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民族的环境取向与地方性的生态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生境"与"民族生态位"的提出借用了自然科学的概念,旨在从各民族生存的相对固定的小区域来考察民族与环境相互关系,探讨民族环境取向的两个基本向度——垂直空间向度与水平空间向度,进而分析各民族对生存资源的空间利用。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是关于居住地周围小环境的认知,即地方性、区域性的环境认知。各民族社会传承有序的生态知识,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合理化常识,这些常识是我们进行区域性的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中可以依凭的第一手的资料,具有潜在的生态认识价值,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建筑感性工学是建筑美学与建筑工学相结合的产物。建筑设计在感觉参数、知觉意象与听觉系统等感性工学维度上具有独特的美学理念。从建筑形象设计考量,感觉参数是建筑感性工学的首要维度;在建筑空间设计向度上,知觉意象是建筑感性工学的体验形态;在建筑时间设计中,听觉系统是建筑感性工学的立体声响诉求。在当代感性工学与商业资本运作下,建筑感性工学显示出建筑空间既是居住者生活情趣的视听空间,也是社会的表情、文化与身份的独特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3.
唐诗中的扬州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在地理向度上,唐诗塑造清俊秀丽的扬州都市“第一空间”,彰显“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宗教气息浓郁的“江南气象”;在情感向度上,唐诗构建了及时享乐、颓废感伤的“第二空间”,包孕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怀,对商妇辛酸生活的精细体味;在审美向度上,唐诗以艺术化的方式构建无限意味的“审美空间”,超越了诗人个体的心理情感,具有“情感的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性的时间感勾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融时间向度的历史性和空间向度的质感于一体的“审美时空”.  相似文献   

4.
当代空间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二十世纪后期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下的文学空间理论突破了文学研究过分注重时间向度的范式,将空间向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形成一种空间化的思考研究范式。文学空间理论改变了传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开拓了文学研究的视阈、扩大了文学的研究范围,为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学术增长极。文学空间理论是对文学研究本体化、中心化的排斥,它不应再成为新的本质化和中心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当下对网络自由的理解,存在着激进的或绝对化的网络自由观、简单的或单向度的网络自由观,以及理想的或彼岸式的网络自由观。在这三种网络自由观下,网络自由被单一化、片面化和极端化。为了保全网络自由概念的整全性,需要从网络空间、网络社会和网络价值三个向度对其进行理解。网络自由的空间向度、社会向度以及价值向度隐含着其与网络秩序的辨证性张力关系。网络空间向度体现了技术自由与技术控制之间的张力,网络价值向度体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二者均需在社会向度上予以限制,而网络道德共识和网络法治则是其中两个纾解网络张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发生萌芽的“玉教说”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富有弹性和精神向度的阐释空间,玉教说的文明发生动力学机制不仅可以阐释文明源头的发生动力,并且可以为当代中华文明的精神革新提供动力,对当代中国精神重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张伟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和近年出版的小说《外省书》、《能不忆蜀葵》论述了其小说的两个精神向度——道德理性与生命理想之间的抗衡。文章认为,在《古船》、《外省书》中,作者继承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表达了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理性反思;而在《九月寓言》、《能不忆蜀葵》中,张炜则继承了传统道家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对本身生命状态、本身生命人格的讴歌。从张炜的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两个精神向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可以看到作者试图融合两个精神向度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江西区域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区域经济就是区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可以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因素;另一类是区域性因素。一般性因素即撇开区域这个空间向度,单从国民经济角度理解的制约因素,它包  相似文献   

9.
红河文化研究是滇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取得很高建树。论文结合当前红河文化研究的现状,认为可以从"历史性"向度、"民族性"向度、"当下性"向度三个层面深化。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可以分为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个向度。分析了这两个向度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目前中国还主要面临着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但可以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现代民法一项基本的不动产所有权形式。在现代各国,高层建筑日益发展,高层建筑物中居民的权利使用方式及人际关系复杂,有的学者把这类建筑物称为“纠纷住宅”。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区分所有权法,因此,笔者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采“三元论”说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专有权、共有权及成员权之间的关系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客体的空间性,最后考察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阐述中国阴阳哲学的内涵及其对建筑空间影响的基础上 ,通过对单体建筑、组群关系及城市系统三个层面模糊空间形态的分析 ,指出阴阳哲学思维下的模糊空间是一种亦内亦外、包容共存的空间形态 ,具有调和互济以满足多层面人性生活的特质 ,其在现代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空间,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渗透而成为政治空间。在初期因禁止华人入园而引发公园运动,形成了中国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深刻民族集体记忆,而且公园中的殖民主义纪念建筑进一步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因为如此,中国人自己在建造公园时更突出民族特色并强调教育功能,从公园名称、空间布局和建筑到公园功能都体现出民族主义精神。公园问题折射出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融合、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冲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工业元素”再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建筑改扩建是当前建筑界的一个热点,而如何在改造中保留工业建筑鲜明的特点是这个热点中的核心问题。不难发现,工业建筑的特点主要由一系列与原有工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元素——即工业元素表现出来,因此,在工业建筑改造中通过对工业元素的恰当再利用,有利于保持工业建筑的个性。通过对工业元素概念以及范围的提出,强调了工业建筑改扩建中其再利用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工业元素在建筑空间,形态以及环境中的应用手法以及相关案例,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中保留其工业特性的独特视角,留住工业建筑的“根”。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课程教学只重视一些书本理论的图纸化,而这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所设计建筑的本质及其特殊的要求,因而设计之中缺乏创新。通过教学改革在新的教学中引入建筑计划学的相关理念,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能实际接触所要设计的对象,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实地踏勘,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建筑空间、环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以调查研究促建筑方案设计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礼仪空间的典型形象,明堂建筑的外在形态与上古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关联,秦汉以来论说甚多,尤以当代学人研究详赡.而对以<礼记·明堂位>为主要文献的明堂内部空间叙事却触及甚少.空间要素如"门"、"墙"、"阶"、"位"与"向"等在先秦礼仪过程中,是内外攸分、正仪辨等标识身份、地位和权能的象征符码.它以模式化的空间叙事在种种仪式中,显示礼仪参与者之间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等社会伦理关系,实现了权力与秩序以及君临天下的空间功能.笔者借助仪式理论和考古建筑遗址复原图,尝试从仪式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微观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那些潜藏在"明堂"之"位"中的观念及其与明堂建筑的象征关联,从仪式空间的三个层面思考人们怎样通过模式化的叙事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建筑节能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阐述居住建筑节能的涵义,并对我国居住建筑节能现状及居住节能型建筑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整体规划设计到建筑物单体设计以及建筑细部构造设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完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建筑功能、艺术与建筑技术三者更好地结合,达到建造低成本、高效率节能型居住建筑的目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园林除了对自然地大面积的利用外,还可以对特殊绿化空间进行利用。城市特殊绿化空间是指城市各类建筑和构筑物所形成的空间和表面,植物可以在自然条件下或采取人工措施下生长。提出了以生境为主,结合建筑物的形态特征的城市园林特殊空间分类方法。随着生态建筑的提出,城市特殊绿化空间绿化的发展更加趋于生态化与自然化,并在营造水平上趋于设施化与工艺化。  相似文献   

20.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部分校舍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且每栋建筑被冠以独特的名字。其命名有的源于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且都非常典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其命名有四个特点:(1)源出广泛,用典精准,寓意深刻;(2)与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形成十分巧妙的结合;(3)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大楼亦成为育人的“大师”;(4)善用人名激励后人,善用地名以慰乡情。其命名借文化之力,彰显了陈嘉庚先生“在文化环境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嘉庚建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