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理论根基和文化脉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本质特征、精神风貌以及价值追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前进路上艰难险阻,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密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能,是铸就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精神指引,也是新时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给养。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国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在长期国防斗争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国防文化.它的生成蕴含着与我国国防特殊使命任务相契合的精神内涵,内在表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呈现出革命性、斗争性、正义性、创造性等品格特征.新中国国防文化内存的精神之魂和留存的物态文化资源,为新征程上加快国...  相似文献   

3.
冯兵  赵一 《兰州学刊》2023,(3):5-15
“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码。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品格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百年党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理论特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斗争方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立场,发扬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以坚持敢于斗争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4.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成就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从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出发向全党发出的郑重告诫,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政治清醒;“三个务必”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必须坚持的行动策略等重大问题,对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纯洁、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做到“三个务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增强忧患意识、深化自我革命、增强历史主动,这样才能真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证并化成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同毛泽东哲学思想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各民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6.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政治意义、文化价值。长征精神不仅能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也能够为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工业学大庆”是一场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群众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智慧”,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优势”,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传承史上都具有坐标地位和开篇意义,堪称“大庆版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全新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源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凝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精髓;党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坚实步伐,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和不懈追求。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仅呈现出民心为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顾全大局的特征,而且也在历时性和共时性演进的历程中呈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0.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更高要求。总的来看,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求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饱含自我革命精神,人民是底气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提供了发展动力,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经验教训提供了外部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自我革命不断进行话语创新,形成了以初心和使命为内核的价值话语,以先进性与纯洁性为旨归的目标话语,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形式的方法话语,以区别于其他政党为标志的特征话语。面向未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对巩固领导力,提升组织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苇  李欣 《学术界》2012,(1):178-188,288
从“发疯人”到“精神不健全”概念的详细界定,从年龄歧视主义到年龄中立主义的立法回归,从大包大揽到正当程序的合理利用,从禁治产制度到注重意思自由的个案审查机制,成年监护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对私法自治理念的逐步强调.私法自治理念不仅要求成年监护立法区分当事人需求,尊重当事人意愿,还强调成年监护领域适度的国家义务与社会责任.我国成年监护立法的重构需要以立法趋势为背景,贯彻尊重自我决定权理念,增设意定监护制度,加强国家与社会的监护监督义务,注重私立监护、公共监护、社会监护合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清代岭南词人与岭外有着不断的词学交流,这对岭南词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词学交流促进了清代岭南词人的成长与岭南词的发展。另外,这种交流有助于清岭南词人与岭南词地位的提升。再者,词学交流还对岭南词风的嬗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第三人利益合同现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承认,其核心在于对第三人权利的认定.但我国<合同法>第64条对此问题的规定却相当模糊.不仅第三人能否取得合同上的权利未能明确,而且条文设计也过于简略,这不符合现代合同法的发展趋势.因此对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受益第三人的权利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与一般的理学史论著不同,孙奇逢在《理学宗传》中加入并且肯定了汉代学术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本来并不应该出现在正统的理学史论著中。之所以如此,应与孙奇逢试图修正宋儒的政治理念有关。宋儒强调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君臣关系,而孙奇逢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式的君臣关系,这在清初的政治语境中有其合理性。孙奇逢的政治理念在当时拥有不少支持者,并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5.
鸿篇巨著<红楼梦>中大量体态语的妙用是曾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体态语的形式,<虹楼梦>中个性迥异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体态语可分为三大类:表情语、手势语、体姿语.体态语独特的功能、特征使其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 ,良好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 ,利用群体心理 ,有利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分析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海上花列传》的“苏白”写作,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批评意见。但从版本资料来看,为众人所普遍接受的《海上花列传》“不获风行于时”的看法是不合实际的。《海上花列传》成功的奥秘不在于它使用了“苏白”,而在于作者对“苏白”这种方言的创造性运用。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运用,“苏白”在表现“地域神味”的同时,还凸显了人物鲜活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解放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这场新文化运动对国人思想的解放,而"对西方求解放"则关注甚少,忽视了这一点,对于"五四"思想解放的理解则是不全面的.从总体上看,国人"对西方求解放"的新构想,主要呈现两种范式:一是呼吁打破对西方的盲从,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关系;二是服膺马克思主义和转而"以俄为师".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其展开的历史过程中,正是"对传统求解放"与"对西方求解放"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博击,构成了不断推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在今天,理性地保持二者之间的此种张力与博击,仍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永葆思想活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关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进入网络时代,传播技术的进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受众从传统大众传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新闻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促成了“把关人”的观念转变、凸现了“把关人”的专业优势、放大了“把关人”的长效功能。要维护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把关人”角色不能缺失,“把关人”的社会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网上信息资源特点、网络环境给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增添的新内容 ,以及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网络信息服务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