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建立"文学理论学"学科之必要。"文学理论学"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理论",属于"元科学"的范围。它要解决"文学理论是什么"的问题及其文学理论的对象、特征、要素、范式与变化规则等问题。"文学理论学"的体系形态可能多种多样,但一定有其基本的研究领域。该学科对认识文学理论、提高文学理论研究的自觉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网络搜索看,国内明确提出并讨论“文学理论与学科泛化”的时间是2001年。此后问有文章出现,但过于零星,也不够深入。通过李瑭平教授,我们约请了一些有兴趣的学者来集中讨论。从收到的6篇文章看,共同点是,都对目前文学理论发展现状不满,也都认为有许多弊病应该克服,并对重建抱有信心。但对文学理论如何应对学科泛化,需不需要自性,如果需要,如何处理与泛化的关系,如果不需要,将如何生存、发展等问题,各人意见却不一致。大体可归纳为四种。 第一种比较自信,认为文学理论没有泛化也不需要泛化,而要发展。童庆炳先生认为.有些自称泛化的论文,其实不是文学理论而是一种社会学研究。这不仅因为它们将目光锁定在以电子为媒介以消费为宗旨的文化现象上,而且所使用的理论资源也来自社会学家。文学理论要发展,应老老实实把文学文本放回到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李春青教授认为,文学理论有沉寂但没有泛化,相反还在深化、细化着。他从反思、阐释和自我认同三方面认真说明了未来文学理论的可能路径。第二种持怀疑态度,认为被国家意识形态、旧的学科体制及规训制度所操控的文学理论可能正在失去活力,也许需要某种泛化来恢复生命力。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学理论能否应对现实、是否全知全能的怀疑。赵勇教授指出,传统文学理论解释第一种文学(纯文学)得心应手,但对第二种文学(按配方生产的大众文学)却束手无策。陈思和评论《兄弟》进退失据,证实了若缺少文化研究维度所可能出现的尴尬。他还担忧,有些人的学科化冲动有可能使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潜力尚未发挥又堕入制度化泥坑。李琚平教授简要追溯了文学理论在学科泛化背景中发展的历史,还仔细考察了世界范?  相似文献   

3.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4.
对于"强制阐释"之后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尽管目前有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但两种思路与主张都存在着理论构建的封闭取向及误区,并远离了具体的文学实践,而这也使它们终究没能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困境。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困境,就必须从其认识论根源入手,回归到实践这个根本出发点上来,从当代中国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出发,坚持应有的学科性质与中国话语构建,并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从而既克服张江先生批判的当代西方文论那样直接征用场外理论而造成的文学研究对象的偏离和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自身构建的不足,又避免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将文学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和在自我封闭中与西方文学理论对立起来而出现的重建误区,以推动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两大组成部分,要发展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结合起来。历史经验证明,两个“两结合”是否实现和结合得成功与否,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向何处去?文学理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生存方式与发育方向,作为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深化的一个迫切命题,已成为目前仍在文学理论园地耕耘的学者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文学学,应积极涵养“复调意识”,力求在开放与对话中有所推进;而处于学术生态失衡状态之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应大力加强文学理论核心命题的研究,力求在深度开采中有所建构。质言之,既追求思想视野的开阔,又追求学术定位的明确,针对我们自己的问题,在开放中有所恪守,在对话中有所建构——应是我们深化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23日至26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召开。与会代表提交了150余篇论文,涉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建构、文学理论走出去与本土化、文学本质与知识化、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实践、中国古代文论及西方文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等众多专题。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观念多元,在一种总结、反思、对话的学术氛围中达成了诸多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理论的反思性研究,既是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反思研究在中国问题中的落实,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涌动,跨学科间的互动,以及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等等,是中国文学理论走向反思的主要动因。反思,强化了文学理论研究的理性自觉,增进了文学理论与批评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文学理论进入了一个富于学理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有关文学理论如何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的争论,是当下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文学理论问题的探讨,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理论内部,也应该从外围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加以审视。从学科史的角度梳理分析现代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其中科学主义对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是学科史梳理中的重要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行为到文学理论 ,其中有一个转化问题 ,承担这种转化的机制 ,即为理论整合范式。学界在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制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与“他律性” ,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困境与危机的出路等问题上展开的讨论 ,主要的分歧便发生在对不同文学理论整合范式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12.
“龙学”的全称为《文心雕龙》研究学,是一门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也是国学中屈指可数的以某部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典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撰写于南朝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它不仅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最为显赫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校勘、考证、注疏、整理、评点乃至较为系统的研究等几乎延绵不断。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为《文心雕龙》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在《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一文中探讨了近代西方人类学派对“五四”前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刻影响。我们知道,比人类学理论稍后传入中国、同样对现代儿童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是“儿童中心主义”。如果说,西方人类学进化学派的理论是以童话研究为主要突破口,进而从观点、方法等方面全面渗透到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工程之中的话,那么,“儿童中心主义”则是以其高扬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旗帜,为现代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4.
虽然200多年前查理斯·巴陀和康德等人就将“诗”划入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门类,但关于“诗”的理论,即文学理论,却从来未曾完全独立过。即使我们把圣伯夫以后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视作文学理论作为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但实际上十九世纪以来的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靠从其他学科那里借取方法、观念以及术语、概念来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学理论虽然有自己的考察对象即文学活动,但它对文学活动的阐释视点和阐释方法,却依赖于其他学科的供给。尤其是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中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文学理论,其理论话语并不具备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4月 2 3日至 2 7日 ,来自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前沿的专家、学者 50多人云集扬州 ,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理论研究室和扬州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讨论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特别对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侧重反思了全球化语境中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各自的功能与界限作了比较清晰的区分。专家、学者还对经济…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学理论"学科界属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学科在中国出现和发展已近百年,但"文学理论"学科界属很不明确,它与文艺学、美学之间界属不清,时至今日仍未得到解决.文章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四点原因,提出建立和明确"文学理论"界属的根据,并对即将跨入21世纪的"文学理论"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学理论研究与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分科立学到学科互涉的转向背景中,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化演进衍生了"纯文学"与"非文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路径。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曲解了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知识范畴、思想阈限、研究方法,不利于对学科本体性的理解。究其因,学科本位主义制导了该学科知识化生产及在此基础上的关系认知。学科界分是跨学科实践的原点。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化是从多学科体系中"发现"、在析离中开启学科自主性的过程。在文学与时代发展同构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儿童文学的跨学科拓展应在强化学科主体性的基石上有效地推进,从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