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朔的小说以颠覆为能事,它们颠覆了爱情、秩序以及一切传统的价值规范.这种颠覆有一定的警世意义;而其所依据的仍是中国传统的"痞"文化,因此,"痞子"最后只能重归传统.对这种荒诞人生状况的思考,才是王朔小说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王朔营造小说的三种策略贺骥,赵保安王朔是应运而生的。他的小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文化的勃兴中开始走红,并逐渐成势,从而引来了众多的评论者。本文仅对他小说中惯用的三种基本策略进行述评。王朔的小说写得很平淡,很微观。一字一句,顺手拈来,仿佛缺乏激情洋溢...  相似文献   

3.
王朔的小说总是以反理性的精神取向解构现实人生、摒弃幸福爱情,抹煞了英雄、爱情与信仰,充满了顽主、小人物与价值的迷失,呈现出浓厚的世俗性与后现代性特征,由之而迥异于经典的叙述话语,迥异于传统的主流文学。  相似文献   

4.
王朔一向是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但是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那些照搬现代、后现代理论的批评无疑是对王朔的误读。另外,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王朔创作中浸透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欲求,可以说在通过女性描写达到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方面,王朔并没有完全冲破传统识见,而是在进一步重复陈旧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网友王朔     
锄禾狂舞 《可乐》2008,(2):65-65
所谓名人,不过是名字响亮一些的普通人。我曾经是王朔小说的忠实读者。王朔对社会的洞察、批判的笔调,以及小说的张力,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酣畅。我对王朔顶礼膜拜。最近,我惊奇地发现,偶像王朔就在我身边,只是一个网友而已。  相似文献   

6.
徐小平 《21世纪》2008,(7):13-13
1988年,我在加拿大留学,不知怎么看到了王朔的一篇中篇小说,大概是一本文学杂志上的,叫《三T公司》,读完后我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八十年代是思想解放和思想禁锢交战较劲、思想解放步步为营、思想禁锢节节败退的年代。王朔的小说,至少这篇《三T公司》,于我如同黄河壶口瀑布之水,把我早就想要宣泄的对中国生活的感受宣泄得一泻千里,畅快淋漓,舒服极了。文学的价值,莫过于此。黄金时期的王朔,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旗手。  相似文献   

7.
王朔小说之“新”,主要在于其反讽特征和后人道主义思想倾向。但从历史传承角度审视 ,王朔小说的生命力却在于对前人创造的“俗套”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王朔小说语言的特点为“玩”文字,即一种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冲动,一种随心所欲地调遣文字的境界。他突破传统小说语言的束缚,用一种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漫画式地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具体语言表现形式为“集装”语汇、“客串”词义,使语言表现力呈现一种“规模”效应。王朔的这种大胆尝试使他的小说语言独树一帜,充满了灵气和生气,但有时也流于庸俗,反映出他的痞气。  相似文献   

9.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10.
导演姜文首次从镜前走到幕后,将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进行了改编。从王朔评价看来,《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他所有小说中改编最好的一部,王朔对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还友情出言了影片中两个军区大院劝架的调停者。导演姜文则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成年的“马小军”娓娓道来属于王朔也属于他的那段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11.
王朔是内地作家中作品改编电影最多的,他的文本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很是契合。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及并非改编自其小说但受其影响的"后王朔电影",具有情节的假定性和语言的狂欢广场性特征,由此建构了一种狂欢式的"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和主流作了必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冲不破的情爱怪圈─—谈王朔小说的情爱模式王素霞王朔,这个躲在世俗背后,戏谑正常的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念的“写字”家,在都市文学的舞台上,勾画了一批批“反社会”的角色,他们无视、低毁现存世界的“神圣”或“永恒”,嘻笑怒骂,冷嘲热讽,击毁人们心中一个个固...  相似文献   

13.
王朔与杰克·凯鲁亚克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由于在写作风格上与杰克·凯鲁亚克有相似之处而被称为中国的“垮掉的一代”。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点,指出王朔只是新京味儿小说的代表,而并非“垮掉的一代”。  相似文献   

14.
正当市场原装“茅台”供不应求,王朔的酒精兑水点上一二滴“敌敌畏”的假活儿也“昧着良心”上市了。王朔小说引起的“轰动效应”是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他以特有的“激情、悬疑、机智、幽默甚至无耻”,引发了读者的愉悦、吃惊、乃至激愤、憎恶。总之,你读了王朔,他不会让你太舒坦。  相似文献   

15.
王朔小说中存在着几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反讽",包括主题级反讽、情境反讽、语辞性反讽等.  相似文献   

16.
王朔一向是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但是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那些照搬现代、后现代理论的批评无疑是对王朔的误读.另外,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王朔创作中浸透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欲求,可以说在通过女性描写达到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方面,王朔并没有完全冲破传统识见,而是在进一步重复陈旧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流氓文学”,新潮批评把王朔纳入“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行列,通俗文学则将其归在本流派的麾下,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将这些评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加以综述,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坛上不能忽略王朔,他贡献给文学史的是顽主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顽主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民,他们自己鄙夷着老百姓,这类多余人不具备平民身份,甚至还有一种优越感.但王朔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采取平民视角,让广大读者接受,真切展开叙述.王朔的平民倾向还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易于普通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生长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是新时期小说写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语境,它深刻影响着小说的叙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刘绍棠的乡土侠士传奇到中后期的王朔写作与市场化的结合,反映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背离政治启蒙和精英话语而走向大众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对当代"京味小说"的文化品格及其演化进程作出了清晰的勾勒,认为"讲礼"、"找乐"与"慷慨悲歌"构成了北京人文化品格的基本矛盾,由此产生了"京味小说"淳厚与悲凉的双重景观.从老舍、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王朔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出时代变化中"京味小说"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