术经验。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探案》是对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的模仿借鉴,《霍桑探案》中的侦探形象塑造、主角配角的设置、正面侦破案件的情节模式、侦探助手讲述破案过程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等,均是对《福尔摩斯探案》全方位的模仿。徐訏的新市民小说明显受到英美通俗小说的影响,他的异域传奇言情题材与西方的哥特小说有一定的相似性;1943年出版的畅销小说《风萧萧》讲述抗战时期的多角恋爱与间谍故事,汇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间谍小说的潮流。两位作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吸收西方现代通俗文学艺术经验中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叙述模式,从而完成了对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超越,使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完全汇入了世界潮流而获得的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秦弓 《南都学坛》2010,30(3):55-64
在新文学占据现代文学主流位置的同时,源远流长的通俗文学并未销声匿迹,而是随着新闻、出版、教育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在市场上占有可观的份额,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通俗文学与新文学之间,既有对峙、抵触、冲突的一面,也有竞争、交织、融会的另一面。通俗文学固然存在着一些弊病,但也确有值得肯定之处,如强烈的国家话语、丰富的现代文明景观、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浓郁的娱乐性、文体革新的贡献。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态度不断变化,最初激烈排斥,继而重新审视,有所反省,暗中借鉴,再后来为了团结抗日,主动携手。在文学史著述中,通俗文学曾被遮蔽与贬低,新时期以来逐渐趋于历史还原,多元共生的文学史观念愈加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从美学高度分析了侦探小说的商业性.提出应从“实际的和文化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等方面分析侦探小说流行的原因。葛兰西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实际上将侦探小说视为“人民一民族”的文学的一个部分。福柯的话语分析则表明,侦探小说、或者犯罪文学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话语实践转型的产物。并在诸多社会层面产生与之相关的话语效果。二者的分析有趣地勾画了侦探小说历史流变的谱系。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造就出生产-消费型的生态环境.文学作为其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精神生产-消费品.与严肃文学相比,通俗文学的成功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求.作为精神消费品的主要生产者,通俗小说作家悉心关注文学作品的消费市场,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心理企盼,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浪漫传奇、侦探小说、恐怖小说,科幻小说,爱情小说等,以使有着不同兴趣及偏爱的读者有充裕的选择空间.大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又进一步刺激了文学的生产.此外,严肃文学的衰落与悬置终极真理的社会文化氛围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侦探小说创作繁荣之时,恰是"五四"精神影响深远之际,小说家们塑造了霍桑等具有"理想国民"特点的侦探或侠盗形象,并努力宣扬"科学"、"法制"等现代精神,试图将侦探小说作为市民的"通俗教科书"。因此,中国现代侦探小说体现了"启蒙性"这一本土特征。在"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中国侦探小说家通过作品对国民进行"启智"和"劝善"的努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是明代通俗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本文介绍了冯梦龙有关通俗文学要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必须作到通俗易懂,然后才能“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的观点“以及通俗文学是通俗而不是下流的思想,分析了冯梦龙通俗文学观形成的背景和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明清以来的公案小说在进入晚清以后呈现出逐步衰落的发展态势。尤其在西方侦探小说译介并进入中国之后,公案小说更是被认为为侦探小说所取代,这一过程通常被形象地描述为"包拯与福尔摩斯交接班"。但在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此消彼长、前后更替的表层现象之下,两类小说之间其实产生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文本纠葛和对话关系。通过对公案小说如何受西方侦探小说影响及其在文本内部发生的种种微妙变化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种影响并非是单向度的,公案小说反过来又潜在地、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侦探小说的理论和创作,二者最终形成"合流",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社会条件,及其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的原因和文化价值.同时,指出了"通俗文学"存在着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侦探小说的产生具有相似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渊源,但明治维新特别是二战后,日本的侦探小时发展迅速,社会推理小说成为世界侦探小说发展的第三次高峰,而中国侦探小说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流派。中日侦探小说艺术成就悬殊,与两国的发展道路和经济水平不同、法律体系的健全和法律观念的普及程度不同,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等因素有关。中国侦探小说要向前发展,一要走本土化创作之路,二要不断丰富小说的社会内涵,三要创作多层次的小说,以满足不同层次社会读者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