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方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西方经典,那些成为了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西方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西方经典还必须经受现代性的考验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涌现出的规模宏大的翻译文学现象,中断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学的运行轨程,从此中国文学汇入世界文学大交融的洪流之中。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封闭的系统,翻译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文化心理,输入了面目迥异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不归之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学不断向西方学习、西方文艺思潮逐渐中国化,不断改造中国传统文学、使之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文学不断融合、生成新的文学的过程.创造性,是中国文学现代化最主要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灾难的大量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生态文学选本,编选者借助这些选本表达了各自的生态理念以及对于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构。中国生态文学选本与同时期的社会转型关系密切,编选者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思潮、时空意识与文学观念,也存在着过于贴近时代主潮、审美意识不足等问题。中国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时代的生态灾难及其文学呈现,扩大了生态文学阵营,传播了生态理念,揭示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阶段性演变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巨赞作《佛教与中国文学》,简明扼要地讨论了佛教同文学声气相求的关系.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学休戚相关,佛教与中国文学更是声气相求.从汉代开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比皆是,无论是修辞造句、诗歌、绘画,还是其后的小说、戏曲.在思想上,特别是人生哲学、审美观念,佛教思想的深刻烙印无处不在,集中表现了巨赞“文以载道”佛教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从先秦到隋唐五代以前 ,中国文学中心基本上定位于以中原为核心的黄河流域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近代 ,中国文学中心转移到以江浙为核心的长江流域 ,并长期稳定下来。纵观整个文学史 ,中国文学的中心曾经历了三次由北而南的大迁移 ,四次由北而南、又由南而北的大循环 ,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 ,形成了中国文学的不同地域特征及其审美理想 ,促进了南北文学的交流和融合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不断更新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国际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承担着走向世界的使命。然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几年却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很多批判。他依据“世界文学的标准”提出,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不属于世界文学。他的批判引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们的讨论,这是值得中国文学进行反思的。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中国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抗战作品大批"输出"和国外文学大量"输入",世界各国作家亲赴中国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抗日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力的一翼,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9.
把当代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与欧美文学相比较,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文学中环境文学的失语。当代中国文学没有形成环境文学的整体体系与文学类别,但是挖掘其未来发展的基础与因子,可以找到构建当代中国环境文学的土壤与途径。本文从文学评论、作家创作、作品主题、读者群体四个方面提出了建构中国当代环境文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后 ,中国对日本近代化成功经验的关注 ,构成了中日文学关系逆转的政治、文化背景 ;当时翻译的许多日本新学书籍 ,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文人鄙视日本文学的态度 ,使中日文学关系逆转成为可能 ;许多游日人士和留日学生 ,在日本自觉不自觉地由实学或革命而转向文学 ,由文学而借鉴日本文学变革经验 ,使中日文学关系发生逆转 ,即中国文学回过头来向昔日学生日本文学学习。中国文学主要看取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新文学 ,它们不仅仅是中西文学关系之中介 ,而且以自己的独特性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前 3 0年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1.
日本接受西方"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尝试对中国文学进行通史性质的研究,明治时期日本学界人士兴起了中国文学史撰写的热潮.在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模式影响下,20世纪初叶的中国出现了大量以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为蓝本而撰写的文学史著作.日本文学史家的"文学"观影响到中国文学史家对"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他们此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呈现了这种文学观嬗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巨赞作《佛教与中国文学》,简明扼要地讨论了佛教同文学声气相求的关系。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学休戚相关,佛教与中国文学更是声气相求。从汉代开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比皆是,无论是修辞造句、诗歌、绘画,还是其后的小说、戏曲。在思想上,特别是人生哲学、审美观念,佛教思想的深刻烙印无处不在,集中表现了巨赞"文以载道"佛教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尤其是从"五四"到"文革"之前的这个阶段,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20和30年代的革命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都受到了俄苏文学的直接影响。文革结束后,苏联文学模式不再是中国文学的唯一选择,中国作家对苏联文学进行了有选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各种激进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文学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要求,表现在文学上功利色彩日益浓重,意识形态的规约抑制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文学工具化的理论削弱了文学自足性的价值,战争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对文学的审美要求,造成对作家及作品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评价方式。一元化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的中国文学角度看,"现实主义"的中国接受历经了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两阶段,现实主义的文学确认有助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进行,而现实主义的政治独尊则显现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偏至,现实主义的中国发展只有脱离政治化的负面影响才能走上文学自主的更新正轨.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的名称是舶来品,意识流技法在中国古已有之,且有着丰富的文学实践.文章初步梳理了当代意识流文学创作实践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认为后者影响了中国意识流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国意识流文学的内在依据和土壤根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一书,把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思潮,放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量和审视,视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结构性存在,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和考辫,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研究,为认知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关注中国文学领域的国家社科项目,并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1991-2014)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获得的关于中国文学国家社科项目的相关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中国文学国家社科项目基本信息、中国文学国家社科项目标题、中国文学国家社科项目结项情况、中国文学国家社科项目学术研究成果四个方面以及各自具体子内容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反映出近年来中国文学领域国家社科项目的一些基本信息、分布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研究成果构成了近年来中国文学国家社科项目的大体框架。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世纪末欧美文学被引进中国文坛之日起,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外来基因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是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步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氛围中和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中发展起来的,从而使中国的一些固有的文学观念、艺术话语与西方的观念和话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解。由此,依据今天中国发展的需求和文化建设的需求,围绕科学、民主和人文精神提升的基点,全方位地建设中国欧美文学的新形态,就构成了今天中国的欧美文学引进、研究和传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阐释了全球化时代给予中国文学研究带来的正面影响 ,指出该时代给中国文学带来的负面作用 ,明确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