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森林是人工生态系统,其功能系统能否实现良性循环依赖于人工植物群落稳定性与否。人工植物群落构建应师法自然理念,遵循近自然式景观设计、乡土化植物景观设计和保护性景观设计等相关理论。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结构应体现景观观赏性与艺术性、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群落组成结构合理性等多方面需求,在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构建上应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营建地域特色景观。通过模拟地带性植被特征进行科学合理配置,结合植物季相变化创造时空意境,依据不同功能要求创建适宜景观特色,并利用适宜营林措施调控群落演替,优化植物群落景观结构,营建出结构优化、功能强大、景观美化的城市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2.
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水利旅游业是实现治水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安徽蚌埠龙子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例,水利风景名胜区建设中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守适地适树的规划原则,植被规划应在注重植物群落的搭配和贯通,体现植物群落的高密度和高丰富度的群体效果的同时,营造城市尺度的特色植物景观,恰当选择风景区植物群落模式。  相似文献   

3.
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水利旅游业是实现治水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安徽蚌埠龙子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例,水利风景名胜区建设中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守“适地适树”的规划原则,植被规划应在注重植物群落的搭配和贯通,体现植物群落的高密度和高丰富度的群体效果的同时,营造城市尺度的特色植物景观,恰当选择风景区植物群落模式。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模拟和营造自然植物景观,集中地采用多种植物造景手法。以问卷方式对来园游客展开调查,研究游客对该公园植物景观的偏好和游憩环境的感受情况。调查游客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居住地;调查范围基本覆盖了公园的各个游憩区和景点。通过统计游客对不同类型的观赏植物、植物群落、植物空间环境和植物景观的偏好程度,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观花植物、乔灌草混交群落、半封闭的植物空间和林中溪流景观是多数游客的最爱;不同性别、年龄游客的偏好程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植物景观应该拥有稳定植物群落,能够发挥自净能力。深刻理解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种间关系、化感作用、生态位等理论知识,系统阐述这些理论与构建稳定园林植物群落的关系,从而解释园林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对荒山绿化、矿区绿化等绿化项目提供理论指导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总结、分析了园林植物间的化感相生与化感相克作用的作用方式、作用范围与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以及影响园林植物化感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认为园林植物所释放出的化感物质对其作用范围内的植物产生毒害是影响园林植物群落稳定、园林景观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指出了植物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生态审美意识、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在建设可持续性的园林景观过程中对园林植物景观生态美学评价与植物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试论城市景观植物设计的科学与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植物设计是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景观植物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景观植物设计中的科学主要指必须在充分了解作为基本要素———植物的生长习性之基础上,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配置;景观植物设计中的艺术则指应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很好地利用植物的美学特征,创造出符合人们美感心理的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中药用植物园有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观赏性于一体的功能,以杭州第一技师学院药用植物园的景观改造为例,说明了如何在保证药用植物园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塑造优美的景观,为整个学校的生态环境改善、校园文化营造和教学科研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唐芙蓉园植物种类组成及主要景点植物配植进行了分析。大唐芙蓉园的种植设计存在植物群落单调机械,景观效果缺乏多样性,不能突出其文化主题等问题。建议大唐芙蓉园在进行植物景观改造时紧扣文化主题,多使用具有西安特色的绿化树种,尽可能丰富和变化植物配植形式和空间,使大唐芙蓉园的植物景观朝着空间结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色彩在植物景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当今关于植物景观色彩的研究,多停留在原则性指导上.采用Munsell色彩调和理论,从园林规划设计实际操作出发,探讨一种优化植物景观色彩的方法,作为今后在植物景观塑造上的理论依据.实例证明,以Munsell色彩调和理论为基础,借助Photoshop软件进行优化方法设计,通过具体实例对该方法加以验证,Munsell色彩调和理论可行,方法好用.  相似文献   

11.
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自然、人文环境,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本文从保留城市的自然原生景观要素,规划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三方面来探讨城市空间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被称为全球最美的大学之一,考察清华大学100年来校园景观环境的特点与传承,可以为今日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借鉴。通过对清华大学校园园林景观、植物景观、纪念景观、小区景观、建筑景观、交通景观特点的调查分析,认为大学校园具有美化环境及文学、历史、教育作用,彰显大学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同时提出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注意景观和谐、功能分区、自然融合及可持续性,为建设绿色大学校园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民人格塑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公民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公民意识,培育公民潜意识和塑造公民行为模式。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功能就必须在研究公民人格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灌输指导、陶冶领悟、组织参与的公民人格塑造模式。  相似文献   

14.
植物景观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与模型,对评价与改造校园植物景观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体系,分三步对南京艺术学院的样地植物景观现状进行评价。利用9项评价指标,合理分配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出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计算南京艺术学院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杭州城市森林构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杭州城市森林建设的必要性为出发点,提出了生态功能优先、追求景观自然协调、注重生物多样性、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地方植被和人文特色等城市森林建设原则。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应选择和应用好地带性乡土树种,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构建适宜的复层群落,恢复和重建城市湿地系统,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杭州城市森林。  相似文献   

16.
景观设计必须考虑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它必须考虑到景观的地理外在要素如地质、地貌、地形、水体、植被的造型能力,使之合乎自然形态规律并按照美的目的来建造;其次,它要考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的是使景观能够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植物、水体、天空、水土都处于规律的变化之中,人与自然协调生存;然后,它还要考虑到人类社会及历史人文的要素,要探究景观的合乎时代性和文化民族地域的特征性,要保留和传承人类的历史文化。随自然而设计、以美的规律来设计、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来设计是景观设计应有的最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7.
廊坊市大学校园绿化环境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廊坊市大学校园绿化环境的调查,利用植物种类、种数等指标,对绿化树种应用频率和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校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均高于廊坊市园林绿化总体水平;常用绿化树种少于廊坊市常用绿化树种;植物群落中树种组成雷同者较多,缺少丰富的组合和变化。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公共偏好法对各高等学校师生员工进行校园景观布局评价的调查,分析了校园的硬环境如何与师生员工的心理需要相吻合,作者提出大学校园的绿化应适当扩大植物群落面积,提高植物种类丰富度;以人为本,创建特色校园景观;发挥校园绿化的文化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操、品德和文化艺术的熏陶;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沈阳南湖公园的油松栎林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南湖公园人工油松栎林群落整体上反映出地带性油松栎林群落的特征.其乔木层次优势种与地带性油松栎林群落优势种相符,但是伴生树种偶有差距,据景观艺术效果、景观功能及植物生态学特性,这些树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整或保留,可增加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u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垂柳(Sllix babylonica)、槲树(Quercus dentate)等.调查样地的灌木层次都成星散分布,灌木树种与地域性群落中树种出入较大,该层次的景观应予以适当调整,可增加花木蓝(lndigofera kirilowii)、红刺玫(Rosa 口multifolrcwar.cathayensi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卫矛(Euonymuls alatus)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灌木.样地地被层次皆为草坪草,由于地带性植物群落中的草坪层大多为野生草坪,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来源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设计中可选择形态、习性相似的地被植物进行代替,以加强这一层次的景观地域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的物质文化研究从原初单一的研究范式逐渐向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众多研究领域扩展并成为跨越多个学科的开放性文化空间。物作为现今重要的言说对象、生命景观和价值维度,体现着近似于语言、叙事以及历史的性质,物的各项功能也随着物的不同身份表征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性质而呈现出多维化的特点。物证功能、物建功能、物治功能等物的文化功能都在物的文化建构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物对集体记忆的确证,物对家庭空间生产的建构以及物的治疗作用。这三种物的文化功能在"物尽其用"的哲学层面上能够更加明晰地阐述物的本质意义、生命意义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烟台市区人工林地被火烧后自然恢复的潜力,调查研究了烟台蓁山遭受火灾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混交林迹地在两年后植物群落恢复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 在乔木、灌木植物被火烧全部去除后,原生长于林下、林缘、路边灌草丛中的草本植物迅速繁衍,形成地被层,火烧迹地可迅速恢复为草本植物群落,次生裸地阶段仅约30 d左右.(2) 处于阴坡的火烧迹地形成以大型多年生根茎禾草紫芒(Miscanthus purpurascens)为建群种的草本植物群落,群落的植物种类及数量丰富,各物种的高度、盖度等均高于未火烧林地的草本层;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较复杂.处于阳坡的火烧迹地群落恢复速度缓慢,群落的种类、数量等变化幅度较小.乡土草本植物在火烧后迅速生长,这对植被的恢复过程以及防止因林地被破坏而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3) 尽管该群落周围有荆条、酸枣、扁担木等灌木种类存在,但是火烧两年后还未见有木本植物种类出现,可见其自然恢复成为木本群落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