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九品中正制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举制度,是由其特定的教育环境所决定的.曹魏之初,随着整体社会教育的衰微、门阀士族的形成,朝廷在与大族相妥协的情形下创立九品中正制;晋时,由于士族家学独盛,门第被无限夸大,九品中正制又独为士族所把持,将维护士族利益之功能发挥到了极点;南北朝时,君权回归、教育复兴、士族衰微,作为士族阶层把持选举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便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纵观其演变历程,实是选举制度在乱世教育衰微情形之下的一种病态反映.  相似文献   

2.
九品中正制的本意是以德才衡量人物 ,别其高下 ,量才授官 ,以期做到用人公正。由于统治者的利用和门阀势力的膨胀 ,这一制度逐渐蜕变 ,清义的作用日益下降 ,品评人物渐渐为少数贵族所操纵 ,最后只重出身 ,不论德才 ,沦为世家大族巩固特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世入北魏,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历史性嬗变,正式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两大中正组织系统.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依旧分为州郡两级,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北魏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不仅有助于克服以往中正制度的一些弊端,使九品中正制的品评机制更趋完善,而且也将传统的州郡辟召之制纳入到中正制度的选举体制之中,使九品中正制对地方选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为增强.随着北魏选官制度的这一变化,也标志着北朝一系的九品中正制已初步形成,在九品中正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以隋唐为分界线将其分为"荐举"与"科举"两种制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以期对今天的用人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以隋唐为分界线将其分为"荐举"与"科举"两种制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以期对今天的用人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东吴九品中正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时期,建国于江左的东吴政权曾经仿效魏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度.东吴的九品中正制虽然在组织设置、中正职权及其选任方面均是因袭魏制,但在某些地方也略有变异.东吴将九品中正制移植于江南,既和魏、吴两个分立的政权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和历史条件有关,同时也是东吴政权在实现其全面江东化过程中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东吴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仅确保了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仕宦特权,而且也兼顾到淮泗集团和流寓大族的利益,从而对巩固东吴政权及其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制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与这一时代相始终的九品中正制度不可能不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分阶段的历史考察。在这篇文章中,只讨论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一、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正式创立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一朝遭到了大规模的抨击。当时许多人上疏指责中正制度,其中尤以刘毅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一语最具代表性。涉及到九品中正制度的论文或专著,大都据此得出结论:当时世家大族垄断了上品。本文认为,这一结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晋武帝时,段灼上表:“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  相似文献   

8.
发端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沿袭,并在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中正系统分张运作的新变化。其后的北朝各政权虽然在中正选任、执掌和作为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品中正制与流内流外制度、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北朝的选举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曹魏王朝倡导"唯才是举"原则,但是也并非完全放弃对儒家道德价值的追求,不仅有限度地恢复汉代选举制度,而且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监督。特别是文帝创设九品官人法,通过制度化的中正制度,力求达到"德"与"才"价值取向的平衡。西晋是九品中正制确立的关键时期,但是西晋朝臣有关废九品中正制的灼见,是西晋政治腐败和统治危机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0.
北魏孝文帝用人政策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政策是孝文帝统治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人制度的改革既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又反过来为整个改革事业的成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不单纯是最高统治者个人的行为,而是统治阶级群体意识的体现。如何将现时代所提供的有用人才选拔到统治机构中来,并对各级官吏进行政绩考核而及时降黜,对违法犯罪者加以惩处以保持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明,这些方面便构成了孝文帝用人政策的全部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改革与用人这两者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考察,对孝文帝用人政策作出适当的评价。一、选举制度的完善:九品中正制北魏建国百年来,没有一套适应全社会需要的统一的选举制度,这种状况尤其不利于拓跋氏为主体的鲜卑贵族和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合作,妨碍了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选举制度是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选举经验、建国初期民主建政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苏联的选举制度,根据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来的.第一部选举法的制定,标志着新中国选举制度的诞生.第二部选举法的制定和对第二部选举法的五次修正,发展和完善了我国选举制度.我国选举制度建设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六个“坚持”上,即坚持对党对选举制度建设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实际的民主,坚持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原则,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单项突破和地方先行.  相似文献   

12.
直接竞选制相对于其他选举模式来说,其民主化、规范化更胜一筹,尤其是由村民直接推举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选民直接提名村委会候选人,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的"三个直接"做法保证了村民民主权利的直接行使,也保障了村民意志的真实表达。正因为以上优点,直接竞选制也成为推动农村妇女进村委的支持制度之一。虽然制度本身没有强调对妇女的政策倾斜,但恰恰是这种无性别意识,使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妇女能与男性有同台竞争的机会、能平等地参与竞选。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实施结果却使妇女进入村委会的人数大为下降,制度所营造的机会平等却导致了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文章从三个维度对平等抑或不平等进行了思辨,并提出了反思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不断推动下,地方人大迎来了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的地方人大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地方人大选举制度不断改进;地方人大代表、人大会议制度不断健全和规范;地方人大组织制度不断发展;地方人大工作制度不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公选村支书从局部试点并在全国推广,标志着公选村支书已经从个别地方的实践成为选拔村支书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发生机制上来看,公选村支书主要由地方主动创新,并由地方党政领导精心设计、直接组织的。公选村支书创新了村干部的选任方式;提高了村干部队伍素质;扩大了党内民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深化了乡镇机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界定了"村级民主选举科学发展"的含义,并以2008年12月山西省榆次区第八届村委会选举为例,对当前村级民主选举中存在的诸如村民民主意识淡薄、乡镇政府行为失范、宗族家族影响深远、拉票贿选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强化文化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来破解这些难题,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提高村委会选举的实效,促进村级民主选举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财物贿选,宗族势力影响,黑恶势力滋长,“半拉子”民主选举渗杂农村民主选举过程,致使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嬗变,给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工作、和谐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健康乡风民风的形成带来极大危害。提出重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政策,针对农村基层不同的具体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新生代”村干部选拔机制,从大中专学生、乡村经济精英、下派干部、技术骨干中选拔村干部,从源头上预防村干部腐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国各地在探索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了平行选举、职次选举、叠加选举、累计选举四种选举方式,从选举制度本身来看,均重视了候选人个体素质的选择,体现了传统“选贤举能”的政治理念,但是共同的缺点是忽视了发挥选举制度整体功能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解决浓厚的乡土文化对民主选举的制约问题。笔者以此为着眼点,分析比较了现行的几种选举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组合竞选制”的选举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公推公选作为一项可操作性极强的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人才选拔的规范化和人事行政的科学化,是中国人事选拔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创新。公推公选事实上是一个包含有任前公示、任中审计、勤廉公示等丰富内容的制度组合。公推公选在地方政府公共治理中的推行,不仅在行政学意义上使"党管干部"的原则制度化,形成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新机制,而且在政治学意义上,宣示了公权力的公共性质,推动了民主、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地方自治思想最初由西方传教士输入中国,主要在其所创办的刊物和介绍西方的中文著作中对地方议会制度和地方普选官吏情形进行介绍。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开始在自己编著的外国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书籍中对西方地方自治进行介绍与传播,内容主要涉及地方议会的形成、构成和组织活动的原则,以及地方官吏民主选举和乡官设置。19世纪60至90年代,游历、出使或随使西方的知识分子置身于实地,耳闻目睹了西方地方自治制度的情形后,明确而具体地将西方自治的信息告知国人。晚清外国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过程,不仅暗示着中国由强至弱的深刻原因以及富强目标所面临的制度困境,而且也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一种制度蓝本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大选举中存在暗箱操作、贿选等不良政治行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选举中的不透明.管理学的"金鱼缸"法则是解决透明度的极好工具,通过从体制上加快政改步伐,制度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将"金鱼缸"法则运用到人大选举中,从而增强人大选举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有效地促进人大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